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冯陶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 孙健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一然。3月31日,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会召开,会议上总结了过去五年北京交通工作,以及部署了今年北京交通工作任务。那么,今年北京交通将有哪些变化,在公众出行的体验上又将有哪些提升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的相关负责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您也可以通过#首都之窗#快手号进行收看,并且参与我们本期节目的话题讨论。
首先,让我们一起欢迎一下今日客座我们演播室的嘉宾,他(她)们是: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冯陶,冯主任您好。
嘉宾
冯陶:主持人好,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 孙健。孙老师您好!
嘉宾
孙健: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近期召开了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我们今天主要聊的可能是今年的交通工作,但是还是想请您带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过去五年来,北京交通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嘉宾
冯陶:这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把它们简要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交通一体化跑出了加速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是率先突破的领域,这五年京雄城际,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雄津保一小时的交通圈基本已经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初具规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开航,北京朝阳站等铁路枢纽也开通运营,北京就进入了七站两场的一个综合枢纽的新格局。京秦高速等也建成通车,我们新增高速公路184公里,总里程是1196公里,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的断头路全部已经清零了,对外的交通辐射能力大幅地增长。我们还实现了大运河京津冀段的游船的通航,这是我市首次开通了一个跨省的一个航运。然后,还开行了国贸地区和廊坊北三县的通勤快巴,38条跨省公交线路也在常态化运营,环京通勤更加便捷高效。
第二,绿色出行环境更加友好。我们明确了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这五年来,新增了地铁199公里,市郊铁路182公里,市域内的轨道线网总规模达到了1172公里,居全国第一。11条地铁线路的最小行车间隔跑进了2分钟,列车的兑现率、准点率、可靠率都保持在国际领先水平。然后,我们还发布了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部署了普、微、干线三级线网。
除此之外,我们还非常注重提升个性化的一个服务,所以开行了376条定制公交线路,这个日客运量达到了2万人次以上,通勤时间节省了30%以上,还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除此之外,我们对慢行系统也加大了治理的力度,这五年整体的治理超过了3200公里,然后还建成了全国第一条的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建成了朝阳区CBD的示范街区等等,试行了自行车左转优先的这样一个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慢行系统的连续性、畅通性和舒适性,2022年中心城的绿色出行比例达到了73.4%,较2017年的时候提升了1.2个百分点,我市还被交通部评为首批的“绿色出行创建城市”。
第三,交通综合治理更加给力。首先是从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就提级升格建立了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是由市长来亲自挂帅,16个区政府和20多个市级部门共同参加,每季度都会进行专题调度,构建起了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在全市形成了合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全市的道路停车改革,基本杜绝了黑收费、乱收费,道路停车的秩序也有了明显的改观。还完成了9个重点区域的治理,112项疏堵工程,重点路段的通行效率达到了有效的提升。
所以,这五年来,虽然机动车持续在增长,但是中心城的交通拥堵还是在持续地缓解,小客车的出行强度下降了2.7%。
主持人:可以看出,我们的精细治理水平一直在持续的提升中。2022年去年是极其不平凡,也是极其难忘的一年,请嘉宾也介绍一下2022年北京交通发展的变化与生活。
嘉宾
孙健:过去一年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叠加了疫情的考验。全市交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做好了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年度的各项目标任务也是圆满完成,交通总体运行平稳有序,和大家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第一,有力支撑和保障了首都发展大局,我们圆满完成了党的二十大,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国两会、服贸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服务保障,实现了赛事交通、会议交通与社会交通的和谐运转。特别是在冬奥交通服务保障中,我们成功应对了严寒降雪,疫情防控,跨赛区出行等困难和挑战,统筹做好了闭环内,闭环外的运输体系,实现了人员集散“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我们去年还完成了全市的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疫情防控中,我们是统筹做好了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的各项工作,像风险人员转运,医护工作人员、特殊就医等涉医运输做到了安全高效,同时加强公共交通的运营组织,及时保障市民出行需求,同时也确保了出行安全。通过设立物流中转站,加快办理全国统一的通行证等超常规的措施,确保了物流运输得畅通,为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的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本身也是推动了首都交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以轨道为骨干,多网融合的绿色出行体系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也是突破了800公里,50米接驳轨道的公交站点比例达到了84%,提升了20个百分点,轨道、公交的旅行速度分别提升了1.8%和7.7%,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第二方面,交通出行结构持续优化,去年重点实施了京通、通燕、京哈三条道路的收费调整,根据监测,京通快速、通燕高速早高峰收费时段交通流量分别减少了10%和22%,使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我们交通共治法治水平也是持续提升,深化交通运输的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交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全城网办,跨城协办,全市可办,办理时限平均的减幅达到了36%,办事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道路停车改革不断深入,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动静态的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去年中心城区中度拥堵以上的天数较2021年减少了84天,我市去年是高分获评了全国首批的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另外,根据高德的数据显示,北京市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在全国的排名首次是降出了前十,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数在全国是排名第二。
主持人:整体的发展都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咱们2023年北京交通工作的总体思路又是什么呢?
