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主持人:王媛媛
毛力增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指挥调度部部长
李静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运行监测部部长
赵箐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运行监测部工程师
李东岳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指挥调度部工程师
王媛媛: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媛媛。
说起北京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管是每天的交通出行指数,还是现在作为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TOCC其实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不夸张地说,可以说TOCC发布的交通运行指数、出行指数,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影响我们每天的出行规划和计划了,所以今天我们就请到了TOCC的相关负责人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有关于TOCC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话题。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在座的四位嘉宾: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指挥调度部部长毛力增。欢迎毛部,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嘉宾
毛力增: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
王媛媛:以及TOCC运行监测部部长李静,欢迎您。
嘉宾
李静: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
王媛媛:TOCC监测部工程师赵箐,欢迎您。
嘉宾
赵箐: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
王媛媛:以及TOCC指挥调度部的工程师李东岳,欢迎您。
嘉宾
李东岳: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
王媛媛:非常欢迎四位嘉宾的到来。其实有很多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不止一次来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同时也欢迎各位网友打开快手搜索《首都之窗》,来参与我们今天的话题讨论。虽然我们几次来到《首都之窗》做客,其实对于TOCC来说,也是一个十几年的部门,十多年一点,还算是比较年轻,所以我们是不是一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TOCC的基本情况,包括我们的发展历程、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哪位嘉宾来帮我们介绍一下。
嘉宾
李静:好的,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TOCC是简称,全称叫作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我们这个单位成立于2011年5月份,到现在也11年多一点,也还算比较年轻的单位,在这十多年里,我们从一开始的基础环境的建设到开始探索去构建交通运行检测体系,发展监测服务业务体系,再到近两三年开始开展监测和调度结合的综合协同调度业务的全面展开。所以这十几年业务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目前已经实现了常态化、体系化、规模化的业务应用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这是当前我们发展的现状。
目前TOCC作为首都的“交通大脑”和“交通指挥中枢”,也是承担着五大交通职能,包括:运行监测、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撑和社会服务这五大方面,我们也在全力地做好交通运行监测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协同联动指挥调度的“传令员”以及决策支撑的“好参谋”,做好这几个角色。同时,作为全市的综合交通运行协调的总中心。
主持人
王媛媛:可以说“最强大脑”。
嘉宾
李静:对,TOCC也是统筹公安、交管、公交、轨道、出租、民航、铁路等16个分中心,包括整合接入了行业内外的40多个应用系统、8000多项静动态数据,还有29万多路的视频,结合这些资源,我们实现了涵盖路网、公交、轨道、慢行、静态、民航、铁路等19个领域的交通多粒度的数据,然后开展了我们的监测分析业务,同时也对我们的交通运行态势进行推演,包括研判。为交通运输部、市委市政府,包括市相关委办局以及行业内各企业提供非常有力的决策支撑。
主持人
王媛媛:感觉TOCC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它才能够像您说的8000多项静态数据,20多万摄像头等等,来去进行分析。
嘉宾
李静:数据是我们的基础。
主持人
王媛媛:毛部长有补充吗?
嘉宾
毛力增:刚才提到监测方面,但是这两年以来,我们在协同调度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我们在技术手段是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这两年创新打造监测调度平台,这里面也完成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冬奥会各项重大活动的保障。在这个期间也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也受到各方的好评。另外,在常态化节假日、涉及到雨雪天气,我们也会及时发声、及时引导公众出行,发挥我们在指挥调度上的作用。
在具体的社会服务方面,因为现在我们也是跟媒体有广泛的合作,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媒体,还有微信、微博等一些新媒体这些渠道我们也是及时地通过这些渠道把我们的判断、研判的成果及时地发布出去,这样也更好地为公众做好相应的信息服务。
刚才提到我们单位实际上也是作为首批公路科普基地,另外也是政务开放旅游开放单位,在这期间我们全方位向社会开放,让公众更好地近距离接触交通、理解交通,也更好地支持交通工作的开展。
主持人
王媛媛:感觉我们TOCC现在打造了一个跟媒体的合作矩阵,通过更多的声音能够让大家去更好地了解,比如说出行的一些服务的信息等等,能够帮助公众能够有更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嘉宾
毛力增:是的。
主持人
王媛媛:刚才您多次谈到了综合协同调度,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开展的工作?包括您说到在很多重点时期保障城市的运行。
嘉宾
毛力增:这个让工程师李东岳回答。
嘉宾
李东岳:好的王媛媛。我结合我平常从事的一些工作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项工作的背景。其实综合协同调度工作在去年9月就已经开展了,去年9月中小学“双减”的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学生的上下学时间实际上是整体上比以前延后了。所以跟通勤的早晚高峰的出行人员的出行重合度更高了,再加上9月份本来就是节假日比较多,并且去年9月还有一些降雨的天气,所以去年9月整个交通压力相对是比较高的,市领导也比较重视这个情况。我们也是根据市领导的指示,结合交通委的总体部署,开展了交通综合协同调度工作的机制,我们在调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会针对这些重大活动、重点时期和重要的节假日,结合它们不同的运行特征,开展综合的提前的预测研判,并且会把我们的预测研判的结果对公众进行发布,开展出行的宣传引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协同一些相关的部门,比如说市教委、交通委、交管局、卫健委和公交地铁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开展协同调度的工作。过程中会利用事件协同处置这些工具箱开展我们的协同调度工作,实现一体部署、分类调度和联动处置的效果。最终确保道路拥堵增长的态势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保障城市交通道路是运行平稳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这个机制已经开展了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会同委内外相关单位和行业处室也已经开展了30余次针对重大活动、重点时期、重要节假日的综合协同调度。
主持人
王媛媛: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开展综合协同调度,就是因为其实道路上的交通不是仅仅是车道路的一个点、一个元素,它是有很多,比如公众出行的计划,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是结合起来的,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综合调度的工作在开展对吧?
