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市交通委路政局项目中心副主任 王栋
市交通委路政局项目中心综合科高级工程师 冯强
主持人 王媛媛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您正在收看到的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和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今天的节目请到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的相关负责人和大家梳理2016年市级疏堵工程的完成情况。首先认识一下今天的两位嘉宾:市交通委路政局项目中心副主任王栋,欢迎您。
王栋:网友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市交通委路政局项目中心综合科高级工程师冯强,欢迎您。
冯强:大家下午好。
一、2016年疏堵工程的总体完成情况
主持人:疏堵是分阶段工作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马上要到年根儿了,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一年我们干了什么样的工作,包括2016年疏堵工程的总体完成情况怎么样?
王栋:2016年交通委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还是在坚持我们的疏堵工程。我们做了十多年,一直在坚持不懈努力,在为咱们缓解交通拥堵做努力。2016年已经是12月了,整体工程建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全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32项疏堵工程。基本上是已经提前完成了年度的工作目标。在年初,按照《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的要求,做20项以上,我们是做了32项。现在还有12项工程在实施。在年底还能再完成7至9项,到12月底之前完成40项。现在在收官阶段。
大概归纳一下,我们的工程还是在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能力方面,比如说增加道路宽度,增加立交匝道,比如有匝道缺失或者是调整道路的出入口,优化交通秩序,或者是道路的路口的一个区划等等这方面,或者是天桥延长这方面。
主持人:实际上属于基础设施里的一部分?
王栋:对,归纳来说是提高目前道路基础设施的能力。比如说原来是两条道,现在是三车道,四车道,路口四个车道,我们增加一条右转或者是左转。这是一大块。
再有一块是服务公交。我们今年动作大的是公交专用道的施划,也是从疏堵工程来负责的。比如说京藏高速、京港澳和三环。再有一部分,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更加关注了一些慢行系统的改造。也在为打造全市的慢行系统做贡献。同时配合今年的治理乱停车,有一项工程是"阻车桩",在人行步道上增设"阻车桩"。力度比较大。今年上是三环内应该说是所有的市管道路或者是主干路都增设了"阻车桩",大家都能感受到。
主持人:也能看到。
王栋:对。
主持人:我们增设了多少"阻车桩",有统计吗?
王栋:我们初级的统计是18000根。
主持人:未来还会再增设吗,比如说范围四环或者是五环?
王栋:有可能。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和停车管理需求,还有人行步道的一个通行需求再做下一步的计划。
主持人:实际上也是更好的为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做优化。
王栋:对,主要是为了人行。现在交通更加关注慢行系统,关注人的感受,以前是关注车的拥堵。现在很多人行步道都被违章停车占压,把人的空间挤占很小了,所以我们要逐步改善。
主持人:也是为了更好的有序的交通出行,来做环境的优化和整治。
王栋:对。
主持人:好的,这是主要工作方向和情况。接下来说一说目前有哪些工程完工,包括您说到年底还有7到9项工程完工,这些指哪些工程?
王栋:我们今年确实是完工了一些比较大的,我们认为有影响的,为大家做了一些缓堵的贡献的工程。年初的时候有机场高速的加宽,从北皋桥到五环这一段,从原来的三车道加宽到四车道,这是今年4月份完工的。还有我们今年年初的京承高速出京方向也是三车道变四车道。还有京哈高速的豆各庄出口改造,也是年初完成的效果明显的疏堵工程。还有双井桥桥改造,东三环双井桥内环出入口调整改造工程。还有西四环的玲珑路口改造,公交站台的加宽,以及我们丁字路口的区划。总之,还是做了一些效果比较明显的工程。还有公交专用道,三条公交专用道的施划。
目前在施的,年底之前还有上清桥,北五环京藏高速上清桥有一个天桥改造,实现京藏高速进京方向增加一条车道。这是在施,应该还有两到三周就能完工。
主持人:今年年底能通车。
王栋:对,目前是在施的。还有北五环的广泽桥的改造,这是通过增加交通工程设施,这个桥是我们现在望京地区和北五环外连接的一条主要的通道,但是很多年由于交通不完善,以及两边的一些协调问题,一直没有打通,我们今年下决心把这个桥打通了。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广顺北大街,周边望京地区和五环的联系,这个桥也是很重要,今年准备打通。
主持人:年底前也能完工。
王栋:对。还有提到的"阻车桩"也在收尾,即将完成。
主持人:这个"阻车桩"安在什么位置?