嘉宾
冯陶:2023年的首都交通工作应该怎么开展呢?实际上在市委的第十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全市两会上其实都做了一个重点的部署。我们要做的重点就是做好贯彻落实,也会结合现在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以市民关注的一些痛点问题、难点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然后来做我们的工作。
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坚持“三个优先”,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慢行优先、公交优先和绿色优先,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推进落实“十四五”时期的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加快实现交通的“三个转变”,就是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主动创新驱动来转变,这样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当好首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主持人:今年北京交通工作的预期目标有哪些呢?
嘉宾
孙健:关于今年的预期目标,我们统筹考虑分阶段落实“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并结合“乙类乙管”后交通出行的新特征来设定。主要是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7%,较去年是提升了1.3%,50米接驳轨道公交站点比例达到86%,提升2%,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52.9%,提升4.4%,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控制在5.6%左右,就是保持在轻度拥堵的水平,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率稳步下降,确保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主持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个战略,今年在深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上我们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呢?
嘉宾
冯陶:我们制定了一个关于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意见,重点是围绕京津冀推进的,这方面部里给了挺大的支持,市里也非常重视,所以我们就想以首都样板建设为一个核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来推进。主要是我们一般提京津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一个方面是制度规则的软联通。在硬联通方面,首先要加速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就是我们要和大铁一块推进京雄高铁,地铁平谷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会加快实施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城市副中心线西段整体的提升工程,推进市郊铁路的公交化运营,扩大相邻城市间建铁路1.5小时和京雄津保1小时的交通圈。还要完善城市群的快速公路网,实现京雄高速全线通车,加快推进承平高速,东六环入地等工程的建设,然后持续改善京津冀的一个路网结构,提升路网的通达性。还有就是加快枢纽集群的建设,建成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行动计划,这个重点是要推动综合货运枢纽的落地。
最后,我们还想再推进定制快巴和定制公交的试点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因为目前开行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这是基础设施方面。
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则的软联通,首先要加强京津冀的交通法治协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交叉备案、联合治超这些工作,还要深化区域的应急合作,围绕安全风险防范来拓展京津冀三地的联动合作领域,完善合作备忘录。除此之外,我们有大运河的通航,所以我们有了水上的跨省市的交通,所以要推进京津冀水上交通的协同发展,推进海事管理数据的共享等等这些方面。
主持人:听了您这些发展的计划,慢慢的从一幅蓝图变成了现实。围绕着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交通部门也将全力做好了一个保障工作。在服务政治中心建设方面,咱们交通部门今年又有哪些规划呢?
嘉宾
孙健:首都无小事,交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领域广泛,战线长,危险因素也多,安全是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做好政治中心的交通服务保障,必须把安全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进一步提升重大活动的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
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前段时间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的交通服务保障,也确保了会上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和谐运转。接下来我们将全力做好服贸会等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
建设平安交通方面,我们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守牢安全底线,首先是强化安全责任的落实,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其次是强化风险防范与隐患的排查治理,在全行业开展40余天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特别是围绕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建设养护工程等重点领域来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各项安全生产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最后,要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及时响应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持续提升交通系统的发展韧性,安全的韧性。此外,我们还将持续做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的各项工作。
主持人:着眼文化中心建设,今年北京在打造首都交通文明品牌方面有着怎样的计划?
