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北京市交通委谈“停车综合治理”

发布日期: 2021-10-27 09:50 [打印]打印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11026160056.jpg

访谈现场

微信图片_20211026160120.jpg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一级主任科员 王燕燕

微信图片_20211026160107.jpg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资源统筹部部长 胡海鹤

微信图片_20211026160115.jpg

北京市东城区交通委员会四级主任科员 贺钰淇

5.jpg

主持人 李晓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首都之窗共同推出的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李晓。
说到停车问题,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不光涉及开车的人群,也涉及我们每个人的出行环境,所以大家都希望停车可以变得越来越方便和越来越规范有秩序。市区两级的停车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已陆续开展道路停车改革、有偿错时共享、挖潜资源建设等工作来加强停车治理,缓解居住停车难问题。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北京市交通委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我们一起讨论停车综合治理的相关工作。下面,邀请一下今天的嘉宾。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一级主任科员王燕燕。

王燕燕: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资源统筹部部长胡海鹤。

嘉宾

胡海鹤: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 北京市东城区交通委员会四级主任科员贺钰淇。

嘉宾

贺钰淇:各位网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近两年来停车秩序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存在市民反映“停车难”的问题,想请您介绍分析一下造成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嘉宾

王燕燕:好的。造成停车难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停车位需求与供给来分析一下。
2000年以后,机动车爆发式增长快速进入家庭,在1997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2003年,突破200万辆,用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然后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到2007年,突破300万辆。又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2009年,突破400万辆。到2010年,这一年就新增机动车79万辆,机动车总量当时是接近500万辆。可以说短期内产生了大量停车需求。在停车供给方面,快速增长的停车需求是很难预料的。配建指标,2000年前建设的小区停车位配建指标为每户0.1个车位;2004年调整到三环以内每户0.3个车位,三环以外0.5个车位;到2015年,调整到全市平均每户1个车位。虽然配建指标在不断调整,但是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确实是超出预期。再有历史欠账,又有新增需求,进而造成了停车难的问题。

主持人:近年来,通过媒体报道,都能感受到政府是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居住停车难问题的。我们现在都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停车难的问题?

嘉宾

王燕燕:居住停车一直都是我们停车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总的来说,我们按照“挖潜一批、共享一批、新增一批”来缓解居住停车难。所谓“挖潜一批”,指通过优化小区内部停车管理,完善停车泊位的标线施划,增加小区内部停车供给。“共享一批”,主要是指统筹路外停车资源,协调推动既有设施向居民错时开放共享。“新增一批”,指充分利用小区周边零散、闲置和拆违腾退土地新建临时停车设施等。今年我们在开展“每月一题”工作,在居住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实施了停车综合治理示范建设,采用上面刚才说到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缓解居住停车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各种措施组合拳对我们缓解居住停车难的问题,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了。但是从治理思路来看,首先是要充分发挥挖潜小区内部的停车资源,在这方面来做工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效?

嘉宾

王燕燕:就像您说的,我们在缓解居住停车难问题的时候,首先是通过挖潜居住区内部的停车资源,来缓解停车的内部矛盾。近年来,各区也是想方设法增加小区内的停车供给。比如在小区内进行平改立,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各区已经增加了10余万个停车位。还有利用人防设施,增加停车供给,近两年来每年增加了5000个停车位。但是不得不说,在小区里建成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挖潜建设也会越来越困难。必竟小区里的土地资源还要考虑绿地、老人小孩的活动空间等。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在最大程度在开发利用小区内的停车资源,所以我们接下来还是要考虑小区外面停车资源的挖潜建设。

嘉宾

王燕燕:您说得对,是的。先是内部挖潜,各区也是充分利用小区外的闲置用地、拆违、腾退的土地资源,建设停车设施。2019年以来,就累计增建近5万个停车位。在鼓励停车设施建设方面,市级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比如,对挖潜新增的车位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对于立体停车设施,符合条件的可以简化建设审批及验收流程。此外,从2015年开始,我市路外停车价格已经放开,激发市场活力,市场定价,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设施。今年5月,国家发布了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停车设施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思路。我们将落实文件精神,深化研究相关市场化政策,大力培育停车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主持人:停车位缺口大,停车资源紧张的现状是不是在东城区更加明显?东城区有哪些因地制宜的停车治理措施呢?

