3月2日下午,2017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16年交通工作,分析交通发展形势,部署2017年全市交通工作。
2016年,全市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发挥交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交通拥堵加剧势头进一步得到遏制,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5.6,同比下降1.8%;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2017年全市交通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期推进“十三五”交通发展建设规划,落实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推动首都交通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抓住交通拥堵治理的关键环节综合施策,发扬“工匠精神”,构建高水平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为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努力实现中心城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完成300亿投资任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切实保障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2016年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5.6 同比下降1.8%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全年完成交通行业投资286亿元,较预期目标超额24.5%。
新增高速公路32公里,总里程达1014公里;实现5条高速同时开工,在建里程348.6公里,为近年最高。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快速通道广渠路二期建成通车,城市道路里程达6374公里。北苑路北延顺利穿越地铁13号线和京包铁路,目前已实现临时通车。完成三环主路等198万平米道路和8万平米桥梁大修。
次支路建设取得突破。成立次支路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大幅提高对区属道路的补助力度,制定并实施加快核心区道路建设项目审批的工作意见,审批时间压缩300余个工作日。城六区开工建设101项次支路项目,其中完工49项。完成113项常规拥堵路段和路口等交通节点疏堵工程。
京津冀区域路网加快互联互通。京台高速建成通车,国高网7条放射线京内路段全部打通。实现京秦、首都地区环线、延崇等5条高速开工。
启动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市区所有地面公交线路(定制公交除外)及122条郊区公交线路实现一卡通互联互通;京冀公交线路增至39条,日均客运量增至39.1万人次。
整体布局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成立城市副中心建设交通领域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交通建设工作方案,着手打造“与中心城区顺畅联系、区内运行服务品质一流、区域辐射能力突出、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交通系统。
16号线北段建成并开通试运营,成为全市首条采用大运量8A编组的地铁线路,同步开通14号线朝阳公园站和15号线望京东站,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74公里。
地铁安全运营水平持续提升。完成1、2号线共19座车站安全门加装工程。全年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36.6亿人次,最高日超过1270万人次。
地面公交运行条件不断改善。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88条;高铁快巴、快速直达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达350条次。开通专6路等接驳线路,重点改善16座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换乘。
三环路、京藏和京港澳高速三条公交专用道正式启用,专用道总里程达845公里。全年地面公交完成客运量36.9亿人次。
自行车步行环境显著优化。全市公共自行车新增3.1万辆,日均租还达28.1万次;完成三环辅路等364公里道路自行车道综合整治;共223条道路人行步道增设阻车桩。
停车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编发停车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组建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初步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管理体制。城六区选取12个街道作为试点,实现区域基本车位平衡;挖潜增加3841个居住停车位,新增6602个公共停车位。研究制定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方案,启动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停车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秩序严管街达150条。
开展了二、三环之间主干路共85个路口的绿波协调工作,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路况信息发布周期缩短至2分钟,六环内县道以上道路覆盖率提升至93%。“北京交通”APP上线,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交通”服务,累计查询量达上亿人次。
交通减排助推大气治理。8000辆老旧机动车退出营运市场,为4.27万辆出租汽车更换三元催化器,运输行业推广新能源车1.4万辆,完成2000辆纯电动分时租赁小客车指标分配,新增更新清洁能源船舶16艘。全年交通行业车辆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下降6%。
行政审批改革稳步推进。减少前置性审批和收费项目,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对接完善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和业务办理系统,制定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
区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制定缓堵专项责任清单,明确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征地拆迁、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等责任归属。成立缓堵专项督查组,加大任务落实督查力度。城六区成立缓堵工作领导小组,16区分别制定缓堵行动计划,推进疏堵工程、停车治理等工作取得实效。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 绿色出行比例达72%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决策 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当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交通“先行官”。发挥前线指挥部的协调对接作用,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完善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副中心对外辐射能力,实现京秦高速全线竣工,加快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广渠路东延、宋梁路北延、朝阳北路东延、通怀路等外部联络骨干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副中心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运河东大街、宋梁路等道路。制定城市副中心地面公交线网调整方案并分步实施,增开广渠路快速公交。编制城市副中心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做到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与新改建道路同步规划、建设、投运。加快建设环球主题公园周边交通设施,地铁7号线东延和八通线南延增设施园站,东六环增设节点立交,提高环球主题公园与周边道路之间的通行能力。