嘉宾
冯陶:首先我们要做好关于文化中心建设这方面的交通的支撑。所以,要落实一个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今年重点的任务是要完善万宁桥遗产保护点的一个修缮。从行业本身来说,交通行业也是首都文明的重要窗口,所以我们也想着力打造交通文明的品牌,形成文明出行的社会风尚,引领城市文明的建设。
品牌主要有这么几个:
1.文明礼让,要持续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的专项行动。这几年大家对文明礼让习惯已经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年还将继续组织文明交通路口的创建和评选,然后来带动全市路口秩序的稳步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倡导步行自觉行走斑马线,倡导驾车礼让斑马线,礼让公交车,相互礼让行驶,优先保障步行、骑行和公交车的一个路权。
2.信用出行,增强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意识,依托“信用+交通”弘扬首都特色的信用出行的文化,创建文明交通行业。还要拓展《互联网自行车规范用户停放行为联合限制性公约》的一个应用,重点是针对入栏管理区周边停放情况实行监督管理,引导自觉文明骑行和有序地停放。
3.志愿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的体系,利用志愿北京网站、微信公众号引导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到志愿活动中来,鼓励广大交通参与者在地铁站、公交站,互联网自行车的停放区等随手做志愿,让交通志愿服务能够常态化。
主持人:现在我们在街上可以看到,在车辆左转右转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礼让斑马线这样的行为。
嘉宾
冯陶:是。
主持人:关于提高交通领域国际化软硬件服务水平,今年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呢?
嘉宾
孙健:近年来在京举办的国际活动日益增多,交通领域与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国际活动的交通服务保障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好国外先进的交通建设和管理经验,与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相结合,与提升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交通综合承载力相结合,来稳步提升交通国际化的服务水平。
在增强硬件设施支撑能力方面,我们要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规划中涉及的交通领域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比如,加快推进环球影视北综合交通枢纽,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为一体化工程,提升国际交往承载能力,还要做好第四使馆区交通的服务保障,开通建设配套的亮马河北路,深入开展京秦高速西延的设计方案的研究。
在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方面,我们要优化重点场馆周边道路容量和路线的规划,加强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期间场馆周边交通组织,确保道路畅通,安全有序。
我们还要深化与莫斯科、伦敦、首尔等国际友城在轨道交通、智慧交通等方面的交流与务实合作,继续办好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巩固扩大北京交通国际朋友圈,全力配合交通运输部做好2023年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论坛的服务保障工作。另外还要持续优化轨道的全网的双语广播和更新交通领域的英文的标志标识。
主持人:就是真正的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服务水平了。北京在建设着智慧建设,我觉得在交通建设这方面今年咱要将事实怎样的举措呢?
嘉宾
冯陶:北京在建设智慧城市,交通其实也是中间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首先是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整体的布局,然后我们研究制定了一个智慧交通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在今年已经通过了市政府的审议,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就是要推进这个行动计划的一个落地。
今年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应用算库云资源平台,重点开展交通码、图层感知体系,EUHT专用网的建设,主要为了夯实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另外,我们还会编制交通行业的二维码编码规则,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领域先行试用。同时,还会依托全市统一的一个地图库的数据,补充交通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的图层,轨道时空基准体系,空间地图这些交通的专题的地图。同时,还会推动建设交通行业全息感知体系,持续地推进交通数据、视频资源的一个共享,强化数据潜力的挖潜和应用赋能。
第二方面,推进智慧交通大脑的建设。我们按照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应用集约这样的原则强化服务企业的数据采集和联动,整合构建监测调度、行业监督两大平台,推进TOCC三期的建设,打造智慧监测、智慧预警、智慧决策、指挥调度四位一体的交通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实现统一数据、视频、地图和指挥调度服务。同时,我们还会建设交通“6+4”一体化的综合监管平台,打通行政审批,综合监管,综合执法,信用管理的一个链路的流程,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检查处置一体,风险信用分级的一个新型监管模式。
第三方面,推进交通应用场景的建设。在场景方面,我们现在重点推的是九大类的场景,就是智慧出行、智慧信控、智慧地铁、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养护、智慧交通枢纽、智慧货运,以及自动驾驶。通过这九个领域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好智慧城市、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先行示范。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交通行业二维码,这个是什么作用?
嘉宾
冯陶:二维码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业里头,像我们个人用的二维码一样,我们在各个行业也会推二维码,这样将来您在查询信息,主要是信息服务方面,还有包括我们自己的管理方面,它都会通过二维码就能够很快地进入到系统,然后进行管理,或者是进行信息的查询。
主持人: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信息内容?