王栋:这个是安在十字路口,我们叫"八字"拐弯地方,一般车都压在那儿,人就走不过去,一般是安在有一个"弧"的地方。
主持人:同时完成的还有"阻车桩",在年底统一亮相,还有什么工程?
王栋:还有一些是小的工程。比如说我们的成府路的路口改造,今年五道口京包铁路停止运行了,我们把铁路做成路面,大家走起来方便一些。大家年底前能完。
二、疏堵工程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对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您说的大的项目,或者是印象深的项目,比如说京哈高速的增设出口的改造,能不能回顾一下改造的过程。第二个很重要,实际上我们在项目施工完毕之后,我们会不会也会对它的施工的结果进行评价?比如说它的改造对于我们的通行能力到底有多大的提高,对于出行时间有多大的节约?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有助于我们后续比如说在其他的地方进行改造施工的,有没有这样的数据给大家?
冯强:京哈高速豆各庄出口,由于咱们东五环的五方桥东侧,是两公里的位置。这个豆各庄出口周边分布着王四营乡、黑庄户乡,也是周边的乡镇包括郎辛庄,随着这几年青青家园、绿丰家园、朝丰家园建成之后,出行需求大。原来豆各庄这儿辅路只有两条机动车道,巨大的车流在豆各庄,这500米的范围内,远远超出了辅路的容纳能力。所以说这个地方的拥堵是必然形成的。
也就是近几年我们通过很多渠道,也收到了一些市民的呼声,有的说我每天走到这儿半小时过不去。有的说我走到这儿都看到自己家了,望眼欲穿。心情我们特别理解。
2015年,我们经过多次的现场踏勘,然后就把这个方案反复的认真的做了一个深化。在今年2月份,这个工程主体是把它给完工了。工程主要改造包含这么几个部分:第一个,将原来的豆各庄出口一条车道拓宽成两条车道宽。同时辅路路段由两车道拓宽成四车道。后来经过测算,辅路拓宽之后,车流量高峰每小时由1500提高到了2300。也可以说是增长效果非常明显的。这个就缓解了一个什么现象?原来在改造前豆各庄出口,辅路的车拥堵,倒排的车流会到高速上去,甚至到五环路的主路上。京哈高速三条机动车道经常被占用两条,仅剩一条最内侧的可以直行。改造完之后这个现象不再存在的,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个 ,在白鹿收费站的西侧900米的位置,新开辟了一个郎辛庄出口,有效分流了原来豆各庄的车流量,使过境交通多了一个选择。从郎辛庄走向黑庄户甚至台湖。这个效果也是非常明显。这个工程实施完之后三个月范围内反复做了一个数据统计,对实施效果做了一个评价。
主持人:评价结果怎么样?
冯强:其中有一组数据非常显而易见。从五方桥到豆各庄出口这一路段原来的通行时间,我指高峰时段可能是在半小时缩短到了2分钟。从豆各庄出口到豆各庄桥这500米的路段,这个时间由将近12分钟缩短到3分钟,也就是一个红绿灯周期就可以通行了,这个效果非常明显。
主持人:关于豆各庄新增出口应该是来我们这儿作客两年来,两年都问您这个改造的情况,今年终于完工有了数据结果跟大家通报。
冯强:是。
主持人:好的,不容易。谢谢。接下来说一个2016年很重要的一项工程或者是很受关注的双井桥北道路改造工程,这项工程它改造之后,它对于通行能力,评价时间的评价数据和指标是什么样的情况?
