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发展工作介绍

发布日期: 2024-10-16 10:00 [打印]打印
分享到: 

0.jpg

访谈现场

00.jpg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静态交通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 尹志鑫

000.jpg

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停车管理科科长 郭风林

0000.jpg

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静态交通科科长 范大勇

00000.jpg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 智慧停车部部长 施丽娟

000000.jpg

主持人

陶媛: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和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陶媛。

聚焦市民出行需求,改善出行体验,让市民出行更加的便捷绿色,让城市更加具有活力。今天我们要和大家来聊一聊“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相关话题。您也可以通过首都之窗快手号和首都之窗抖音号来参加并且观看本次的话题讨论。

首先,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直播间的四位嘉宾,他们分别是: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静态交通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 尹志鑫,欢迎您!

嘉宾

尹志鑫: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陶媛: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停车管理科科长 郭风林,您好!

嘉宾

郭风林: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陶媛:欢迎您!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静态交通科科长 范大勇,欢迎您!

嘉宾

范大勇: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陶媛: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 智慧停车部部长 施丽娟欢迎您!

嘉宾

施丽娟: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陶媛:再次感谢四位嘉宾今天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我们今天话题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区停车建设发展工作来展开讨论。其实说到停车问题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开车出行人士,其实每一个人的出行环境都会涉及到。所以我们也想向大家问一问,如何让停车更加方便和快捷?因为目前从切身感受出发来说,确实存在着“停车难、停车乱”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想先问问尹老师,这个“难”主要是难在哪儿?具体的原因又是什么,您给我们大家分析一下?

嘉宾

尹志鑫:好的主持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客车快速进入家庭,大家都希望停车可以更加的方便和更加有序,但是在实际停放过程中,的确有不少人感受到了停车也难,造成停车难的原因是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从停车需求来看,第一,从停车需求变化规律把握难。咱们可以回顾历史,从1997年开始,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这100万辆是经历了几十年才快速的增长,到2003年的时候突破200万辆,到2007年的时候突破300万辆,到2009年的时候就突破了400万辆,能够看出来后续这种爆发式增长在上个世纪我们是很难能够预测到的。另外,我们可以从停车的具体需求来看,每一天的时空分布也是动态变化的。这是从需求来看。

第二,从供给方面来看,前面也讲到了停车需求快速增长难以预测,当时能够分配给停车的土地资源是比较少的,也不够充足,在上世纪建设的小区停车位配建指标仅仅有每户0.1个车位;到2004年才调整到三环以内每户0.3个车位、三环以外0.5个车位。到了2015年,才逐步调整到全市平均每户1个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老旧小区配建的停车位确实是远远不足的。

第三,从思想观念来看,要想统一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和行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们的出行方式除了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还有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等多种选择,就需要从纵向的市、区、街,以及横向的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特别是需要我们广大市民来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我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去平衡各类型出行需求的理性认识,来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和停车秩序。

主持人

陶媛:其实刚才您跟我们解答了难是难在了哪些方面,确实停车也是市民关注度最高、切身体会最深的一个问题,它也是交通中的很大一块。交通作为民生领域的一个内容,它一头连着城市的发展,另一头又连着千家万户。所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是高度重视,积极地探索这种超大城市的停车治理的有效路径。随着《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的出台实施,其实机动车停车体系是更加的完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地充实,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所以想请您介绍一下它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效,以及工作思路是什么样的呢?

嘉宾

尹志鑫:好的主持人,在缓解停车难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来积极探索我们超大城市停车治理的有效路径。按照《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中明确到的分类分区定位、差别供给,以及适度满足居住停车需求,从严控制出行停车需求的原则,我们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道路停车为补充的供给结构,通过加大停车设施建设,以及盘活路外停车资源,巩固道路停车改革成果,还有加快智慧停车等措施开展停车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来说,我们正在推进“三个一批”工作:

一是挖潜一批。主要是指我们利用边角空地、闲置场所建设一批停车设施,近年来各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更新等工作,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小区内土地和周边零散、闲置用地,建设临时平面或立体停车设施,累计增加10余万个停车位。在政策支持上,我们委会同了规划、住建,以及公安、交管、发改部门推动制定了《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将“建管并重、以管促建”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加强用地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对符合要求的、以解决老旧小区、三甲医院、行政功能聚集区、世界文化遗产等区域停车需求为主的停车设施项目给予资金补助。