嘉宾
冯陶:对,授权您看的信息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在道路建设上也是很重要的咱们一项交通工作。2023年北京在路网建设方面又重点推进了哪些工程呢?
嘉宾
孙健:道路建设是交通委的主责工作之一,今年我们将围绕着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网密度,打通断头瓶颈,支撑区域发展的工作目标,紧抓季度、半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加强高频协调、精准调度,预警监测,力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推动道路更高水平的成网。
首先是完善快速路网,加强区域的联系,改善通行的条件,比如我们今年重点要推进京密路、北清路、安立路的快速化改造,安立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回天地区的拥堵,北清路建成后将减轻五环、六环的交通压力,同时还加强海淀、昌平、顺义的联系。京密快速能有效缓解首都机场高速的交通压力。
二是要提升主干路的服务水平,建设完成安宁庄北路,持续推进太平庄中街,北辛安路南段等道路的建设,开工建设顺黄路,开展万泉河快速路设计方案的研究。
三是要提高次干路和支路规划的实现率,进一步畅通微循环,城六区及通州区建设完成次干支路17条,开工建设15条。
四是要扎实做好四好农村路的各项工作,示范建设美丽乡村路300公里,乡村公路养护工程实施比例不低于5%,促进交通与需有产业的融合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实施100万平米的城市道路大修,推进600公里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治理,清理整治183处桥下空间,实施20项市级疏堵工程等等,进一步提升道路养护水平和交通出行的环境。
主持人:整体把交通环境和养护水平都进行了增强和完善。近年来交通部门也着力构建了绿色出行一张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推进了多种交通方式一体融合发展。今年在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
嘉宾
冯陶:刚才主持人说到绿色出行“一张网”,对这个词很感兴趣。我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一张网”我们其实重点就是要推进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融合。什么叫融合?就是我们以前可能经常会觉得出门坐公交或者地铁不是很方便,因为离得比较远。所“一张网”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些方式更加有机和方便地衔接起来,让大家出门比如说,我出门就可以坐一个短途公交,微循环的接驳,然后接上轨道,或者骑自行车去轨道,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我出行的这个链条是完整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出行“一张网”。
当然,这张网中,发挥最骨干作用的是轨道,所以我们叫打造以轨道为骨干的许多出行“一张网”,因为轨道最快、最方便。实际上这几年我们轨道在大家出行中的作用也确实是越来越重要了,承担了60%的公共交通的客运量。所以,我们在轨道方面还会持续地发力,重点是新线建设和轨道既有线网的优化提升两方面一起发力。
在既有线网的优化提升方面,重点是要推动轨道交通本身的四网融合,实现一个实质性的突破。首先是构建全域的快速轨道网,我们要推进亦庄线等三条郊区线的提速改造,还要推动市郊铁路的公交化运营,同时能够把它接入到城市轨道网中,重点是要推进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城市副中心线西段的一个整体提升。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推动国铁来服务城市通勤,目前正在着力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能够尽快把S2线的转型升级的方案确定下来。另外,就是要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重点项目就是要加快推进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等71个轨道微中心的建设,同时还要依托MaaS平台提供轨道车站内无缝衔接的导航,丰富拓展线上、线下的交通+生活的服务。
第三个方面是强化网络整体的运输效能,提高瓶颈线路的运输的能力。比如说,重点是10号线,4号线列车的改造扩能。同时我们还会着力地去改善换乘,继续推进国贸的换乘通道的改造,同时还会结合13号线的改造来优化西直门的换乘等等。
还有就是突破技术标准的障碍,推动国铁和城铁的票务系统兼容,逐步实现国铁、城铁在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的安检的互认。还有就是加快高质量网络化的运营,推进亦庄线、5号线、10号线联络线的工程,还有8号线和昌平线跨线运营的一个改造,推动全网的资源共享,统筹制定停车资源和车辆检修资源的网络化布局,这样来加强轨道的一个资源的共享。整体这个是既有线网的优化提升。
另一大方面就是推进新线的建设,我们会会同重大办等部门一块加快推进M101线一期,12号线等这些轨道新线的建设。今年重点开通的可能是两个线路,一个是16号线,一个是17号线北段。同时,我们还会在开通新线的同时,完善新建轨道车站与公交站点、互联网自行车、电子围栏、驻车换乘停车场这些交通接驳设施的同步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投入使用这样一个工作的机制,在完善这个机制的同时,就是希望能够推动这些设施的一个同步的建成投运,这样的话,让大家的出行更加的方便。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S2线,我现在已经看到S1线设置的非常漂亮,还有冬奥会的吉祥物的设施,S2线指的是哪段到哪段的距离呢?