继续做好京津冀一体化在交通领域的重点突破。加快建设兴延、延崇等高速公路;以北京新机场为新引擎,完善其“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建设完成京开高速拓宽工程,推进轨道交通新机场线、新机场高速以及新机场外围市政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机场北线高速。运输服务方面,全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实现轨道交通路网全覆盖。法规标准方面,推动交通执法标准和处罚裁量标准逐步统一,建立区域道路运输违法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实现运营车辆、运营驾驶员、处罚信息联网共享。
加快实现城市快速路网规划,推进西外大街西延、新机场快速路等快速路建设;完成青年路南段、北苑路北延等主干路建设,推进长安街西延、京良路东延等道路工程。进一步理顺农村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化养护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计划备案制度,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枢纽场站整体开发。推进6号线西延、7号线东延、平谷线等20条线路建设,开工建设CBD线和燕房支线。随新线及在建线路同步建设驻车换乘(P+R)停车场并投入使用。
下大力气深化交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升绿色交通供给能力
分段开通试运营S1线、西郊线、燕房线,新增运营里程30公里,总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完成1、2号线加装安全门工程,实现安全门保护措施全覆盖;完成芍药居换乘通道改造工程。
持续优化地面公交服务质量。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公交专用道施划里程增加40公里,实施三环路、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公交专用道调整改造,形成连续的公交快速通勤走廊。
在国贸等重点区域设置多样化公交线路站位。以地铁为基点,优化地面公交系统,打通地面公交与地铁接驳的“最后一公里”,燕房线、S1线、西郊线等新开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0米内公交车站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进一步完善自行车步行系统。在路权上向自行车和步行倾斜,完成市区两级6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在三环路内主要道路人行步道上设置阻车桩;重点以二、三、四环之间联络线为骨架,推动各区实施片区治理,充分发挥步道自行车道系统联网成片的规模效应,在核心区优先显现治理成效。制定公租自行车发展指导意见和互联网公租自行车技术标准,在全市加快推广手机租还公共自行车。
深入推进传统运输行业与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推动网上审批、信用信誉监管、电子运单与定位数据结合监管等工作方法,建设实施“互联网+放管服”体系,推进出租、租赁、货运、旅游、省际等行业与新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分时租赁网点布局,年底前总体规模达到2000辆。
大力实施2017年缓解拥堵行动计划 全面提升智慧交通缓堵能力
持续加快中心城次支路建设和疏堵改造。城六区开工建设次支路90条以上,里程不低于76公里,进一步畅通道路微循环。实施疏堵工程100项,对主要道路的拥堵节点进行疏堵改造。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变化,优化路口路段交通组织,结合疏堵工程调整车道宽度,重新施划道路标线,针对重要路段潮汐交通流的特点,开展路口可变导向车道建设,增加设置潮汐车道,提高通行能力。
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在城六区打造交通运行组织高效、交通节点畅通、空间资源匹配共享的交通综合治理区域,组织实施中关村软件园、香山地区等区域交通综合治理。集中开展学校、医院、地铁站点周边交通秩序整治行动,强化“门前三包”责任落实,遏制因乱致堵,加强道路交通运输秩序管理,加大对违章占路停车、违法占道经营的处罚力度。以远郊区城关镇、旅游路线、景区景点周边道路为重点,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开展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提升智慧交通建设管理水平。加大交通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便捷交通系统建设。开展交通大数据工程建设,探索与互联网出行平台的合作模式,推动多领域数据融合共享,实现“互联网+”出行信息一体化服务,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推进智能公交、智能轨道、智能高速、城市副中心智慧路网等一批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对基础设施、载运工具、重大工程的“可视、可测、可控、智能”;构建综合交通运行预警管理指标体系,形成交通分级预警方法及预案,支撑交通运行异常问题识别及处理。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周边主干道路开展信号灯绿波协调优化工程,优化调整100处灯控路口信号配时,在拥堵路口实施反溢式信号控制系统策略。
深化停车综合治理。完成市区停车普查数据分析工作,指导各区科学制定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推进设施建设,合理增加供给。推动《北京市机动车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分别制定推进停车设施、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管理意见。加快推进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试点建设,组织各区扩大路侧停车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对停车入位和自助缴费的引导。推动居住区停车自治,挖潜居住区路侧及周边单位大院、商业设施等各类停车资源,继续推进单位内部停车位有偿对外开放试点,加大城六区停车资源平衡管理示范区建设力度。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推进石景山八大处绿荫停车场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开通运行五棵松地下停车库。加大停车执法力度,强化对黑停车场、私装地锁等违法现象的综合整治,停车秩序严管街扩大至1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