二是共享一批。主要指我们利用停车需求的分布规律来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因为土地资源是不可能无限扩张,也不可能无限的满足停车的需求。所以把既有的停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显得格外重要。在2019年的时候,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推进本市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们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个人参与的方式来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在具备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实行有偿措施贡献,这项工作已经推进了五年,目前累计提供了6万余个共享停车位,让居民多一种停车选择的同时,又提高了停车场利用率,可谓一举双赢。

三是规范一批。主要指通过实施道路停车改革,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在充分利用好路外停车资源以后,我们从2019年开始推进道路停车改革,各区紧抓“规划施划、电子收费、严格执法”三个关键环节,在保障了非机动车路权基础上,共在1300余条道路上规范设置11.4万个停车位,全部纳入电子收费管理,停车费全额上缴了区级财政。现在来看黑收费和乱收费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道路停车面貌焕然一新,并逐步树立了“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停车理念。同时,由各区结合实际累计为道路周边符合条件的11.2万居民车辆办理了居住认证,使小区居民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享受道路停车资源,在规范停车秩序的同时,进一步缓解居住停车矛盾。

主持人

陶媛:谢谢尹老师,通过您“三个一批”的介绍,比较宏观概括性地讲解了综合治理的问题,尤其是居民停车问题。其实各区在具体落实或者是缓解居住停车矛盾的时候,也根据各区的特色不断进行调整,来建设和发展停车设施的内容。我们也想先请东城区的郭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作为核心城区之一,我们主要是怎么来进行这样的管理工作的呢?

嘉宾

郭风林:好的。因为东城区位于北京的首都核心区,东城区的特点就是平房胡同多、老旧小区多,还有一些支路、胡同比较狭窄。这样居民的停车需求实际上与供给长期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它体现在不同停车场所停车位占比失衡、停车资源分布从时空上也是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其中居住车位资源不平衡更为严重,尤其是夜间的居住停车。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我们把“停车难、停车乱”作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着力点,瞄准日常居住的停车难和夜间居住停车难这两个问题,通过存量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新增资源的精准供给,来补齐停车的一些短板。我们也是深入挖潜居住区周边的共享停车位,这是一个;再一个,从公共空间有一些可以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的地方,从这儿入手,不断增加停车资源的供给,也不断地优化停车资源的一些供给结构。

主持人

陶媛:其实刚才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整个东城区的停车难点和现状问题,确实各区有各区的想法。您刚才提到我们的解决措施的时候,特意提到了我们的有偿措施、共享停车。我们也了解到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措施和新的成效,是不是具体也给我们分享一下呢?

嘉宾

郭风林:好的,近年来共享停车已经被广大居民所接受,为了缓解东城区的居住停车的一些矛盾,我们按照企业少收一点、居民自己掏一点,按照这种模式来组织各街道积极协调辖区内一些有停车资源的单位参与到有偿错时共享停车的工作当中去。

这里面我们将现有的车位“开放一批”,另一方面摸清居住区停车的缺口,还有时间、空间的一些分布情况,我们调研了停车资源少的区域,还有一些居住停车认证不足的群体,根据这个了解居民参与错时共享的意愿,我们也使居民向前一步,最终推进居民的潮汐停车规律的匹配,促成居住停车场,一个是要达成一个意愿、第二要签一个共享协议,达成这么一个目的。

另外通过共享停车工作的推进,其实街巷胡同停车工作治理也出了一些亮点,在东城区一个是王府井,王府井比较早,我们通过共享停车使王府井整个片区实现了不停车,这也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第二个是在南锣鼓巷、国子监、东四这些区域里,在街巷互通停车治理当中,共享停车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共享停车把胡同里面乱停乱放的车辆进行外迁、移走,也实现了内务部街、国子监长期以来老大难停车乱的一些胡同也实现了不停车,使现在这个环境更加美好。

主持人

陶媛:我听出来了,其实刚才通过您的分享,我们东城区可以说是抓紧每一个错峰的时间、抓紧每一条胡同的空间给大家解决停车的问题,确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谢谢您!