嘉宾

贺钰淇:对核心城区来说,如何补足核心资源的短板,是我们停车治理关键的一项工作。东城区近年来按照“充分挖潜、积极共享、适度新增”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多渠道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我们在工作中比较突出因路制宜。对于城市道路上,路侧停车资源,通过合理规划、施划停车位,开放给居民来进行使用。目前来说,东城区已经开放了6000多个车位,通过停车居住认证的形式,来对居民进行开放。二是加强资源的挖潜和共享。尤其是利用公配建的停车资源,开放给居民进行共享,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简单来说,推进居民的停车需求与公配建的“潮汐停车”规律进行匹配。到目前东城区已有共享停车试点54处,2800余个车位,其中2021年新增814个共享停车位。三是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现有资源的盘活。比如结合街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这些重点工作,利用边角空地来进行平面的停车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把边角空地变包袱为资源。像朝阳门街道挖潜的新鲜胡同38号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通过这种挖潜,开放了很多停车位,给周边的居民来进行使用。四是积极推进停车设施的建设工作。“十三五”以来,东城区陆续推进了南锣鼓巷南口、苏州胡同等9处停车设施建设项目,累计达到1200余个车位。今年以来,我们聚焦东花市街道白桥大街地区、东直门街道工体社区居住密集区居民“停车难”问题,挖潜建设两处立体停车设施,提供停车位400余个。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东城区也有提倡有偿错时共享停车的措施。近年来,东城区有没有吸纳新的资源加入到停车资源当中?

嘉宾

贺钰淇:目前来说,东城区还是想更多地挖潜写字楼、办公楼、酒店、商场等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重点还是写字楼,因为它的“潮汐停车”规律更加明显,办公主要是白天有一个停车需求,但是周边的居民可能晚上停车需求比较旺盛,折算就能把居民的停车需求跟“潮汐停车”规律联系起来,所以我们目前重点也是挖潜写字楼等公共建筑。

主持人:看来我们在挖潜停车措施共享资源方面,应该说对提升停车治理是非常有成效的。王燕燕这边能不能跟我们从全市的角度,谈一谈在全市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方面都有哪些成效?

嘉宾

王燕燕:是的,土地资源不可能无限地满足停车需求,所以把既有的停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显得格外重要。有偿错时共享,就是利用停车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来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率。这也是当前缓解居住区停车难的一个快速、有效的途径。我们去年全年共推动了330个停车场,提供了2.8万个共享停车位;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又新增了156处共计1.4万个共享停车位。有偿错时实施快两年以来,各区在推动工作过程中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密云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把34家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2000多个内部停车位拿出来共享,提供给周边居民停放车辆。

主持人:看得出来,政府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对有偿错时停车方面是非常重视的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下一步在有偿错时停车共享方面我们还会做哪些工作?

嘉宾

王燕燕: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还是政府推动。前期我们印发了《关于推进本市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有偿错时共享工作的基本原则、实施步骤等,由政府主导,鼓励停车管理企业提供错时共享车位,向周边居住区居民开放,同时培养停车人转变停车习惯。各区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工作措施,比如海淀区在推动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方面出台了政策,停车管理企业向周边居民提供错时共享停车位后,可以申请一定的补贴,调动了停车企业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停车设施错时共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智慧化手段让周边居民及时获知共享车位的信息。更好的开展错时共享工作。

主持人:错时共享停车的确可以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率,也缓解了居民停车的困难。除了做挖潜和错时共享停车以外,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居住停车困难?

