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全年客货运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完成客运量8.4亿人次,同比增长4%,完成营业性货物运输量2.1亿吨,同比增长2.1%。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40%上升至42%,小汽车出行比例首次下降。中心城交通运行状况有所好转,高峰时段交通指数由2010年平均的6.1下降到4.8,路网运行速度由每小时22.6公里提高到25.3公里。全市交通总体安全顺畅,交通拥堵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12年我市将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交通结构调整和缓解交通拥堵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着力调结构、控规模、保重点、促稳定、惠民生,将全力打造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既有设施能力扩充工程、地面公交线网优化工程、公交场站建设工程、停车设施建设和秩序管理工程、绿色出行工程、综合运输管理工程、交通秩序管理工程、维护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节能减排惠民工程等十大“交通惠民工程”,大力缓解交通拥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交通运输体系,力争使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4%,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下,万车事故死亡率低于1.9,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有所下降。
一、2011年交通工作情况
(一)建成京新高速(五环路至北清路段)等重点道路,建成微循环道路5450米
2011年实现了8号线二期北段、9号线南段和15号线一期东段3条轨道交通新线提前通车,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加36公里,总里程增至372公里。建成京新高速五环路至北清路段、京密高速、八达岭过境线等重点道路,完成京石高速改建,交通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中心城微循环道路建设的意见》,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市级资金补助力度,确定了47项、总投资33亿元的微循环道路项目,完成新街口四条、西客站南广场一号路等15项,三丰胡同等12项在施,完成投资6.8亿元,建成微循环道路5450米,改善了周边近50公里道路的通行条件。
完成高碑店路口渠化、远通桥匝道拓宽等疏堵工程110项。完成国贸地区综合疏堵和交通组织优化,完成二环路辅路、颐和园路、八角东街等242项城市道路大修工程。
完成乡村公路大修686公里、五类桥改造27项。完成一般公路大修74项、旧桥改造29项。国内首次采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顺利完成昌平西关环岛桥梁改造工程。
(二)全市公共交通日均运送乘客1964万人,新增公交专用道30.5公里
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大力气让地面公交快起来,公交、地铁联动,缓解轨道交通乘车拥挤。全市公共交通日均运送乘客1964万人,其中轨道交通598万人,同比增长18.2%,最高日达到758万人。
新增公交专用道30.5公里。在京通路开设了首条快速公交通勤走廊,并两次延长施划公交专用道,地面公交吸引力明显增强,日均客运量增加1万人,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高1.2倍,地铁八通线满载率下降10个百分点,高峰时段进入中心城小客车减少1200辆。开通57组社区通勤快车,连接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与中关村等重点功能区,日均客运量3.6万人。开通15条“袖珍公交”,改善了重点地区和地铁站点周边公交微循环,日均客运量3.5万人。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先后6次缩短1号线、4号线、10号线、13号线、八通线高峰时段最小运行间隔,运力平均提高10%,轨道交通骨干线路高峰时段乘车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建成知春路站、西直门站换乘通道,完成1号线114辆车辆更新和186辆旧车加装空调改造,乘车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小客车出行比例首次下降,91处、117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位错时开放
停车收费价格调整作为缓堵综合措施中唯一的经济手段,出台后收到了预期效果。全市有2942个停车场上调停车价格,三环路内停车场停车数量有所下降,市民出行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小客车出行比例首次下降。
实行停车收费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增设隔离护栏、便道桩、交通标志和科技执法设备。推进“三位一体”路侧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试点建设。开展停车服务季、停车管理示范街、停车百日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规范服务和秩序整治行动,重点查处停车收费“私自打折”、占道乱停车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保障价格调整政策实施效果。
制定了加强居住区周边停车管理指导意见,在居民小区周边具备条件的支路、胡同上增划一批基本停车位。城六区因地制宜、积极挖潜,共规范100万个停车位,新增近7万个停车位;市政府槐柏树街办公区等91处、117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位错时开放,方便周边居民夜间停车。