我们想了解,除了核心区以外,作为我们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海淀在这样的工作上有哪些创新点呢?我们请范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

范大勇:好的主持人。海淀区为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缓解停车的供需矛盾,我们制定了《海淀区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资金奖励办法》,对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停车设施的单位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奖励,并且对为居民提供错时共享车位的停车场也给予了每月每车位150元的奖励。

同时,在桥下空间的利用方面,现在海淀区域内的三环、四环、五环,及联络线等桥下空间也是向居民停车难问题进行倾斜。

下一步,将利用这些空间新增一批新的停车场。今年海淀区还推出了小片平房区改造的政策,通过这个改造腾退出了好多土地,这些土地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段,居民密度大、停车需求迫切,海淀区也把这些土地优先考虑,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

主持人

陶媛:能看出来我们海淀也是针对自己本区的一些情况来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两位老师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来市区两级的交通部门其实在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上,已经开展了很多的工作。我相信很多网友也非常的关心,今年在停车的设施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重点工作,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

尹志鑫:好的主持人。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委在深入分析停车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症结及近年来挖潜建设车位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2026年)》,这三年我们要力争统筹停车设施的新增建设、错时共享、规范管理,以及智慧服务等措施,来增加10.1万个居住车位,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治理成效。目前,今年我们组织各区通过梳理比如说老旧厂房和低效楼宇改造、街区更新、背街小巷整治等专项资源,已经按照“先居住区内、后居住区外,先路外、后路内”的原则,新增1.4万个车位,新增了9000余个错时共享停车位。

今年,我们还将小区周边公共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工作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统筹推进,在规范供需权责、推进市场化平台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共享等方面也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效。

一是针对目前经营性停车场错时共享供需双方存在的顾虑,我委会同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北京市错时停车位租赁合同(示范文本)》,通过这个示范文本明确了供需双方权利义务,拟定了大家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并且对转租、退费等各个环节也有一些要求和细化,进一步推动了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也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共享约定中能够签订合同文本,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不受损。

二是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开放共享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首农、首钢、首发、公交、供销总社、北京电控等单位与属地对接,逐步向周边居民开放并签署共享协议。我委会同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国有企业开展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的倡议书》,来进一步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开放共享停车位,履行服务民生的社会职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停车需求。

三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共享方面来积极探索了可实施的路径。目前海淀、石景山、密云、门头沟、平谷等区都先后协调推动了一批试点单位,与附近居民有偿错时共享,获得了周边居民高度评价。我委正在会同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各区总结固化已取得的实践和成效,起草了《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的指导意见》,正在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后可以形成可操作的政策指引。

主持人

陶媛:好的,谢谢尹老师,刚才通过您的介绍我发现了个高频词,共享。可以让群众更好地体验到停车的解决方案,这其中也提到了有偿的错时共享工作其实在推进市场化的平台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以是不是请施丽娟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呢?

嘉宾

施丽娟:好的,主持人。其实有偿错时共享是缓解居住停车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市民角度来看,首先希望了解的第一步就是如何获取到自己家周边的共享车位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我们通过“北京交通”APP实现了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信息的发布工作。在前期各区已推进开展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筛选了中心城区仍可继续开展提供错时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涉及612个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信息,覆盖了3.4万个共享停车位,我们把相关信息通过“北京交通”APP对外发布。市民朋友可以在“北京交通”APP当中,在“停车服务”的地图查询功能中,可以看到“错时共享停车”专题图层,在地图右上角勾选“错时共享停车”,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在位置周边默认一公里范围内的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也可以在搜索栏输入目的地,查询目的地周边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信息。具体可以查询到: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场名称、位置、共享车位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等,可以通过不打电话的方式和共享服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来咨询具体停车场共享车位的剩余情况,以及共享停车的办理要求及流程。此外,还可一键导航到共享停车场,方便停车人提前规划出行时间和出行的路线。

二是市场化平台的建设工作。市交通委指导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开发“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微信小程序,于7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能够提供城六区全部错时共享停车位信息查询服务,部分停车场还可实现在线办理停放业务,根据停车人自身需求,选择按次/月、是否需要充电设施等服务,如果周边没有合适的共享车位,居民还可在线填报停车需求,通过平台精准对接停车资源。

主持人

陶媛:好,谢谢施老师。刚才施丽娟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信很多网友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去找到这些共享车位,以及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所以如果大家关注的话,可以把刚才这段反复播放,相信就会对车位的寻找有一定的帮助和缓解。其实刚才四位老师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都提到了停车设施的建设发展工作,它其实是在不断地完善,也不断地在推进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也想接下来问一问郭老师,东城区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嘉宾

郭风林:好的。东城区围绕“保障政务,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指引,由区政府停车设施建设联席会议统筹,由各街道办事处牵头,发挥我们区属企业在停车设施建设当中的带头作用。我们深入挖潜停车设施建设的资源,盘活闲置和低效的空间,在居住的密集区、街巷胡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市政边角余地、简易楼腾退地块,推进一批符合老城特点的停车设施建设项目落地,有效缓解胡同平房区、老旧小区停车矛盾,营造“老”城区“静”生活的氛围。