嘉宾
冯陶:因为现在它这个方案还没有稳定。
主持人:就是重新的扩宽路线,完善通勤?
嘉宾
冯陶:对,方案还没有定。
主持人:也是正在推进?
嘉宾
冯陶:是的。
主持人:刚才您也说到了“一张网”,就是为了能够加快到达目的地,乘车也更方便。其实我们生活中出行的时候特别愿意很快的到达目的地,尤其是下车以后。所以,更多的市民就会选择公交出行。
那么,今年在推动地面公交质量方面发展会有怎样的安排呢?
嘉宾
孙健:也是从两方面和大家分享:一方面是要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一张网”“一张图”,主要是四个融合:
1.促进功能融合,功能互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设轨道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地面公交服务中短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互补的发展模式,构建干普微分层级的公交线网,今年计划优化调整线路35条。
2.促进线网的互补融合,主要是通过发挥地面公交布局灵活的优势,补充加密轨道服务空白区域线网密度不足区域的公交线网,同时减少与轨道交通重复的并行的线路,今年是计划优化调整线路10条,新开调整线路20条。
3.促进站点互补融合,对已建的接驳不便的公交站点我们会全面梳理评估,并进行优化改造。对于新建的供给站点,我们将深化研究选址的规划方案。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压缩站点的换乘距离,将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的占比提升到86%。
4.促进运营的互补融合,优化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时间的补充衔接,梳理重点区域、地铁末班车接驳需求,并加大运力投放,同时我们还将研究地铁大客流车展采用公交分流的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是要强化地面公交基础能力的建设,推动网络化运营,持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1.研究地面公交的提速工作方案,实施线路布局调整,交通信号灯优化,强化运营调度等综合措施,来提高到站的准点率。
2.继续推广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针对就医、旅游、购物等市民出行需求集中的场景来开展定制公交。
3.研究公交专用道优化利用的方案,提高道路资源使用效率。
4.完善公交场站的布局,建设完成城市副中心文旅西区公交中心站,开工建设中东路首末站,推动福寿岭等场站的建设。
主持人:我们今年在持续提升慢行系统服务品质方面,首先这个慢行系统服务是指什么?今年又有怎样的举措呢?
嘉宾
冯陶:慢行系统主要是指步行和自行车,就是步道和自行车道这样的设施。慢行系统今年将会继续和各区和各相关部门一块来推进,重点是继续推进慢行系统的建设,以及整个慢行系统品质的提升。
第一方面,要强化慢行系统和轨道公交的融合发展,我们再次提到了“融合”,就是因为我们还是要打造绿色出行的“一张网”,让它更有机地衔接起来。因为我们仅仅靠慢行,比如自行车或者步行能到达的距离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通勤的时候,更多需要互相接驳在一起然后来使用。所以,我们首先是要推进它们的融合发展。我们是希望鼓励共享自行车的这些企业能够更新置换高精度的定位的车辆,然后来推进轨道车站出入口、主要公交站点,然后来建设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实现中心城、轨道站点电子围栏的全覆盖,方便绿色出行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方面,持续推进慢行系统的品质提升。我们编制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进一步合理地科学优化非机动车的停放区。另外,就是要拓宽改造不满足标准的非机动车道,及时地修补一些标志标线,我们还开展朝向、望京街道等8个慢行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同时还会继续推进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和南展的工程,实现北四环到西直门慢行路线的贯通。同时还会推进副中心的一个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工程的建设。
第三个方面,水路绿三网融合,水网、路网和绿化网三网融合,打造更优美的出行环境。具体任务是由清河下段10公里的慢行系统的建设,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的贯通,同时还要建设50公里的健康绿道,15条慢行林荫道,来增加步行、骑行的舒适度。
此外,我们还会加强对整个慢行系统的年度的评价工作,这个是为了及时地总结我们工作的一个成效,然后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工作。
主持人:有一个市民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是在停车治理方面。今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呢?