嘉宾
毛力增:是这样的。
主持人
王媛媛:不妨我们来介绍一下综合协同调度具体的流程是怎样的?
嘉宾
毛力增:现在是这样,我们综合协同调度一个刚才也提到,我们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进入相对来说在整个体系在打造,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步地完善,实际上整个流程几个方面:一个是事前,事前我们会去研判它具体在哪个日期会出现需要我们去启动这个机制,因为这个机制肯定是需要多方配合,另外不同的场景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单位,这样的话,我们会提前做相应的部署安排。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提前发布出去,特别是出行引导的信息提前发布出去,所以这一块涉及到研判会商,就是我们会提前根据这十几年对交通的理解、对大数据的应用,这样的话我们会去做好更多的研判,把这个研判成果更好地、及时地跟相关的单位做相应的共享、分享。这样的话也便于各单位去组织做好相应的预案措施的应对工作。第二个,刚才提到因为我们跟媒体相对来说有比较广泛的合作,我们通过这个媒体的渠道,全方位地把信息推送出去,这样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它会影响到一部分人采取一些出行的调整,这样的话其实是便于我们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事前我们会做好研判、做好部署、做好引导。
主持人
王媛媛:就是我们老说的希望大家错峰出行、合理出行,这是让我们的交通变得更有序。
嘉宾
毛力增:对,第二个是在事中,当天我们会一刻不停地盯着这个城市运转的情况,包括地上地下的,或者是公交的、地铁的,我们都会密切地去关注,特别是前期研判出来的重点区域、重点的时段,这样的话,我们在过程中需要及时动态地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情况,我们会及时地跟相关的指挥中心,比如说交管的指挥中心,还有公安、轨道都有相应的指挥中心,这些指挥中心我们会联动起来,联动起来以后,一旦有特殊的异常的情况,会影响到公众的出行,这样的话便于我们及时协同开展相关的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方面,因为综合协同调度确实也是需要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手段来确保它比较好地及时地掌握这个信息,特别是涉及到调度这个环节,因为监测相对来说还是基础一点,调度需要时效性比较高地掌握现场的情况,这方面就需要两方面,一个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因为交通这一块领域比较多,刚才提到8000多项静动态数据,还有29万视频,其实这个视频也是涉及到交通行业,包括路面上的各个方面的摄像头视频,这个也需要我们有一些智能化的手段去替我们把视频看起来,通过人工调阅和巡检。
主持人
王媛媛:肯定远远不够。
嘉宾
毛力增: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也是通过科技的力量,通过打造新的平台,实现,不说完全智能化吧,就是有一些自动化的,还有加上一些人工辅助决策的功能,能够实现比较全方位的监测和调度。另外,最近两年结合重大活动保障比较多,我们也会在一线,在现场,比如说一些学校或者医院,周边的一些重要的点位,我们会安排我们的工作人员在一线,通过单边设备,既能够把现场的情况及时汇报回传回来,我们也能看到现场的情况,有一些情况,我们的指令能够迅速地下达下去,这样也能够实现扁平化的指挥调度。从综合协同调度来说,一个是事前,一个是事中协同处置,另外是依托科技的力量,来强化我们的技术手段。
主持人
王媛媛:这是大概的工作流程,接下来给我们举几个例子,我们总在说重大活动,冬奥会城市交通的运行TOCC也是一个指挥的中枢,包括也承担了开幕式、闭幕式、测试赛等等一系列的交通监测和调度工作,而且说是非常成功,能不能回顾一下在这项重大的保障中我们是怎么做的?说起这个事我们应该很自豪的吧?