目前,东城区新建的停车设施建设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小型化”,就是控制建设规模,基本保持与当地停车刚需规模相匹配,不突破扩大,因地制宜选取“机械式”“自走式”等立体城市设施。同时严控它的外观、颜色、高度,降低设施对周边环境、街区风貌的影响。二是“端口化”,也就是把停车设施建设于胡同口还有路口附近,引导胡同内把停放的车辆进行外迁集中停放。三是“连锁化”,将多处小型停车设施运营整合,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个、解决一片”的工作思路,瞄准停车需求补充建设立体停车设施,重点缓解历史文化街区、胡同平房区、老旧小区居民的基本停车刚需。

主持人

陶媛:其实刚才您介绍的内容非常的细了,我们注意到您其中说到很细的一点,我们也想再追问一下。说到利用市政边角余地和简易楼腾退地块,也建设一批符合老城特点的停车设施项目,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讲一讲呢?

嘉宾

郭风林:东城区目前新建大方家胡同西口、天坛北门停车场2处立体停车设施,天坛南门西侧公共停车场等4处平面停车场,目前为止新增车位715个。

其中,天坛北门,我们利用一处市政边角空地,建设了1处钢结构自走式停车设备,已于2024年7月完工,建成后新增停车泊位228个。在天坛公园南门西侧,利用拆迁腾退用地,我们建了一个占地面积约4700平米的停车场,建成后新增停车泊位238个。

因为天坛公园是我区重点景区之一,旅游旺季、重大节假日期间,人流车流较大,且周边天坛南里小区、天坛北门平房区没有停车设施,停车缺口较大,在建设之前,天坛公园门周边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秩序混乱、道路也拥堵。通过一南一北这两处停车设施的建设,其实弥补了这片区停车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同时对重大节假日期间的交通秩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我们通过建设停车位,不光把天坛公园南门的御道给亮出来了,原来大家都知道御道是人车混行,是很乱的,与天坛古建筑明显不符,通过停车设施建设把车辆外移、把人员向两边分流,就把御道给亮出来了,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我们周边居民的停车难问题。

主持人

陶媛:刚才您介绍的这个案例对我们来说特别的重要,因为天坛公园其实不仅仅是我们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北京中轴线中很重要的一个点位,通过您介绍的增加的这几百个停车点位,其实会很大地缓解停车难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特别感谢您刚才分享的一个很好案例。

除了我们东城区以外,我们也想问问范老师,海淀区在今年的停车设施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有利的举措和特别好的案例要给大家分享呢?

嘉宾

范大勇:海淀区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都要挖潜7000个停车位,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大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

一是加强对社会单位动员力度,引导具备空间条件的单位利用自己的空间去建设停车设施。

二是针对老旧小区以综合治理、“疏治促”、城市更新以及拆违的一些土地进行停车设施的建设。

三是利用轨道、桥下空间,以及短期内无法实现的带状道路用地来进行停车设施建设。

四是停车提升自有车位的利用率,针对居住区、社会单位的自有车位,一方面协调产权车位利用合理的租售模式,制定合理的停车价格,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停车人停车付费意识、停车费市场化理念的培养,不断提高自有车位的利用率。

五是充分市区政策。一是补贴政策,因为我们社会停车场多数都是由社会资本进行建设的,为了解决老百姓停车难问题,很多项目都属于半公益性项目,很难达到收支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利用市区建设类的补贴资金来扶持这些企业开展停车设施建设。二是土地政策,城区的土地资源都非常紧张,我们也结合一些市区的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来建设停车设施。

主持人

陶媛:其实刚才您从五个方面给我们很具体的聊到了现在的一些有利的措施,尤其是怎么样去做好挖潜停车位这样的点。这其中我想问一问您,有没有我们正在落实建设中比较优秀的案例能分享一下呢?