嘉宾

王燕燕:从2019年开始,全市开展了道路停车改革。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抓住“规划施划、电子收费、严格执法”三个关键环节,推进了道路停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共在927条道路上施划了8.1万个车位,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实现道路停车改革全覆盖。在推进道路停车改革的过程中,停车供需矛盾非常紧张的,有停车需求的我们也开放了居住认证,居民经过居住认证以后,就可以把车辆停放在道路的车位上。

主持人:您刚才说电子收费已经实现了全市的全覆盖,我出去停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现在停车基本上已经见不到收费人员的“黑收费、乱收费”这种溢价的情况,以前是经常碰到的,这种情况现在是已经看不到了。不用当场缴费的情况以后都会在全市进行推广是吧?

嘉宾

王燕燕:是这样的。转变收费方式,从人工收费转变为电子收费,这是道路停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依托的是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的平台和“北京交通”APP,停车人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缴费。我们也在结合停车人的意见建议,不断地优化系统、完善APP服务,提升便捷性。除了收费方式变了,道路停车的收费性质也变了,目前道路停车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区级财政,改革以后的确是杜绝了“黑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主持人:今天访谈之前,我们也是做了一些采访,市民都在反映路边的停车位最近有减少,这样是不是会导致我们的停车压力会更大,为什么会取消?

嘉宾

王燕燕:是的,在积极推进道路停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考虑,我们对不符合规范的停车位坚决取消。

主持人:您刚才开场的时候给我们介绍到“每月一题”的工作,在居住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实施了停车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能详细介绍一下示范区的具体情况吗?

嘉宾

王燕燕:好的。今年我们结合“每月一题”工作,在城六区、通州区选择投诉集中的21个区域(每区3个),实施了综合治理示范建设。按照“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区首先组织摸清停车底数,通过各区开展工作,我们对21个区域进行了摸底。21个区域共涉及有4.3万户、车辆2.31万辆、车位1.63万个,居住停车缺口6813个,只有掌握了非常详实的一手数据,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就像刚才介绍的通过挖潜、通过错时共享、通过道路居住认证等措施增加居住停车供给,增加了5722个。开展“每月一题”工作以来,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并取得初步成效。清研智库调查结果显示,对小区周边道路停车资源不足诉求问题治理满意度为89.3%。

主持人:应该说是非常高了。东城区的胡同也很多,商业非常密集,停车资源肯定也是非常紧张的,我们也开展了“每月一题”工作吗?

嘉宾

贺钰淇:是这样的,今年我们按照市区“每月一题”的工作部署,聚焦了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包括市领导、区领导都非常重视东城区“每月一题”的工作,多次专题调度,研究部署小区周边道路停车位不足、违法停车等问题。区交通委也是以群众的诉求为导向,逐个案件进行分析和研判,多种举措解决群众难题,集中在像群众反映比较多的停车位不足、停车秩序比较混乱、单车秩序混乱这些问题方面,都采取了比较有力的措施。

主持人:都有哪些措施?

嘉宾

贺钰淇:2021年初,我们根据市交通委下发的诉求集中点位台账确定了东直门街道、朝阳门街道、崇文门外三处居住区治理示范区,本次重点治理三处停车治理示范区内的8个居住小区,刚性居住停车缺口2234个,也是选择供需矛盾比较大的居住区。区跟各街道办事处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停车资源的挖潜、停车设施的建设、居住认证、错时共享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现在存量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也挖潜一批新的停车设施。通过这些举措,基本弥补了居住区的刚性停车缺口。总体来说,治理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成果还是很突出的。
东城区在今年“每月一题”工作基础上,注重经验总结、工作模式的固化,更加注重精细化的治理,以点带面、多措并举持续开展全区范围内居住区周边停车治理工作。例如东四街道结合安宁街区建设,目前正在开展东四三至八条交通综合治理;东直门街道正在开展的结合背街小巷交通秩序的整治工作。这都说明了现在无论是区级还是市级,对于居民的停车诉求是越来越重视了,解决居民停车难、停车乱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多了。后期我们也会继续结合支路以下等级道路改革、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停车设施挖潜建设等重点工作,将工作做到细处,更多解决群众诉求。

主持人:除了政府的积极作为以外,一个良好的停车秩序还是需要广大车主也能够共同维护,自觉文明停车的。我们看到在2018年起施行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中明确了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基本要求,想请您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嘉宾

王燕燕:好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2018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明确了本市机动车停车坚持有偿使用、共享利用、严格执法、社会共治,居住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除了刚才讲到的历史原因,也有部分是停车意识原因,很多人都希望停车免费或是低价,而且又希望停在离家近的地方,所以尤其是晚上,胡同里、道路边就容易有违法停车。我们也是引导市民不要违法停车,全社会都应当共同构建和维护机动车停车秩序,树立“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理念,规范停车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停车秩序。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近期北京市已经开展了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是不是和刚才介绍的摸排停车资源有关系?