嘉宾
毛力增:到现在提起来,虽然冬奥会过去一段时间了,现在能回想起当时开展工作的情况,还是感觉挺激动的事。
主持人
王媛媛:应该也挺辛苦的。
嘉宾
毛力增:确实,我们也是一直奋战在一线,一会儿我再详细介绍。几个方面,因为冬奥会也是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其实我们也想呈现一个高品质的交通出行的交通保障服务,我们一方面通过现代的新的技术,包括我们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现在也包括5G、定位也进来了,我们也建了一个平台,其实建平台我感觉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实际上建平台确实本身需要的业务流程需求各方面都非常清晰,但是我觉得更难的实际上是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确实做到了“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在开闭幕式的时候,因为需要把人员大量地疏散聚集,这里面基本上都是定点、定线、定时的,必须分秒不差才能确保整个流程的流畅性,这个过程,我们平台可以做到立体化全城的监控、全城的调动,这个是做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事后统计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9000多辆车辆,还有20多万车次、85万人次,实际上也是做了非常好的服务。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除了这个平台本身,还有职守和调度的职能在这里,我们在冬奥相关的主要调度中心,其中包括冬奥交通保障调度中心,这是三合一的指挥中心,交管、交通、冬奥组委都在一块儿高效地运转,另外涉及到开闭幕式总指挥中心,还有公安安保联勤指挥中心、城市志愿服务部,我们的人员都在一线做相应的调度工作。另外周期确实比较长,从正式运转期间也有40多天,还不包括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还有大量的演练工作,还有后续的收尾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服务。
第三个,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要做好监测和调度工作,因为冬奥会本地涉及到两地三区多个场馆,场馆里面还有非竞赛场馆,还有驻地,等一系列的设施,这些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周边的交通保障工作。这样的话,我们在全市判断了一下,基本划定了500多个重要的区域,是我们随时需要做好监测和调度的。另外也提前根据每日赛事、交通保障的特点,会及时地做好相应的研判。在这个区域到底哪些区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交通压力比较集中的情况,我们会提前做好预判。我们看当时的预测精准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另外,通过综合协同调度机制,因为在这个期间实际上也涉及到,包括冬奥会开闭幕式,包括有些赛事的高峰日,就是那几天赛事比较集中,这样相对车辆也会比较多。另外在这期间也涉及到一场暴雪,2月12号那天,这也是给冬奥会增加了一些,确实冬奥更好的元素。
主持人
王媛媛:但是确实为交通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嘉宾
毛力增:对,另外还涉及到元宵节、开学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做好动态研判、做好相应的报告、各方面的决策支撑的服务,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主持人
王媛媛:在冬奥保障中,赵箐这边有什么补充吗?其实您也是一直在参与冬奥的工作。
嘉宾
赵箐:对的,我这里想再补充一点,关于冬奥期间我们开展的公众出行的信息服务工作。其实在最开开始TOCC的介绍里面也提到,我们一直在常态化地向公众发布我们的各类交通出行信心,冬奥期间我们针对冬奥会的开闭幕式、重要的比赛日、开学日,包括刚才提到2月12日的降雪天气,我们也会提前向公众发不出行的信息,包括开闭幕式、重要比赛日,更多发布的信息是关于场馆周边的运行情况,开学日是针对学校周边的道路运行情况,降雪更多是关注环路、沿路线、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运行情况,整个冬奥期间通过像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媒体矩阵向公众发布出行信息,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在整个冬奥期间发布的预测信息达到了100多篇,我们的动态路况不间断的信息达到了1万多条次,在公众出行引导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是保证了赛事和社会面交通的平稳运行。
主持人
王媛媛:这些信息都是咱们自己编辑自己写,压力应该挺大的,谁写啊?
嘉宾
毛力增:都参与。
主持人
王媛媛:这么多条信息、这么多条动态,接下来结合重点的工作日举几个例子给大家说说,开学日我们怎么开展综合协同调度的?