嘉宾
孙健:近年来我委会同各区、各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了静态交通的综合治理,在道路停车改革,路外资源挖潜,停车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在这三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巩固道路停车的改革成果,一方面要持续扩大规范管理的覆盖面,充分论证停车的需求,开展未纳入改革道路停车位的管理台账的销账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已经实施规范管理的车位开展定期的使用效果的评估,据此来优化管理措施,提升车位的使用效率。
二是要持续推进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工作,市级将研究制定工作意见,建成以街道为主体,居住区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各区将结合疏、整、促,背街小巷整治等来统筹辖区的资源,采取“共享一批,挖潜一批,适度建设一批”的举措,持续规范居住区的物业停车管理,加大违停执法的力度,进一步缓解居住停车矛盾。其中在有偿措施共享方面,这个已经纳入了今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计划新增停车场150处,停车位1万个。
三是要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在2021年核心区,2022年6个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开展其他9个郊区的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并纳入全市统一的停车资源数据库,推动来完成全市停车资源一张图的建设。
此外,我们还要开展经营性备案停车场数据传输质量常态化检测评价,推动全市公共停车场智慧化达标,同时要进一步惠及动静态的数据,申请向地图服务企业等平台开放共享,持续培育共享、预约等一体化出行的信息服务。此外,在非机动车停放方面,我们还将根据季节的特点,出行的需求,来实施共享单车淡旺季总量的动态调控,引导运营企业分区域,有序投放车辆,并且强化秩序的管理,继续扩大轨道站点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的应用。去年我们实现了核心区的全覆盖,今年我们计划将实现中心城区的全覆盖。
主持人:有偿措施共享这个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停车方面?
嘉宾
孙健:主要是在停车位比较紧张的小区周边,社区或者街道来联系周边的社会停车场,为周边居民提供有偿服务的停车,就是错时的停车。
主持人:就是一个车位有两辆车这样交换的停车?
嘉宾
孙健:对,更大的提升车位的使用效率。
主持人:2023年的交通工作会上还提出了要坚持综合施策,从出行源头,出行时间,出行空间这样的维度,深化交通的调控,具体都有哪些计划呢?
嘉宾
冯陶:刚才主持人说到了需求调控的四个维度,确实我们都是从这四个维度来发力,来优化我们的交通管理政策,实现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的这样一个目标。
首先是从源头上调控,首先我们要配合做好总规的第二阶段的一个重点任务的落实,我们还希望带头实施并鼓励推广视频会议网上审批这样的工作方式,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都采取了视频会议这样一个方式,还有弹性办公、网上办公这样的方式。其实这样的方式对于我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特别是早晚高峰时候的交通拥堵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保持这种方式的延续,然后在能够采用线上的方式的时候,还是继续推广和使用这种线上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另外,我们还支持轨道站点的微中心的一体化开发,提高轨道交通和客运枢纽沿线人口和岗位的覆盖率,这样不管我们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在离轨道很近的地方,大家出行也方便,我们在轨道之外的出行的时间和距离都会缩短。
主持人:减少了上下班的时间?
嘉宾
冯陶:对,这是源头调控,出行需求的源头上就减少了他的需求。
第二,从方式上进行调控,我们要继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的车辆尾号限行的政策,同时还会继续强化外埠车的常态化的管控,同时还会研究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机制,更好地发挥停车管理的作用。
第三,从时间上进行调控,要大力地培育预约出行的习惯,这个在疫情期间也是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不管是景区、商圈、博物馆,很多都采取了预约出行了。相信大家也有感受,预约出行对我们的体验也会有很好的改善,不会那么拥挤,大家分散在不同的时段参观、浏览,效果会更好。对于交通来说,这样的预约非常有利于这些,这些热门景点,或者商圈周边交通的疏解,大家不会集中在同一个时段挤到那儿去,所以这种方式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们也是希望继续能够推进这种预约出行的模式。
预约出行,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和卫健部门一块继续推进预约就诊,目前中心城的三级医院,平均的预约就诊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进一步能提高,希望今年能够达到90%以上。
除此之外,还想继续推进热点旅游景区,执行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落实分时预约,分时预览的措施。
主持人:这个也就是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嘉宾
冯陶:我们希望是这样,希望尽量保持预约的这样一种模式,这样景区的周边就不会那么地堵,大家在景区内的感受应该也会有提升。
最后一个方面,从空间上进行调控。创新核心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模式,选择符合条件的枢纽,长途客运站等,来承接一些旅游交通的一个集散的功能,降低核心区的旅游密度。同时,还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工作任务,还要优化一些学校和医院等卫生资源区域的分布,推进市属三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放一些转诊的号源,分级诊疗的就医模式,就是大家可以在社区医院先就诊,然后再根据需要再向其他的医院转诊等等,这样的话,大家不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来出行,这样来调控交通出行的需求。
主持人:就是从源头上综合治理来进一步的改善,进行完善。
嘉宾
冯陶:是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停车治理,今年在行车治理方面我们又有哪些工作举措呢?