冯强:东三环双井桥项目我整体介绍一下。大家都知道东三环双井桥地区也是北京东部地区非常知名的堵点之一。原来的三环路,也就是说光华中街天桥的位置,三环路的出入口先进后出的交通组织方式,出入口间距100米,还有一个公交站。为什么把它移走?确实是因为从劲松桥一直到农展桥,三环主路只有这么一个站,实际需求还是存在的。我们想了一些办法,包括双井桥在内环辅路做了四点工作,也就是四个改造的措施。第一个主要措施,我们把三环主路的先进后出的交通组织方式,调整成了先出后入。也就是说起到了什么效果?原来的时候,先进后出,也就是从辅路进主路的社会车辆和主路要进站停靠的公交车辆有一次交织,然后公交车出站进主路行驶和主路出辅路的社会车辆又有一次交织。在100米长的路段内,两次短距离非常严重的交织造成了拥堵的原因。在这个咱们的百度地图上,高峰时段我们曾经观察过,双井桥以北是红色的,过了双井桥就是绿色的。也有一个佐证,双井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常态化的交通拥堵的瓶颈点。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这是刚才说的出入口调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改造措施。
第二个改造措施 ,我们在辅路路段,从光华中街一直到广渠门外大街,大概是300米的路段范围内,我们增加了一条机动车道,也就是说提高了辅路的通行能力。同时利用外侧的原来的人行步道,局部路段我们又新建了一个非机动车道。
第三个改造措施 ,在双井桥下,也是我们多次现场调研,发现向北掉头的机动车的数量很大,在这个基础上,原来有一条向北掉头的车道,又增加了一条。掉头的车辆没必要受制于左转车辆,提前实行了出行的目的。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四个改造措施,把原来的天桥,经过新建非机动车道之后,对天桥有了延长,使过街行人通过天桥可以直接到步道上了。增加了安全性、便捷性,也是有这么一个优点。
这个项目是在今年5月份完工的,之后我们在现场充分采集了数据,做了效果评估。经过调查发,双井桥辅路的交通持续时间,最大的特点是常态化的拥堵时间比改造之前缩短了30分钟。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效果。
主持人:这是辅路的效果?
冯强:对。辅路的效果。还体现在三环主路的交通秩序和流量,也就是车速有非常好的改善。也可以说,通过我们这个四个措施的实施,双井桥就是内环,双井桥北的这一片的区域,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常态化的交通拥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主持人:也许有一天从北京常规拥堵点剔除掉了。
冯强:是的。
主持人:这也是对疏堵工程改造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冯强:我们也朝着这样的目标在努力。
三、疏堵工程采取的施工方式
主持人:谢谢。今天聊的项目,给人的初步感觉是道路拓宽或者是增加车道,用这样的方法缓解交通拥堵,我们看到北京真是寸土寸金,没有太多的地方增加车道或者是改造路口,或者是进行区划,是不是我们也会在现有的道路资源的条件的基础上想办法挖潜,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王栋:确实是这样,咱们的城市空间确实非常有限。我们现在做疏堵工程的时候,如果能加宽的就加宽一点。实在加宽不了的话,我们的道路都是5公分、5公分在算。究竟这个5公分是给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道还是行人。
主持人:就是谁能拿到路权。
王栋:对,这确实是很难的事。现在一个是尽可能的找边角的绿地,或者是边角的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实际的拥堵不是特别大的地方,有可能把它边边角角的地做成道路。或者是有一些边角绿地,和园林绿化部门协商,我们占50公分或者怎么着,不影响整个城市绿化的前提下,但是这50公分给道路就特别重要,特别有效了。一个是占用城市的边角地儿。
主持人:寸土必争。
王栋:真是寸土必争,有的时候就差10公分做不出来,是非常头疼的事。这是一方面。