嘉宾
李静:就像毛博士说的,我们的冬奥保障工作其实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因为冬奥真正的举行期间可能就是2月份、3月份,实际上我们的保障工作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了,因为那个时候开始要去准备入境工作人员、运动员陆续地入境,包括交通保障工作,一直到残奥会结束、冬残奥会结束之后,到3月底我们的工作才算收尾,整个工作持续了大概4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中心,包括整个指挥保障体系全员停休,人全力以赴参加交通保障指挥调度工作,这也是发了这么多信息,出了这么多的预测也好,研判也好,调度也好,怎么参与、怎么做,其实就是有限的人力、无限的工作,大家都是把参与冬奥工作,可能此生机会也不是很多,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我们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这里面有很多的重点日,以刚才王媛媛提到的开学日这一天来说,开学日其实是冬奥会已经闭幕了,冬奥会是2月20号晚上成功圆满地闭幕了,但是2月21号闭幕之后的转过来的那一天是一个星期一,同时也是冬奥的运动员离境的集中的高峰日,因为闭幕式结束之后,大部分已经结束任务的工作人员、运动员都要在这一天集中离境,去首都机场坐飞机离开。另外又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所以这几个因素叠加,还有一个因素是4/9限行,第一季度是星期一限行4和9。
主持人
王媛媛:所有的交通因素叠加了。
嘉宾
李静:所有因素叠加在一起之后,这一天交通形势面临很严峻的形势,因为运动员离境的时间,他们的航班主要集中在中午的13点之前,13点之前他们,因为是国际航班,提前4小时到达机场,意味着9点之前所有航班人员都已经到了,他们的主要运输时段跟我们早高峰,开学送孩子上学、通勤、出行是完全叠加的,而且在北京赛区,除了冬奥村之后,涉及的涉奥酒店将近40家,路线分布都是非常地广的,这一点上我们如何既要保证冬奥的离境交通非常平稳,同时在社会面的交通这一块也是春节之后第一个压力非常大的日子,能够非常地平稳,我们提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所有的冬奥离境的交通的路线、时间,以及他们所涉及到的这些沿线的学校,甚至把一些就诊量比较大的医院都拿出来研究他们跟社会面的交通叠加关系,压力比较大的路段、区域,这样提前跟教委、公安、交管,包括轨道交通等等部门做会商,然后去进行联合的处置,保证咱们在全力保障冬奥离境交通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尽量让社会交通也非常顺畅,减少它的压力,所以这块也是,等于是各部门共同的合力,也包括提前通过广播、电视各种媒体渠道发布了,我们做好东道主,礼让交通的理念,我们的公众也非常非常配合,尽量弹性出行,包括错峰、绿色出行等等措施,通过这些联合的举措,当天其实交通的运行非常好,基本上没有出现长时间或者大面积的拥堵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冬奥的一个圆满闭幕的前提下又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后续相对来说人就比较少了,比较分散一些,压力就小一些。包括第二天北京晚报专门刊登了针对21号的协同处置和调度,说今早的交通预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体现了对我们工作效果的肯定。所以说整个重点这一块,当然不只是这一天,包括后来有3月4号冬残奥会开幕的时候又是全国“两会”开幕,重大活动叠加,我们又是多部门的协作,最后也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重点日。还有很多的开幕式等等其他的日子,可能不胜枚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多部门真的是齐心协力去协作,把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同时我们的预测研判我也觉得非常骄傲地说,觉得是比较到位的,包括我们这期间发布的出行提示100多次,另外是针对涉奥道路,包括一些核心的区域这块,及时地给他们发,比如说有相应的交通的措施,我们怎么去规避或者去绕行,给大家也都是做了及时的提醒。我们预测的准确度基本上在95%左右,整体来说冬奥期间交通保障,全力地保障涉奥交通和社会面交通的平稳运行。
主持人
王媛媛:其实这些重点日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又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对于咱们交通的参与者,就是我们的这种预测或者是调度来说,这些重点日都是压力非常大,或者是工作量非常大的日子,也是度过了我们很难忘、很成功的日子。
嘉宾
李静:没错,当时很辛苦也很累,因为基本上我们都是连轴转,早晨5点多就得到指挥现场,晚上12点还在忙第二天的工作,而且也没有休息,没有什么星期六、星期天,完全没有,一直下来几十天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回想过来的时候,回首冬奥的过程的时候,觉得好像苦都已经忘了,剩下的全是自豪感和成就感。
主持人
王媛媛:好的,是这样的,所有的苦都化成了一种收获、一种获得。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另外一个重点日,刚刚我们其实也提到了北京暴雪那天应该是2月12号,我们也是有一些研判的,但是好像我感觉实际上来说,那天的交通道路还算挺好走,并没有受到大雪的影响,当时我们是怎么保障的?回想一下。
嘉宾
赵箐:刚才您提到2月12号,我个人感觉2月12号这一天,我们叫雪天的冬奥的巡查保障,其实是我们整个冬奥交通保障工作中比较难忘,也是比较记忆深刻的一天,刚才我们的同事也多次提到了这一天。2月12号当天是从早上开始,全市大范围出现降雪,中午前后雪势加强,2月12号其实是冬奥期间最大的一场降雪,中心的员工就像刚才李部长所说的一样,我们5点多钟已经奔赴到各个指挥调度岗位,通过调度平台,我们的可视化设备,以及结合道路的视频,实时巡查场馆中间所途经的道路运行情况,如果出现积雪会第一时间发挥多部门联同的机制,和道路管理部门联系,及时清雪,向公众发布相关的出行信息,那天雪的持续时间还是非常长的,等我们完成全部的交通保障工作已经到了13日深夜,13日深夜降雪基本停止了,我们也完成了相关的工作,但是冬天降雪往往道路的雪后积冰的情况会容易出现,我们考虑到雪后积冰的情况,尤其是第二天延庆滑雪中心有比赛,我们确保道路无结冰,第二天我们中心领导和部分同志前往了京藏高速、六环路进行现场查看,确保道路确实是没有积雪,比较平稳安全的,等到大家再次回到指挥中心的时候已经到了14日的早晨了,相当于就像李部长说的,我们都是连轴奋战了48小时完成了这项工作,但是虽然觉得很辛苦,但是同时也觉得非常踏实,因为能够保证整个赛事的平稳和安全有序。
主持人
王媛媛:谢谢。介绍的时候毛部长频频点头,有什么感触跟大家分享的吗?