嘉宾

胡海鹤:随着停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治理的重点也是从路内延伸到路外,开展停车综合治理。各区、各街道也在结合属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来缓解居住区的停车难和优化停车秩序。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

主持人:这项工作对我们停车人,包括停车秩序,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积极的影响?

嘉宾

胡海鹤:《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北京市城市整体规划》都提出了要开展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分区分类有序补充居住区基本车位,实现停车以静制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今年5月,市交通综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核心区机动车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方案》,将停车设施信息工作作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基础中的基础。2021年先在东城、西城区启动停车设施信息报送,明年计划推广到全市范围,目的就是要绘制全市停车设施“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库、一个机制”,实现停车资源的底数清、情况明,服务科学决策,推进智慧停车和数字城市建设,缓解居住停车难。
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四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做好城市停车资源普查,摸清停车资源底数,动态更新停车资源数据,建立城市停车设施供给能力评价制度”。从国家层面来看,也要求北京做好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为开展区域精细化停车治理、缓解居住停车难提供科学支撑。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停车设施的“一张图”,图里的信息我们是怎么来报送的?通过什么渠道来报送?这张图是怎么来绘制的?

嘉宾

胡海鹤:《停车条例》有明确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停车设施设置后10日内,设置单位应当将停车泊位情况报送区停车管理部门。居住小区停车自治设置的停车泊位情况,应当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计后报送区停车管理部门。”
依据条例,报送主体为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物业企业或管理单位。报送范围是物业管理范围内的所有停车设施,既包括配建的停车位,地下的、地面的、大客车的、小客车的、以及货车的车位,也包括临时挖潜新增的停车位,例如老旧小区新增划线的地面车位,以及改造后建设的立体停车设施。
为支撑各区做好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市交通委在方案中明确了“五个统一”的原则,就是统一技术路线、统一调查底图、统一报送工具、统一数据库、统一督查考核,并且同规划、住建等相关委办局共同研究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解决措施,对各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督促考核。并且,市交通委、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经常深入到各个街道,现场指导服务停车信息报送工作。
在报送方式方面,市交通委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物业企业和管理单位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报送工作,通过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报送效率。同时,为确保报送过程不遗漏,同时支撑后期城市规划的空间决策分析,市交通委会同市测绘院在参考市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区、街道、社区、地块四级的调查底图,形成报送地块台账,由区、街道指导和督促物业管理单位逐个地块完成报送工作,将车位落到图上,形成全市停车设施“一张图”。将来我们还将把电子收费的道路停车位、备案经营性停车场的动态数据都汇集到这张图上,为后期推进精细化的区域停车治理、停车诱导提供支撑。将来停车人就可以方便的找到目的地附近哪还有车位,哪可以预约停车,物业企业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上,开展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增加经营收入。

主持人:也就是说,信息的报送是完全动态的程序,是吧?

嘉宾

胡海鹤:对,后面要实行动态更新机制。

主持人:信息报送是一旦有增减就报送,还是会卡在一个时间周期里,是一个月一报送,还是一个星期一报送,还是有增减就报送?

嘉宾

胡海鹤:后面我们会统一出一个更新机制,也是依据《条例》,根据《条例》的精神,这个文估计明年会出来,包括具体的报送细节。主持人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我们都会考虑进去,具体是怎么样更新的流程,时间节点的要求。

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2017年市交通委发布过停车资源普查报告,对全市的停车资源是有全面了解的。这次停车设施信息报送与前几年开展的停车普查有什么不同?