嘉宾
孙健:今年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强化:
一强化非机动车的治理,将来推动修订《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增加骑行人员佩戴头盔等内容,同时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的管控,开展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
二是强化快递外卖行业用车的管理,我们将持续完善交通违法通报制度,督促快递、外卖、即时配送等企业建立交通违法台账,在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上试点加装芯片,引入新技术实时检测车辆轨迹,提高违法行为主动发现的能力。
三是要强化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的专项治理,2021年市公安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管理的通告》,设过渡期是到今年年底,今年我们将落实好通告要求,制定管理措施,完成违规电动三四轮车年底前全面退出的既定目标。
四是要强化摩托车的治理,在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加强现场执法,同时要扩大非现场执法的设备覆盖面,研究优化通行的管理政策。
五是要强化交通运输重点执法的建设,从严从实抓好行业监管和安全生产执法,突出查处黑车、两客一微,超载超限等违法行为,全力维护首都交通运输的环境秩序。
最后,强化行车秩序的治理,保持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高压严管的态势。
主持人: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交通治理的各个方面,从行车、停车,进入到全市交通综合治理方面,咱们今年还将实施怎样的举措呢?
嘉宾
冯陶:一说交通,现在总是提综合治理,就是因为交通是综合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一个工作,对于我们不管是正在线上观看的网民也好,还是市民也好,不仅仅是交通的一个参与者,实际上也是我们交通环境的一个共同的创造者。所以,我们交通工作是非常需要全市所有市民的共同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我们也需要整合全市不管是市区两级,还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力量,然后来共同推进我们交通的工作。所以我们强调综合治理。
这两年我们也重点建立了一个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交通综合治理工作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开展。今后我们还进一步会推动它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治理体系,横向上主要是为了强化和部门之间的协同,纵向上是希望将治理体系延伸到街道,然后进一步延伸到居委会,延伸到社区,然后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进一步地凝聚力量,共同推进这个工作的拓展。
具体一点说,首先是要广泛地开展社会的动员,通过各种媒体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的在线访谈这样的节目,然后广开言路,凝聚共识,实现人人参与这样一个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广泛地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也能够更好地去解读我们的一些政策,凝聚交通综合治理的一个社会共识。
第二个方面是继续完善“接诉即办”的共治渠道,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通过市民关注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小切口的一个突破口,然后来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些难题。
第三个方面是要深化交通重点日多部门联合会商研判的机制,完善事前的预测研判,出行的宣传引导,事中的运力精准调配,协同处置等措施,这样来保障一些重要的节日,大家出行的高峰,大家的出行能够更加的顺畅。
最后就是继续统筹各方力量,推进一些学校、医院、景点、商业区这些重点功能区周边的交通的综合治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完成改革的任务,参与世行组织的改革的评价,推动交通行业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主持人:比如刚才您说到的咱们的访谈,还有我看到咱们北京交通真的做了很多工作,就是有那种网上调查,去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的治理好交通出行。
节目的最后,请冯主任用一句话给我们进行总结。
嘉宾
冯陶:我们希望能够当好首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全力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首善交通。
主持人:那就秉持着这种赤诚之心,一起去践行我们的新的使命,谢谢今天两位嘉宾客座我们的演播室,谢谢两位。
今天我们通过两位嘉宾从2023年全市的交通工作会议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过去五年交通工作主要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年的交通工作。其实大家可以感受到,您的每一次出行,将汇聚成北京交通,然而北京交通也将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感谢大家收看本期的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