嘉宾
毛力增:刚才提到我们确实是有设施设备,能够看到现场的情况,特别是路面的积雪这是能够看到的,及时协同联动去处置,但是路面因为看到它有可能有结冰的情况,在远端看不到效果,必须有车到现场看一下,这也是夜里,我们也是分成几个队伍,东南西北几条涉及的路线都走了一遍,第二天早上运动员或者那些车辆路过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感觉的,是无感的,但是那一条路前一夜很多人都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而且实地已经看过了情况。所以这也是我们,我一直感觉这个工作,有的时候可能做得像空气一样,你可能体会不到,但是它实际上很重要,已经把它完成了,这也是我们对自身工作的要求,很多的时候我们想把工作做在前面,做细一些,让大家感觉不到,就觉得这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
王媛媛:其实您说这个给我挺大感触的,我们一直在说有序的交通秩序,包括一些无感的工作,它只是对于公众体验来说无感,但是无感的背后、有序的背后是大量的交通规划者各种无私的奉献或者连轴转的大量的工作在处理才能够有这样比较有序的交通的社会面的出行。
嘉宾
毛力增:是的。
主持人
王媛媛:除了分享冬奥期间的冬奥记忆,除了冬奥期间还有哪些重点时期需要开展综合协同调度的工作?
嘉宾
李东岳:在每年重要节假日期间也是开展综合协同调度的,比如说每年的春节、中秋、国庆、五一,市民的走亲访友、购物、旅游的需求都比较旺盛,在这些节假日之前,我们会针对重要的区域进行预测研判,比如说会针对远郊区的景点、公园周边的路段、市区综合商圈的重要路段、进出京的主要路段进行预测和研判,研判近期的运行态势以及可能会出现拥堵的时段。另外我们也把这些拥堵的时段和运行态势提前预警发布给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比如像交管局、商务局、公园管理中心以及文旅局这些单位,包括公交地铁这些企业,还有首发集团这些高速公路企业,督促他们去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还有一些应对的措施。另外我们自己也会像刚刚同事们提到的,把一些出行的预案会通过媒体矩阵发布出去,引导百姓去合理地出行、错峰出行或者是选择一些公共出行的交通方式,能够有效地规避这些交通拥堵的路段。
另外,在节假日期间,我们也会加强对一些重要的点位进行视频监测,比如说在节假日期间我们会重点关注高速公路进出京常规拥堵的路段,我们也会关注进出京场站在出租车方面,运力接驳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视频监测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也会及时联系相关单位,开展联合调度和事件的处置。
主持人
王媛媛:接下来来说一说现在处于的9月,其实每年的9月都是北京交通压力比较突出的时候,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在9月份的时候是如何保障交通平稳运行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是不是每到9月的时候我们的神经就开始紧绷,想9月怎么能让北京的交通更加平稳有序,减少交通压力,有没有到9月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压力突然变得特别大?
嘉宾
李静:是这样的,不光是9月,包括后面11月、12月,天气冷了以后也是大家的出行,包括天比较短,晚上的时候就已经黑了,出行的条件、舒适度各方面都不如夏天,所以整体上下半年从9月份往后的几个月,基本上都是相对来说压力相对比较大,而且我们工作上也是更加繁忙的时间段。
主持人
王媛媛:9月份的时候针对于交通平稳运行保障工作,综合协同调度工作我们做了哪些?