再一方面,我们做了研究,做了合理的道路的宽度,按原来的老的规范,以前的一个设计的条件下,现在宽度可能是3.5米,一般在60公里或者是40公里,或者是更高的车速下3.5米,高速公路到3.75米,有的地方3.25米,这种宽度下,我们为了适应当前的城市交通流量和交通速度的前提下,我们做了专题研究,什么样的车速更加适合于当前道路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路口的时候。因为路口车速起不来,不需要这么宽的车道,每一条车道压缩成2.9米,一条车道出来20公分的话,三条车道再加深一点的话,有可能多出来一条车道,也就是车道变窄,也就是合理挖掘当前的空间。
还有一方面,主要是从秩序上下手。有的时候并不是道路不够宽,而是因为道路的秩序不好,一个是乱停车,我们要治理乱停车。那个地方应该走车的,但是它就违章停了一条。然后非机动车没地走就走机动车。所以一个是秩序,加强管理,治理停车。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就是刚才可能提到了我们调整一下出入口的位置,或者说是比如加一些交通设施,加一些护栏,改变交通流向,大家各行其道,减少交织,这样也是能缓解交通拥堵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在我们的智能交通方面,也是提高通行效率。可能道路面积不增加,但是合理调整红绿灯的配时,一个路口红绿灯可能这个方向多2秒,那个方向少2秒,就有可能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5%或者是多少。这是有意义。
主持人:经过分析测算的。
王栋:必须分析,有可能会调试,还会试,试的不行再调。这和我们的交管部门和交通研究部门一起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以前的疏堵工程就是干土建,干工程,提高能力,增大供给。现在越来越难了,也在往这方面转变。
主持人:不管修多少路,路再宽再多可能还会出现交通拥堵。
王栋:对,交通是动态的过程,有可能真的是路宽了,车就来了,有可能就更堵。
主持人:可能这块路修宽了,前面进入了瓶颈,还是很堵,所以我们会想比如说先增加道路基础设施,比如说拓宽,如果不行的话,再在现有的路段上,比如说变窄现有的车道,再不行的话,再去调整比如说红绿灯配时或者是交通秩序方面。
王栋:对,或者是加一些设施,加护栏,引导车流按秩序来走。
主持人:再不行怎么办?
王栋:靠管理吧。我们今年在成府路口做了一个小工程,效果很明显。我们叫一个"反应式控制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路口车流量太大,但是红绿灯是固定的。比如说30秒以后绿灯变红灯,但是西向东一直是开着的,车多的时候,把西向东封死了,下一个不是该南北了吗?南北变绿灯了,司机不管,只要有绿灯就往前走,这不南北也插死了吗。下一个再变成东西的时候,大家都走不了。我们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安装了一个"反应式控制器",这个控制器感受东西向的车流,发现插死之后,自动调整,让东北向永远是红灯,不变绿。等什么时候车走了,那边再红灯变绿灯。
主持人:相当于一个智能交警的作用。
王栋:对。原来是靠人调的,但是人有下班的时候,就插死了。简单的一个例子吧,虽然没有太复杂,但是实践起来也是需要…
主持人:加大智能调控之后,对路口的通行能力有过测算吗?
王栋:有测算。首先是避免了路口插死,这是最大的。能力上来说,可能是综合能力。
主持人:更好地让路口变得有序通行。
王栋:对。
主持人:像这样的小尝试,我们会在其他路口上通行吗?
王栋:会的。我们具体的项目还在看,和交管局一起看。当然这个路口是比较明显的,经常插死,有的路口还在找,看有没有合适的路口。但是这个技术应用也是有它的条件的。你不能光考虑这个方向,还要考虑其他方向。有合适的路口装这个东西还是有效的。
主持人:包括有的路口有左转车的车灯,可能在左转车道的车灯或者是不能够来优化整个路口通行的秩序情况下,才会加装这样的装置是吗?
王栋:左转车道都是有的。我们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当某一方向的车流量特别大的时候,它会排队,整个把路口封死的条件下,用这种技术。
四、公交专用道的施划对通行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谢谢您。这是一方面,同时我了解,我们在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挖潜的方法上面还有铺设新增公交专用道,像比如说今年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的京藏高速加了公交专用道,我们的三环加了公交专用道,对吧。
王栋:对。
主持人:那实际上,对于京藏高速和三环来新增公交专用道,对于通行能力上面的提高或者是对于保障公交优先,缩短公交通行时间上面有没有评价?