嘉宾

胡海鹤:我市于2016年开展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资源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这几年的停车改革、停车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支撑。普查数据的时效性截至2016年12月,随着土地的更新、开发以及停车场改造等情况,普查数据对于管理和决策的效用正逐渐减弱。另外,普查数据属于断面数据,没有持续的动态更新机制,这次设施信息报送就是要建立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报送工作常态化。此外,当停车设施的数据有变化时,一是停车设施设置单位需要主动向市级平台更新报送,二是新改扩建的项目验收时,要同步报送停车设施情况。这样就能保证停车设施动态更新,数据常用常新。

主持人:刚才您有提到,今年是率先在东城和西城两个区开始信息报送工作,他们预计什么时间可以全部完成信息报送?我们还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嘉宾

胡海鹤:截止到目前,两个区已完成80%以上的报送工作。下一步,将组织区级、街道完成20%剩余地块的信息报送工作。按照计划,整体工作预计11月底前完成。后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首先是要继续完成车位信息报送。再强调一下,报送的主体是停车设施设置单位,主要指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等的物业管理单位,也就是产权单位或经营单位。目前约80%以上的停车设施情况已经报送上来了,后续还有一小部分。两个区正在组织街道,动员这些物业单位,做好工作,逐个地块报送车位信息,不重不漏。在动员过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扩大宣传,重点针对居住小区、商厦的物业企业和管理单位等信息报送的主体,通过海报、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街道、社区宣传栏和多方的微信公众号,多途径宣传,扩大知晓率。在此,也希望东西城各物业单位能够理解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按照属地的要求积极报送。
其次是要开展数据质量核查。数据质量核查是我们这项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求居住小区报送覆盖率要达100%,公共建筑达90%。重点关注的数据,如车位数、户数,要求准确率非常高,误差要控制在5%以内。目前,市级、区级已经安排技术队伍对已经报送情况进行核查,对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车位数少报、漏报、错报、重复报等情况,重点核查,针对问题,督促整改,务必使数据报送结果准确、可靠,经得起检验。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是报上来就可以了,我们还有一个核查的过程。

嘉宾

胡海鹤:对,还有一个核查机制、整改的过程。

主持人: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做法。按照工作安排,东城区的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应该处于收尾阶段了,能不能分享一下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经验。

嘉宾

贺钰淇:对东西城核心区来说,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是十分重要,并且必要的。核心区停车资源的短板可能是在停车治理过程中是最困难的一个部分。以东城区为例,“十三五”时期,全区居住停车泊位缺口在5.6万个以上,全区90%以上区域都是严重缺少停车资源的区域,供需矛盾在夜间是更加突出的。从区级层面来看,目前我们对全区停车资源的分布、类型、使用频率还没有比较直观并且准确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停车治理过程中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市里开展的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把我们现有的停车资源都能够落到图上,并且后期有动态的更新机制,这就让停车资源都“活”起来了,并且实现停车资源的“可视化”、“可用化”、“智能化”。在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居住认证、居住区停车治理等方面会为我们提供决策的依据和数据的支撑。
今年根据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小组的部署,我们在5月份全面启动了东城区的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按照底图和属性的核对、备案停车场和收费道路的上图、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和居住区车位出租出售登记等流程来进行。目前来看,东城区已经完成了待报送地块的84%,这项工作总体来说已经到了一个收尾攻坚的阶段。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督促未报送的物业单位和企业继续报送。也像刚才介绍的,区里也会加大对数据准确性的现场核查,确保数据能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展望一下,信息报送工作全部完成以后,报送的成果会怎么样来利用?