嘉宾
赵箐:刚才王媛媛提到每年9月份大家感受的交通压力相对比较大,这也是因为咱们每年9月份中小学开学,通勤通行的需求叠加,包括9月有服贸会、教师节、中秋节、国庆假期,所以整体9月的交通压力在全年处于高位,尤其是早晚高峰压力比常态的工作日压力加大,尤其是9月碰到周一的早高峰、周五的晚高峰、4/9限行的晚高峰会达到严重拥堵的级别。TOCC也是根据历史交通运行的规律,挖掘分析交通大数据,研判9月重点日交通运行的特征,今年我们就是提前分析了,包括服贸会开幕日、中小学开学日、中秋节前的工作日、中秋假期、国庆假期提前制定了9个重点日,对每个重点日我们也会分析一下这个重点日自身有哪些特点,或者自身对交通有哪些影响因素,比如服贸会可能我们重点关注的就是服贸会场馆周边的运行道路,像我们的开学日,包括日常的工作日,可能更多的是对学校周边的道路,包括主要环度、连路线的交通运行情况的预测分析。到了日常的双休日,包括中秋假期,更多的是对室内热门商超、公园景区开展分析和预测。国庆因为是7天长假,同时也是免通时期,我们会对高速公路和重点场站进行研判和分析。在研判和分析基础之上会常态开展我们的预测分析工作,同时会会同综合协同调度机制,也会会同相关部门,在重点日开展综合协同调度,此外会通过媒体矩阵向公众提前发布我们的出行信息,引导大家合理出行、绿色出行。
主持人
王媛媛:9月9号TOCC连续与了几个预测信息,包括各个媒体都说“周五下午至晚间路网压力突出,将突破8.0指数飙红”,这是出的当时的信息标题,能不能介绍当时的情况,包括事中的监管也好,包括事后做复盘也好,那天的交通指数到了多少?
嘉宾
李静:我来介绍一下9月9号的情况,9月9号是今年的中秋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那天是周五,限行尾号是1和6,所以总体来讲,因为它有节前的有的人提前出行,加上周五,因为周五的晚高峰压力比较大一些,我们预测到交通压力会比较大,我们提前做了研判以后,通过研判的交通态势之后,通过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等,包括《首都之窗》给我们滚动发布预测预警的信息,让广大市民朋友能够错峰出行,包括那天下午,市领导、委里的主要领导也是开了现场调度会,现场去调度交通运行情况,包括会同公安交管、公交轨道运输的保障部门,还有高速公路的部门,那天下午高速公路的压力也比较大,多部门进行了现场的协同指挥调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那天交通运行情况总体来讲其实是明显好于预期的,因为我们从交通运行来看,下午的时候,下午大概3点钟,15点的时候,交通指数达到了6.0,正常的周五晚高峰应该是差不多5点左右才会上6以上,然后逐步攀升的情况,那天下午相当于是咱们的公众错峰顶了,提前出行了,不再都挤在晚高峰,3点钟就上6了,但是到晚高峰最后的峰值是8.22,4/9限行的时候有的时候都到8.3,峰值没大家高,我们的压力比平时小了很多。包括那天我们联合了那么多的媒体单位,一块儿去发布出行提示,引导均衡出行,那天点击率突破1亿,也是有史以来最高,9月9号那天单独发的就有十来次出行提示,也是为了让大家通过各个渠道或者各个方式上能够了解这个情况,尽量地错峰、尽量绿色出行,那天成效还是不错的。
9月份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了12篇,不算动态的,动态的有3000多条次了,整篇的出行提示10多次,全年发布了30多次,可见9月份占了1/3,整体压力比上半年的那些月份确实很大,但是总体来讲9号的总体交通运行情况是比较好的。
主持人
王媛媛:我感觉我们发布的这些提示并不能说指望所有的人都去改变自己的出行习惯,他只要能够影响到一部分人,可能对于我们整个这种交通的大盘子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快达到阈值,整个交通就会更加地平稳或者是更加地,就是压力没那么大。
嘉宾
李静:咱们的交通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每多一个出行可能对交通的压力影响和压力处在低位的时候多10很的影响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到压力接近相对比较突出的位置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人去选择错峰、选择绿色出行、选择大容量的交通方式,就会缓解路面上的压力,这样带来的缓解的效果其实远远大于在压力低位的时候我错峰的同时转移的那些人带来的效应。所以我们一直提倡在压力高峰的时候尽量能把那个尖削下来,均衡到谷里面或者其他的方式,我们跟市民、交通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更好的交通环境的目标。
主持人
王媛媛:它是良性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把研判告诉大家,同时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研判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从而达到交通平衡的状态,它是大家良性互动的过程。
嘉宾
李静:没错,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交通都按照我们倡议的方式,特别是有一些刚性的或者方式不能改变的出行他还是要在那个时间、那个方式上出行,我觉得尽量让大家在弹性的部分、能错峰的部分,只要能够有所响应,其实咱们我们的交通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
王媛媛:我有一个算是门外汉的问题想问咱们,我看了十年了交通指数,比如说多少多少,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交通指数?比如说它是指交通拥堵的程度也好还是交通拥堵的时长。
嘉宾
李静:它其实反映的是一个程度,基本上,因为这个指数本身不是我们来研发的,我们是在用这个数据,是我们交通委。
主持人
王媛媛:其实它有一套标准来定?