王栋:我们目前还在不断的测试,进行后评价的一个过程。公交专用道是一个典型的路权分配的项目,我们叫公交优先理念,所以坚决去做。首先京藏高速和京港澳是两条放射线,有点到点的一个特点。从我们目前观测的一个数据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通车以后自己也在不断走,在感受,坐公交在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初步的数据吧,因为数据也是在不断的变化。
主持人:包括社会也在适应这个公交专用道。
王栋:对,时间还是稍短,还是在一个过程当中。从目前看公交车速度目前都高于同路段社会车辆运行速度,具备一定速度优势。公交专用道是提升公交运行速度有效手段,是必要条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连续的专用道是提升公交吸引力的关键,要关注全过程出行链效率的提升。客流的培育和交通方式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过程,专用道效益会需要随着专用道成网,公交线网的优化调整更加显现出来。
主持人:数据上呢?
王栋:从目前的数据上看,京藏高速的公交提速更明显一些,:京藏高速早高峰提速能达到55%,晚高峰提速达到30%.京港澳也不错,早高峰提速达到55%,晚高峰提速达到19%。
主持人:对于三环的公交车道有没有进行评测呢?
王栋:也有。三环路的公交车提速没有京港澳和京藏高速那么明显,但是也有提高。从目前的数据平均来说早高峰三环提升15%-20%,晚高峰提升6%。具体路段不一样,有的路段可能5%、6%,有的路段可能10%出头。因为三环路有它的特点,公交部门也在不断的调整线路,让它去更匹配公交专用道。我们另外一个数据显示,目前施划了公交专用道之后,车辆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到站时间间隔比开通前更均匀,路段运行波动性减小。
主持人:谢谢您。关于公交专用道网友发来邮件想问问我们:说公交专用道使用时间能不能有统一的标准,现在有的是9到10点,17到19点,高峰时间段的公交专用道,有的是从8点一直到20点,现在各个公交专用道使用时间不统一,搞的我们社会车辆很蒙圈。
王栋:这个确实是,我们目前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时间,是根据道路的通行性质和特点,这是第一。第二,是根据我们沿线的公交线的设置,公交车的数量,公交线路的匹配程度等等综合来定的,并不是人为的拍出来的,这也是经过很多数据分析的,综合以后,找一个尽可能的让大家统一的时间。但是目前来说,因为道路情况不一样,可能有全天24小时,还有基本上整个的白天,比如说早6点到晚10点这种。还有早晚高峰的,基本上是这么几个时间段。
像我们新施划的都是早晚高峰,因为它的情况就是潮汐现象,早高峰,晚高峰现象特别明显的话,我们就是保早晚高峰。这种情况就采取早7至早9,晚17至晚19。如果这条线路公交充沛,公交量非常大,人非常多,同时道路像长安街那样的,就保一条全天候的公交专用道。考虑综合因素,这条路公交多,人流量大,但是车道不是那么大,如果施划一条全天的话,其他车道有浪费,或者是全天社会车辆通行影响非常大,我们就保早高峰、晚高峰。
主持人:我印象中有的车道早高峰和晚高峰公交专用道并不统一,我印象中京通快速的早高峰是从7到9,晚高峰是从17到20。
王栋:这是根据流量的测算。要充分发挥公交专用道的效率,是这么一个原则。一般来说,7点以后,可能我们的大部分的人高峰已经过去了,这样我7点以后就可以给小客车用了。但是可能通州或者说是燕郊这边的量非常大,晚7点以后还有一个很高的需求,我们就跟交管部门研究,再往后延一个小时。
主持人:好的。另外有一条关于公交车道的网友,网友说,尊敬的领导我理解公交优先的理念,京藏高速从四环到二环,公交专用道一会儿在最里侧,一会儿在最外侧,能不能统一规划。三环到二环,除了主路有公交专用道,辅路还有一条公交专用道,有必要设置两条公交专用道吗?