嘉宾

胡海鹤:这次信息报送完成以后,可以形成停车资源的“四个一”,即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库、一个机制。一张图就是一张停车设施空间位置分布图,能直观展现辖区停车设施供给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且与规划衔接,能促进规划部门适度分区增加供给,完善配套;一张表是一张停车设施明细表,为各区、街乡镇、社区提供详实准确的停车设施情况,指导共享停车、规范物业管理、监督执法事项等工作;一个库就是一个囊括道路、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等各类型停车设施的数据库,将道路、经营性公共停车、非经营性专用停车资源统一在这个数据库中,推进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升时空使用效能;一个机制就是一个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常态化更新机制,以街乡镇为单位,建立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常态化更新机制,逐步将停车工作纳入街乡镇日常工作。这“四个一”既可以服务于停车综合治理,也可以服务于交通综合治理,助力和谐宜居社区建设。
具体来说:首先,服务于智慧停车和精细化管理。报送以后,各区、街道、社区的各类型停车资源的数量、位置分布都能在图上看得到,哪的资源紧张、哪的资源平衡,一目了然;同时,我们还在推进备案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动态数据接入工作,都将整合到停车设施的“一张图”上;各区、各街道的“停车难”问题也能具体化、信息化、落到图上,并可以与规划衔接,纳入街道专项规划,开展精细化治理。

主持人:还是不是有助于老旧小区的改造?

嘉宾

胡海鹤:对,和规划都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助力街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报送以后,居住区有多少车位,有多少户数,车位配建情况就非常清晰了。按照市规自委《关于开展老旧楼宇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意见》,就可以根据小区内的具体情况,挖潜新增临时停车设施,建设区域配套停车场,补短板。
再次,减少投诉,缓解社会矛盾。2020年以来,全市以街道为单位推进有偿错时共享停车,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提供4.2万个共享车位。其中东城17个街道共协调了54个共享停车场,提供2703个车位;西城区15个街道协调了55个共享停车场,提供2784个车位。下一步,各区、各街道还可以通过停车设施信息报送的成果,综合采取居住小区内挖潜、新建车位、物业规范化管理、错时共享停车、道路停车居住认证等系列综合措施,可以更大程度缓解居住停车难问题。到时候,居民的投诉减少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就随之提升了。
最后,远期来看,停车信息报送之后,停车资源底数清了,情况明了,还能动态更新,就能持续为停车综合治理、交通通综合治理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最终实现以静制动,改善整个交通运行环境。

主持人:今年在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的基础上,接下来市交通委和各区在停车工作方面,尤其是智慧停车方面还有什么计划?

嘉宾

胡海鹤:从我市停车综合治理来看,下一步工作就是逐渐从道路拓展到路外,因为解决停车供需矛盾重头戏还是在路外。从治理理念上来说,还是要坚持“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在停车管理方面,就是要推进智慧停车,提升停车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市级停车资源管理与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已汇集了80多万个车位的动静态信息,在组织各区政府逐个地块儿地开展停车资源信息登记基础上,逐步扩大车位信息汇集规模。
同时,今年还将制定公共停车场智能化建设及运营标准,对停车场在不停车收费、通过MaaS系统推送车位信息等方面提出要求,以提升停车场运行和监管的智能化水平,也提高停车场的服务水平。
此外,今年依托全市停车资源信息平台,在核心区率先开展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将道路、路外公共、专用停车设施都放到一个数据库中,届时将掌握道路、路外停车设施的数量、结构、分布和动态使用情况,为优化停车供给结构、开展精细化治理、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发挥停车以静制动的作用打基础,也为实现停车位规划、建设、使用、执法的一张图、全流程管理提供一个统一的底图基础。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实现对全市所有停车资源的动静态信息的全覆盖,并要建立动态的更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家驾车出行,不仅可以实时查询哪儿有停车位,提前预约也将不是难事。

主持人:节目的最后,几位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北京市停车治理还有些什么样的展望?

嘉宾

王燕燕:我们在市级、区、街道几级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市民的共同支持下,相信北京市停车工作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停车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嘉宾

胡海鹤: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交通委各级部署,也根据我们年度的重点工作计划,我们会把停车综合治理,乃至交通综合治理,继续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展一系列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停车综合治理等工作,来改善我们的交通运行环境,为更广大的市民服务。谢谢。

嘉宾

贺钰淇:我们也是根据市、区对我们工作的指导,真正做到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认真开展各项停车综合治理的工作,也是希望我们的车位能够多一点,路能够少堵一点,让大家开车开得更加舒心,停车停得更加放心。

主持人:今天谢谢三位嘉宾来到直播间做客,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