嘉宾
李静:对,它有非常复杂的背后的模型,大概的原理就是我们通过整个路网体系,因为它可以评价整个路网,也可以评价一个区域,包括一个行政区,就是你所评价的范围里边,路网的整体的拥堵的路段的规模占整体路网的规模大概的比例,大概是这样的,但是背后的模型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加减乘除,会有非常复杂的,包括道路等级的分类,包括不同的路、不同的层次等级会有很多更细的模型参数,但是整体的理解就是反映当前时刻这个时段内交通压力的等级,指数越高压力越大,峰值,阈值是10,8-10严重拥堵区间,0-2、2-4是畅通和基本畅通的区间。
主持人
王媛媛:现在已经到了9月下旬,未来还有哪些天要去特别关注的呢?对于出行来说,当时算的是9月有7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日子。
嘉宾
李东岳:临近国庆节,最关注的就是国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9月30号是周五,一般节前市民都会提前出行,叠加晚高峰,所以那天的拥堵可能持续时间相对来讲都会长一些,当天我们预计在下午的3点左右,路网的交通压力就会开始有所增大。二、三、四环一些环路的路段、高速出京方向的路段也会逐步增加压力,预计拥堵的状态可能会持续到当天晚上7点左右,持续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在这儿我们也建议市民朋友也可以尽量选择绿色出行,避免因为路段上的拥堵可能会导致影响耽误自己的行程,降低这样的风险。
在晚间的时候,火车站、机场,还有一些场站周边的交通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因为这个时候客流比较集中,相关的地铁站,比如说北京站、北京南站和北京西站这些轨道站点客流压力也比较大。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在节假日期间,首先是节假日的前两日,可能在上午的出京方向,这些高速公路的出京的路段它的交通压力也会比较大,我们预测可能在京港澳高速、京承高速、京开高速、京新高速、京藏高速这些高速的出京路段在上午9-11时段压力会比较大,比如我们想要去京郊游玩的出行需求,如果在早上8点,这个时间出门可能路上就会遇到车流比较集中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提前出行或者是再往后错峰出行,来避免拥堵的情况。另外在假期期间,7座以下的客车是免费通行的,根据以往的情况分析,在假期期间市区热门的商圈,比如三里屯以及蓝色港湾、奥特莱斯、西单这些热门区域,还有京郊的公园景点,比如古北水镇、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十渡、红螺寺这些景区都会是客流比较集中的区域。周边的路段压力也会比较大,去往这些区域的道路在上午的10-12点之间,以及下午的4-6点之间客流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另外在假期的最后两日,返京的客流高峰也会相对到来,在6日和7日下午和晚间将会迎来客流比较集中的返程的过程,京承、京藏、京港澳进京压力也会比较大,在高速公路的检查站也可能出现车流集中的现象。在整个假期期间TOCC也会适中,24小时在线监测职守,实时监测交通运行情况,能够保障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平稳。
主持人
王媛媛:我感觉越节假日TOCC越忙,上次中秋节最后一天TOCC也发了一条信息,说明天可能是一个。
嘉宾
毛力增:节后第一天。
主持人
王媛媛:压力堪比节前,TOCC的假期真是挺忙,不休息。辛苦了,对于我们综合协同调度,下一步TOCC还有哪些工作规划和展望?