嘉宾

范大勇:海淀区今年计划推的有两个绿地下的停车场,一个是大钟寺体育公园下的停车场,正在建设过程中,有510个车位,主要是缓解周边的老旧小区的停车难,同时它设有一个网约车的接驳专区,是为了方便企业员工还有周边商业的客流,还有体育公园来的游客,他们在地下停车库里进行网约车的乘坐,避免了道路交通的拥堵。这个停车场还计划为无人驾驶自动泊车提供场景,在这里也是向该领域比较靠前的研发企业发出英雄帖,欢迎大家来到海淀试验咱们这个无人驾驶的技术。另一个地下停车场是位于宋庆龄基金会东侧,这个正在研究阶段,预计明年投入建设。这个区域也是停车资源特别的紧张,南侧有两个小区车位都非常紧张,其中有一个小区只有80个车位。它的西侧是一个培训中心,周末的时候停车需求非常大,往往是因为车位不够造成了外面的道路拥堵。海淀区目前正在推进的规划公共停车场有17个,也是从规划层面来解决停车难,海淀区也是走在了前列。第三方面,在小区内建设立体停车设施的项目,今年我们推了三个在小区内挖潜空间的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在有条件的小区建设立体停车设施能够解决小区内“停车难、停车乱”,恢复小区活动和绿化的空间,提升小区的品质,又能解决好多充电车无处充电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往往也是因为小区内的少数居民已经有车位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车,这种居民有的会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或者投诉,导致我们项目很难实施,严重影响了小区内的空间利用。在这里,也是呼吁咱们广大居民还是充分地利用小区内的空间,把停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立体的停车设施腾出更多的空间,也便于我们居民在生活各方面拓展我们的活动空间。

此外,我们海淀区还推进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错时共享停车政策。我们前期开展了三个试点,选取了一家区属国企、一个街道、一个委办局。因为这些前期试点虽然提供的车位不是特别多,但是这些位置都是老百姓停车最难的地方,最需要车位的地方,我们的模式就是委托了区属国企北京智享出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管理运营单位,他负责与居民签订错时共享的合同。同时,他与停车场签订委托使用合同,通过车位保险、巡查等措施保障就能够保障错时共享的车位正常运营。街镇方面,他主要是负责制定居民认证规则,组织社区逐一向认证目标人公布共享信息,包括车场位置、停放时间、收费标准、共享规则及管理规定等,并确定共享的对象。居民在签订合同之后,就可以进场停车了。

主持人

陶媛:好的,谢谢范老师的介绍,通过范老师的介绍可以看出来确实在这方面下了大的力气,今天在直播中不仅下了英雄帖,还发出了倡议书,也期待通过这么多的措施能解决大家的停车难的问题。刚才您提到我们在整个解决方案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高科技的内容,不仅仅让我们的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能高效的利用这些停车设施的过程。所以我们也想问一问,在这方面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智慧停车呢?请施丽娟老师介绍一下。

嘉宾

施丽娟:好的,主持人。其实在2022年4月,市交通综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北京市智慧停车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主旨就是以“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开放共享、强化服务”为原则,按照“摸清底数、构建云脑、设施改造、汇集数据、共享开放”五个工作步骤,来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停车建设,促进停车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停车设施设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在摸清底数方面,我们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统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交管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各区政府从供给侧入手,自2021年至2023年三年间,分阶段开展了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了居住区、公共建筑、道路等各类型停车设施的四个一,即“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库、一个更新机制”。在构建人脑方面,我们建成了市停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在数据会集和共享方面,我们出台了地方标准、智慧停车系统的技术要求,已经于去年4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我们智慧停车领域的技术标准的空白,也为我市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提供了技术的依据。

标准实施以来,我们按要求汇集了全市备案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并且着力推进了全市公共停车场的数据质量的达标,不断提升数据传输的质量,同时我们跟北京一体化绿色出行服务平台(MaaS平台)开展了参与企业高德和百度的地图,建立了数据共享的机制。通过动态跟踪各个停车场数据质量的评估结果,分期分批把数据质量达标的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与MaaS平台进行开放共享。截止到今年9月底,我们已经通过MaaS平台累计发布了全部的道路停车11.7万个车位,还有1532个备案停车场,59.2万个车位的动静态数据,累计覆盖了70.9万个车位空闲状态的信息,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智慧便捷的停车服务。

主持人

陶媛:刚才您介绍了现在智慧停车的科技力量。刚才您最后提到的MaaS平台,它是可以发布停车场空闲状态信息的,同时通过这样的信息为停车人提供了停车诱导服务。这块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它是怎样的平台和怎样的流程。

嘉宾

施丽娟:其实我们主要在一些重点时期、重大活动期间,围绕一些重点区域和MaaS平台开展了停车信息共享和诱导服务。

一是在重点时期开展了停车专题保障,例如今年结合清明、五一等重点节假日期间,我们按照市民出行热门地点和停车需求,我们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专题发布了本市陵园、景区、郊野公园等等这些场所,周边累计有130多个公共停车场3.7万余个车位动静态数据,来保障市民能够便捷地查询到景区周边空闲车位停车场信息,合理规划出行停车路线。