(四)全年净增机动车17.3万辆,机动车加速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小客车数量调控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净增机动车17.3万辆,比去年少增61.7万辆,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98.3万辆,机动车加速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顺利完成了12期小客车指标配置工作。
实施机动车工作日区域尾号限行措施,禁止非本市客车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进入五环路内行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路面网格管控、整体实施联动”的工作格局,对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实施连续处罚,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
(五)市郊铁路S2线公交化运营,综合交通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施市郊铁路S2线公交化运营新模式,部分缓解京藏高速公路和德胜门地区交通压力。新开调整郊区客运线路12条,开工建设郊区客运站11个,郊区客运量达到4.3亿人。完善与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圆满完成首都机场运输组织优化和京沪高铁开通后北京南站地区运输组织保障工作。
二、2012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完成广渠路二期(四环—五环段)、阜石路及大容量快速公交等重点项目
实施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2年将完成广渠路二期(四环—五环段)、京良路、京新高速(北清路—六环路段)、宋家庄枢纽、四惠枢纽和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等重点项目。年底前,力争分段开通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10号线二期,开工建设地铁6号线西延、苹果园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另外,围绕园博会、草莓大会、种子大会等重要活动以及海淀山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梅市口路西延、西山隧道等工程建设。
(二)加大道路微循环建设力度,改善重点区域交通拥堵状况
实施既有设施能力扩充工程。市缓堵工作推进小组对审批程序进行会商梳理,明确主体、程序、条件、时限,解决影响前期进度的问题。区交通委要建立项目库,合理确定时序,区政府要把确定后的项目列入区重点工程,确保按计划完成。
对交通堵点,将从需求调研、拥堵点段分析、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组织优化等方面开展缓堵综合研究论证,制定区域性缓堵综合方案并组织实施,提高缓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六区将分别完成两个以上重点拥堵区域的综合治理,如西直门、六里桥、金融街、中关村等,在实施中总结经验,互相交流、借鉴和推广。
(三)增加施划公交专用道30公里以上,解决好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实施地面公交线网优化工程。优化地面公交线网体系,提高地面公交运行效率、改善地面公交服务水平、缓解局部交通拥堵。
以快速公交通勤走廊建设和公交专用道施划为依托,构建快速通勤网络。完成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开展京藏、京开高速和莲石西路建设快速公交通勤走廊的可行性研究并组织实施。明确干线公交网络,积极研究推进在三环路有条件路段的公交专用道施划以及公交港湾改造,在城市放射线、拥堵路段增加施划公交专用道30公里以上。
以换乘体系和公交场站建设为依托,以完善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为重点,着力提高线路资源利用效率和线网设置的科学性。优化过长线路,进一步整合线路、场站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对拥堵区域途经线路的调研分析,合并、削减重复线路。优化调整市郊公交线路,完善与地铁10号线等轨道交通的衔接接驳,原则上不再进入三环路内;科学设置地铁6号线一期的公交接驳线路,有效分流地铁1号线客流压力。
以大幅增开“袖珍公交”和社区通勤快车线路为依托,着力提高线网的覆盖度、精确性和通达性。围绕重点居住区、功能区、保障性住房的出行需求,以及轨道交通新开通运营线路的接驳需求,短平快的解决好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四)推进公交场站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标志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实施公交场站建设工程。公交场站是公交线路运营的基础,公交线网的优化调整更离不开必要的场站设施、合理的场站布局作为保障。目前,公交场站布局不均衡,首末站分布不合理;临时公交场站过多,影响线网稳定性;换乘站设施条件差,数量少、面积不足,换乘不便。
将尽快制定出台公交场站专项规划和加快公交场站建设的意见,推进公交场站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标志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明确公交场站用地无偿划拨、代征公交场站用地无偿移交等内容,为场站建设争取优惠条件;进一步严格公交场站规划用地调整的程序;明确临时场站建设资金来源和优先保障政策;发挥属地政府征地拆迁主体职责,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围绕“五个一批”安排和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清理移交一批代征代建的公交场站,如自然博物馆、欢乐谷等,年底前完成一批住宅小区、商业设施配建的公交场站清理任务;固化一批临时公交场站,通过办理用地手续、变更用地性质等手段,将一批临时公交场站转化为永久场站,如昌平百善、水立方西北等;立体扩容一批既有公交场站,如郭公庄、方庄等中心站,通过实施立体化建设,增加公交场站实用面积;增加一批城市外围公交场站,在后沙峪、霍营等地区随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新增一批永久公交场站;改造一批中心城区公交场站,以换乘站改造和老旧场站翻新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场站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五)居住区周边施划1.5万个临时占道停车位,在老旧小区建成3000个车位