嘉宾
毛力增:这个我来回答一下。我们经过从去年开始,多次启动综合协同调度工作,刚才提到有30多次,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在这儿也再逐步地去完善、逐步地去提升、逐步地去更好地提供更好的服务,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机制上,我们怎样再去进一步完善提升,另外机制这一块,我们前期确实经过了多次的调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可能更加有优化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后期可能更加侧重于有针对性地去做调度的模式,分级分类的调度模式,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它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实际上是有差异化的,比如说咱们在开学日,开学日的时候少不了,交管肯定要涉及到,第二个涉及到教委,另外一个学校跟医院通常会有一个关联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可能也会涉及到医院。所以在开学日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关心,比如说交管、教委、卫健委,另外常态的还有公交、地铁这些部门,我们去共同开展工作。但另外一个时候,比如在节假日的时候,刚才也提到可能是市内的景点、市郊的景区,另外还涉及到火车站和机场这一块的接驳问题,这一块我们就需要跟文旅局,还有涉及到公园管理中心,还有另外一个重点地区管委会、民航这些单位,我们在分类分级做相应的调度,这样更加有针对性,这个也是更好地发挥综合协同调度的工作,因为每一次如果大量的机构参与进来,侧重点没那么突出,我们后期也是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做,这样的话更加精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
王媛媛: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
嘉宾
毛力增:效率会更高一些,工作上的关注度可能也会更高,因为不是说每次都会有事,有可能更加会聚焦到他的工作本身,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做好调度联动工作。
第二个,一直提到,其实TOCC本身有业务,同时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融合,去支撑这个业务的开展,我在TOCC工作有十几年时间,我感觉数据是非常基础,但是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数据本身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采集方式,另外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时效性,有可能原来有了这些东西,但是可能准确度没有达到你要的精细化水平,有了这精细度可能时效性不行,但是这个事情发生了,半个小时以后到你这儿,可能事件都处理完了,所以对时效性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所以下一个重点我们会对数据本身这一块再去做进一步的拓展,做进一步的深化应用。
主持人
王媛媛:比如说什么呢?
嘉宾
毛力增:比如说刚才提到开学日,开学日我需要掌握各个学校,因为北京有2000多所中小学,我也需要对这些学校做一些分级分类,比如说哪些学校确实对周边的路网,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对周边的路网需要掌握,另外可能每个学校开学,规模是不一样的,上下学的时间有些可能会做调整,可能反馈回来也会对交通的运行产生影响,比如开学日,中小学上下学时间、医院的预约和动态就诊的人数,还有公园景区入园人数,另外一个是民航、铁路这一块动态实时的数据,有些数据可能是初步有,但是去支撑综合协同调度更加精准的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在上层有了数据以后,我要更好地用它,我肯定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把它管起来、用起来,这块我们也在推进建设。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化的预测预警,这些工作我们也在同步推进,刚才提到我们工作上确实比较辛苦,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我们的工作强度。
因为综合协同调度我了解,可能在国内,相对北京这一块做得还是比较超前一些,这个对人员的要求也是有新的要求,比如对现场的判断、沟通协调、及时处置能力,这块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对我们的队伍、对团队共同努力提升的方向。主要这几个方面。
主持人
王媛媛:我觉得总结起来就是数据赋能业务,科技助力服务水平的提升。
嘉宾
毛力增:是的。
主持人
王媛媛:今天非常感谢来做客,和大家分享这么多TOCC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TOCC的工作和我们整个的建设步骤,最后我们想对观众说些什么?
嘉宾
李静:今天非常地感慨,有这么一个机会跟王媛媛、跟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们过去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我们这一年来协同调度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我们的交通方面做出来的贡献,其实也非常地感慨。其实我们从监测也看到了,这一年来,尤其是在重点日的交通协同调度里面,我们真的是非常有效地遏制住了交通的压力上涨的趋势,重点日子交通运行,不管是活动的保障,还是其他的保障都做得,我觉得效果还是非常地显著的,交通的运行情况也非常地良好,这也说明我们调度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有很好的机制上的提升和完善,更重要的还是感谢广大市民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的配合,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交通参与者,如果没有公众的支持和配合的话,我们做的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或者缩水。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是特别特别感谢大家,正因为有的大家的合理安排出行计划,能够听从我们的倡议或者是倡导,尽量地选择绿色出行和错峰出行,才使得我们拥有了更好的交通环境,营造了这么一个更好的交通氛围,这是我们一年来最大的感慨。也印证了一句话,服务于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
总体来讲,我觉得回顾过去,怎么说呢?非常地感慨,也非常地荣耀,但是未来我觉得大家对我们的期望也非常非常高,所以我们也是唯有奋斗才能不负重望,所以以后我们更多的还是要继续努力,为咱们的市民朋友提供更好的、更及时的、更权威的、更准确的出行服务。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能够在出行过程当中及时地关注咱们的出行服务信息,包括合理地制定计划,包括在重点日,尤其是重点日的时候错峰出行、绿色出行,我们共同努力,为营造首都更好的交通环境而一起奋斗吧,谢谢大家!
主持人
王媛媛:谢谢,今天非常感谢四位嘉宾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和参与,本期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