王栋:公交专用道在内侧还是外侧,定这个事的时候也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放射线两条高速是在最里侧,环路是在最外侧。大概是这么做的。因为和它的道路性质嘛,因为道路开口特别多,有辅路,辅路的公交线路特别多,这种情况一般就会设在外侧。因为你得到辅路去接客,停靠站,然后再开进来,比如设在内侧的话要横穿两条车道并到两米,没开三五百米又要横穿出去,显然不合理,只能在外面,像三环这种环路。但是我们的高速公路因为路口远,又有这种长距离的性质,就具备在内侧施划的条件。从公交专用道本身来说,是在内侧的话,效率更高一些。我们也是尽量想划在内侧,但是有的道路确实不具备条件。
五、2016年疏堵工程中过节设施的改造情况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说一说2016年疏堵工程中过街设施的改造情况怎么样?
冯强:我们还是在人行过街天桥的完善,包括新增设一些人行梯道,这方面也是下工夫求实效。我介绍一个莲花桥地铁10号线D出口的项目吧。10号线修通之后,桥下空间限制,莲花桥桥区也是非常有限,这个地方设置公交站受到宽度等实际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现有的站设在莲花桥地铁站D出口那边大概小300米的位置。从这个地铁站出来换乘公交的客流,还要先向北走,绕行一圈,多绕行大概200米,通过人行步道安全走过去。所以很多着急的一些旅客,有这个冒险,横穿马路,穿越匝道,跟机动车抢行,有非常危险的举动。这个我们也是在现场调研的时候,也看到好几次。我们在2015年的上半年,我们就对这个项目启动了一个前期的研究。
主持人:新增了过街设施是吧。
冯强:对。原来我们有方案比选,是增设人行梯道还是天桥,还是间接的方式,最后比选完之后,采用利用了地铁站南侧新开了一个5米宽的人行梯道,通过这样的方案。同时在地铁站周边把人行步道进行了局部的拓宽和完善,重新的增设了一些指路标志。通过这些措施,工程实施完之后,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地方。第一个,没有了冒险翻越栏杆,横穿辅路的危险现象。第二个,从地铁站D出口出来之后去往公交车站或者是向西行去北京人事考核中心的方向,步行距离缩短了150米左右。现在人行的路线、次序,出行环境是非常不错的。这是一个我们在过街设施方面做的一个效果非常明显的项目。
六、2016年的疏堵工程实施的思路
主持人:谢谢。我记得在2015年做客直播间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难度小,易实施"的疏堵工程可能越来越少了,再有的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今后的疏堵工程要"扩大视野,紧盯局部,着眼周边"向着区域性的方向发展,缓解区域拥堵。回顾2016年的疏堵工程,我们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安排工作的么?
王栋:对,区域缓堵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前做点做的多一点,针对某一点打通缓解,效果很明显。后来我们发现,视野更扩大一些,在区域里面做综合性的研究,然后在这里面找出一些可以提高能力的方向,同时结合区域的交通特点,做一些区域秩序的改变。同时集合区域的次支路的建设等等,形成一个整个区域的效果的提升。
主持人:今年我们着眼了哪些区域或者是对哪些区域进行了着手改造呢?
王栋:今年我们做了一些研究,首先比如说朝阳的著名的大山子、酒仙桥地区做了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的研究。首先是把大山子桥下的那个点,以那个点为中心,往外扩,整个区域有一些项目我们在做。一个是酒仙桥。再一个是方庄地区也在做。当然现在主要是针对一些停车设施,可能方庄那边停车设施少一些,停车这方面,包括路口渠化。还有我们的海淀那边的中关村软件园,那个区有很多大的高科技公司,百度那些都在那边,人流量很大,拥堵也比较多,在那边做了一个区域研究。还有我们的香山区域,同时还有今年天坛医院要搬到南四环的新址,天坛医院周边等等。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的区域哪些是完工的,哪些是正在推进吗?