实施停车设施建设和秩序管理工程。加大停车设施供给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停车位和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推进五棵松、东单公园、人民医院等重点停车楼(库)建设,城六区年内实现各建成800个车位的公共停车楼(库)建设目标。加大居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在居住区周边施划1.5万个临时占道停车位,在老旧小区建成3000个车位的停车设施。推进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在轨道交通站点建设1000个车位的驻车换乘停车场。利用人防工程提供2万个规模的停车位。
进一步加强停车秩序管理,做到“停车入位、乱停必罚”。进一步规范停车经营管理,加强路侧占道停车管理,做好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推进停车管理中心建设。创新停车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在社区停车自治管理方面,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将停车管理责任真正细化到街道、到社区、到单元。
(六)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实现500个租赁点,2万辆公共自行车服务规模
实施绿色出行工程。在道路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自行车、步行路权。全面排查既有道路设施,梳理自行车、步行系统改造需求,有条件改造的尽快实施或结合道路大中修工程同步实施。开展改造试点,选择商务区、大型居住区、高校等周边建立局部自行车道网,与机动车道实施硬隔离,形成相对完整、自成体系的自行车专用道系统,选择部分重点路段建设自行车示范街。加强对现有自行车道、步道的养护管理,特别是对与桥梁、地下通道的衔接处进行重点治理,维护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的连贯性,严格控制侵占人行步道行为,加大对违法占用自行车道的处罚。因地制宜增设自行车停放点,确保存取便利、存放安全。
拓展公共自行车服务。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的原则,在城市中心区一定范围内建设存取方便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力争实现500个租赁点,2万辆自行车规模。开展征集“最佳骑行路线”、“最佳步行路线”、评选“绿色出行达人”等活动,引导市民更多选择自行车出行。
(七)全面提升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在重点地区规划增设出租汽车专用上下客车位
实施综合运输管理工程。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节约资源,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继续深化综合运输协调机制,完善与铁路、民航、邮政在重点时期、极端天气的应急运输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全力保障内外无缝接续运输,防止客流聚集,形成拥堵点。优化调整公路客运站布局,研究推进赵公口等公路客运站外迁选址。
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出租车GPS调度和电话叫车系统,实现电话叫车数量提高50%,拒载投诉量下降50%。在重点地区规划增设出租汽车专用上下客车位,方便市民站点候车。抓好省际客运安全服务管理和资源优化调整,推进营运车辆全部使用车载视频设备。提高货物运输集约化、组织化程度,继续增加“绿色车队”车辆,进一步扩大城市中心区货物配送范围。规范旅游客运行业管理,配合旅游部门推进巴士观光旅游项目和集散体系建设,服务首都旅游业发展。
(八)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占用公交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整治营运车辆违法违章行为
实施交通秩序管理工程。增设电视监控、移动违法监测等科技设备,规范道路标志标识设置、信号灯设置,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达98%以上,非机动车守法率达90%以上。全面推进交通事故快清快处,按照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数占事故总数的比例达85%以上。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设备作用,并在公交车上推广安装摄像头,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占用公交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加大对黑点、堵点、乱点的治理。对违反高峰时段区域限行、外埠车辆限制进京等措施的车辆严格执行连续处罚措施,并加大集中整治和曝光力度,强化驾驶员守法意识,保障措施效果。
维护运输市场运营秩序。大力整治营运车辆违法违章行为,以“四站两场”、地铁车站等地和非法营运高峰时段为重点,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重点查处拒载、站外揽客、“黑车”等行为。
(九)大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提出以“敬业、奉献、担当、诚信”为核心的交通精神
为弘扬践行“北京精神”,提出了以“敬业、奉献、担当、诚信”为核心的交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体交通人积极投身北京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凝集交通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激励60万首都交通人开拓创新,推动北京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