二是在一些重大活动期间做好停车专题服务,比如说在今年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还有刚刚结束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期间,我们也是会同区的停车管理部门,组织完成了展馆和比赛场馆周边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汇集,用户在高德、百度地图搜索“顺义车展”“国家网球中心”等关键词即可实现停车导航提示和相关车位状态的信息,可以根据停放饱和情况动态调整停车场推荐顺序,引导停车人远端、近端的错峰停车。

三是围绕一些重点区域,比如说副中心三大建筑,我们会同区城管委专题优化了副中心三大建筑配套停车场导航服务,采取在附近道路增设场馆停车场入口指引标牌、在停车场内喷涂张贴引导标识等方式,来强化线下的引导。同时我们发布停车场出入口的位置、实时空余车位等信息,实现了目的地场馆对应停车场入口的精准导航。

下一步,我们还将和高德、百度地图持续深度合作,持续加强对全市停车资源动静态数据质量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并固化重点类型停车资源信息发布机制,结合重点时期和重大活动保障停车数据专题,提供停车信息的精准发布和导航服务,不断提升市民出行停车服务体验。

主持人

陶媛:好的,谢谢施老师。其实刚才通过四位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来停车治理工作其实想要做好,要打出一套组合拳。今天各位老师从我们增加资源供给,规范停车服务,智慧高效引导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这也是我们推进区域停车综合治理整个的工作思路,所以接下来我们也想问问范老师,在下一步海淀区还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提前给我们透露一下怎么样做好这个工作。

嘉宾

范大勇:是这样。我们海淀区在咱们市交通委的部署下,现在正在开展的是居住停车现状调查工作,也就是要摸清楚居民现阶段实际的停车需求。将这个需求和我们现有的停车位进行一个对比,形成一个供需的对比图,为街镇开展综合治理提供一个数据的支撑。我们下一步将选取两个街道作为试点,开展全面深入的停车综合治理工作,对居民区、学医景商、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场景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下一步在全区进行推广。

主持人

陶媛:我们也期待着能够摸清楚全区的情况,通过成功的试点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再次感谢您。接下来,请郭老师介绍一下东城区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

主持人

陶媛:我们也期待着能够摸清楚全区的情况,通过成功的试点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再次感谢您。接下来,请郭老师介绍一下东城区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

嘉宾

郭风林:东城区有这么几个想法。第一个也是和海淀一样,把居住区的现状停车情况先调查清楚,形成供需的“一张图”,根据这张供需情况分析一下症结在哪里,分析共享和新建的位点和数量,这是第一。第二是在共享停车上做文章,把一些居民和单位对于共享停车的支持力度还要进一步的提升,希望大家思想放开,把更多的资源放在共享当中来。尤其是在行政单位,还有事业单位,还有一些企业上,让他们积极带头来做这项工作。第三是按照北京市政府现在关于停车设施建设的一些指导思想和要求,抓好东城区的停车设施建设,推动一批停车设施的落地。我们前期东城区也梳理了一些点位,现在逐渐在落实,争取在下一步工作当中建得更多、更便民。最后一个,东城区是一个老城区,街巷胡同比较多,我们还是要把有限的空间充分利用,探索街巷胡同停车治理的这项工作,把治理模式进行探索,然后更多的车位拿出来,既有利于我们秩序的治理,还要有利于我们居民的停车问题的解决。

主持人

陶媛:好的,我们也再次谢谢郭老师刚才给我们分享了东城区下一步的计划。通过今天直播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来各区各单位都在积极地破解停车难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从全市统筹的角度,尹志鑫老师,还有哪些措施会同步地实施。

嘉宾

尹志鑫:好的,主持人。停车难不仅是交通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其成因刚已经和市民朋友分享,有供需方面的,有理念观念方面的,所以相对比较复杂。要想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统筹地考虑,综合施策。

所以下一步,除了继续贯彻落实《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还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来推进缓解居住停车难的问题,还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综合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使集约出行成为市民通勤的首选,减少市民对小汽车的出行依赖。同时,加强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好良好的停车秩序,让北京交通“停”之有序,“行”之有道。

主持人

陶媛:谢谢。今天通过四位嘉宾的介绍可以看出来,其实一系列的措施都希望为市民和广大群众不断地破解“停车难、停车乱”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期待着下一步有更多的措施来优化我们的整个交通和出行的环境,服务广大群众的出行。再次感谢四位嘉宾做客我们的直播间,跟大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享,本期的直播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也期待着在下一次直播中与观众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