王栋:正在推进。
主持人:以酒仙桥为例,我们叫"化妆路段",在那个路段能化完妆,照完照片,还能修完一个图,还在堵。这个路段我们大概整体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王栋:我们争取是在2017年实施,目前还在方案阶段。主要的想法是先把大山子的那个点把交通流做一个改变。现在那个地方是一个五叉路口,我们做减法,把这个五叉路口调整,通过周边的路网,有一些次要的方向不要在这个路口进行交通转换。目前我们做的就是从机场高速过来,就是叫出京方向出口,进大山子路口这个地方,是直接进大山子桥下的,但我们和交管部门一起把那个方向封掉了,让它不要去经过这个路口,摘掉一个方向,让它在这边交织。目前没有图,有图可能说的更详细一些。就是把这个路口做减法。同时,酒仙桥路那边,现在是一个双行的,有可能调整成单行,同时在北侧增加一个进机场高速的一个入口等等这些综合性的措施,来力图把这个点优化一下。同时和酒仙桥区域的当地的一个街道,再看一看周边有没有条件去打通一些断头路等等,我们还正在协调过程当中,和朝阳区。
主持人:现在方案还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有可能明年大家看到的不是像您今天说的方案。
王栋:对,我们要结合朝阳区的意见,还要结合交管部门的意见,还要看可实施性。
主持人:由此看来,交通疏堵工程的实施确实很不易,要协调很多部门,还要协调当地的区政府,和相关的街道,是吧。
王栋:是的。
主持人:还得有其他的交管部门的配合,施工单位的配合。
王栋:对。
主持人:除了酒仙桥地区,我记得还有刘家窑地区的疏堵工程吧,现在也是在推进方案吗,还是说明年亮相呢
王栋:是,我们努力在明年把这个改善一下。刘家窑这个点,量非常大,同时今年京台高速要开通,蒲黄榆下来又会增加一个点。我们也是做了简单的研究。首先说桥北边有一个天桥,离这个路口特别近。这个天桥就是一个瓶颈路段,整个天桥的南边的路口很宽了,同时北边也是比较顺。就在天桥这个地方是一个卡脖子的地方,我们看看把天桥怎么改一改。
主持人:挪地?
王栋:挪地也可能会拆掉。
主持人:也会补上吗?
王栋:补的话不太好补。
主持人:拆掉的话,行人的慢行系统出行就…
王栋:目前看,行人的出行不是很高,我们在桥上数过,一个小时过不了几个人,因为路特别近。大家从刘家窑北侧的人行横道就过去了,我们看天桥的建设背景,我们正在查当时为什么在这儿建一个天桥,还在研究这个事情。
再有一个就是刘家窑桥的西南角,咱们地铁的5号线的出入口,占了很大的地方,使得南三环辅路西向东入口很窄,而且那个地方准备结合地铁站口,把那个路口削一削,做宽一点,让路口通行能力提高一点。
主持人:目前看有地再削一波。
王栋:得占地铁站口,目前看是有富于的再削一波。再一个刘家窑桥墩的那个地方有大的台子,不规则,会阻碍车左转的时候的一个流向,可能左转不是太舒服,所以我们把台子再削一削,可能左转流向会更好。我们都是在一点点做,一个红绿灯多过三辆车,五辆车都会做。
主持人:感觉真是不容易,桥墩子也要改造。别看"削"这个字这么简单,但是会涉及到桥的权属单位,跟其他单位的配合,每一项工作都是很艰难,步履维艰的。这项工作也是明年的年终?
王栋:具体得看方案的研究程度,争取明年实施。
主持人:网友说,都说应该是有前瞻性的来布局工作,我就想问问,现在这个广渠路到四环下桥之后是一个大的堵点,这是不是也列入我们的疏堵工程呢?广渠路开通是好事,方便了通州居民的出行,我也走过广渠路,下桥有三条道,一条是公交车道,一条是应急车道,所有的要汇聚到一条车道。
王栋:大郊亭桥那个,这个节点是我们交通委来推进广渠路,确实是特别的不容易。因为具体不是我们在操作,是北京市公联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了解一些情况,也参加过一些会议。这个点讨论过很多次,但是做一个立交,是一个互通式立交。目前看已经做到能做的极限了。为什么还会缺方向呢?就是因为旁边有很多的高楼,地下有管线,同时有地铁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制约桥的建设,从目前看,做到这么一个现实情况。下一步我们确实要不断进一步完善这个立交,力争给它实现规划,实现"快对快",目前做方案的是一个是东向北的匝道和北向东的匝道。也就是广渠路进京,从通州过来以后往北四环走,目前是先下桥,走一段东四环辅路,再进主路,很不方便,还有红绿灯。这个方向目前我们公联公司正在和规划委一起在做方案。确实是从目前看,有条件能做,但是也是有难度,所以说还要不断论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再一个就是北向东,就是从东四环内环出京去通州,去我们的副中心,这个匝道也很重要。这个主要是受制于旁边有一栋楼的拆迁问题,可能是正在协商,或者我们看能不能躲过去,可能躲不过去就得拆,拆有一些协调的困难和过程。
主持人:您说的是在原有的设计方案中的,应该再次的改造不算是疏堵工程的改造,而是项目的继续推进和完善。
王栋:原来的立项里边和现在的方案不太一样。现在是把两个匝道单独拿出来单独立项,和原来有一些优化。
主持人:可能广渠路二期推进确实是困难重重。
王栋:是,交通委和朝阳区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主持人:您看以前我们说对区域的发展,很多是区里面的区政府来进行疏堵工程,但是现在通州是被列为我们的城市副中心,所以通州区的疏堵工程,也就是说城市副中心的疏堵工程是不是也要列入市级的疏堵工程呢?
王栋:是的。从以前来讲,远郊区县,原来的疏堵工程主要是集中在中心区,我们的城六区,远郊区县有一些比较迫切的工程,我们以前也做过。特别是现在通州成为副中心以后,我们在副中心也希望做一些贡献。目前整体来说,以前有一些项目在研究,和通州一起,当然还是以通州区为主。现在副中心来讲,现在是叫大部分是一个新建的过程,有一个统一的新建规划,目前是按规划实施的阶段,说白了是大规划调整。所以说,我们的疏堵工程特点是在老的道路上进行改造,所以我们还是要结合规划,等它的规划稳定以后,我们再进行一些结合,可能有一个时间上的一个配合。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有一些项目。
主持人:比如什么?
王栋:比如说京哈高速的一个漷县出口的改造,是在副中心的南部地区,按整个大规划来说,是偏南边的一个。这个出口目前出来以后横着是103国道,正对着是一个十字路口,距离短,又有一些大车,出口非常窄,目前是一上一下两条车道,堵的很厉害。
主持人:通常大车一左转,其他车就进不来了。
王栋:对,我们利用现在的空间能做多宽做多宽吧,基本做成三上三下,把这个改善一下。
主持人:这个是明年的工程?
王栋:明年的计划。
主持人:但是不一定明年完工?
王栋:明年能完。
七、未来疏堵工程实施的规划
主持人:说到期盼,说说下一步还有那些工程亮相,和疏堵工程相关的工程。
王栋:明年呢,我们说比较成熟的吧。继续的方向还是第一个是关注常规性的堵点,原发性的,老百姓关注的堵点来继续开展工作。我们的主要方向还是结点改造,道路的常规堵点的一个改造。同时,有区域缓堵,还有我们的智能交通的一个改善等等这些。目前看,我们有两个马上要开工,或者刚刚开工的一个项目,就是我们的分钟寺桥的一个改造,刚刚开工,在进行拆改这些前期的一些工作。这个工程和今年的双井桥是一脉相承的。双井桥那个主路通了以后,整个车很快就会到分钟寺了。
主持人:在那儿形成结点。
王栋:对,因为分钟寺以前就堵,现在双井桥快了之后,车很快就会到那儿压力会增大,所以我们赶紧得做这个活。
主持人:像项链一样去推进疏堵工程,对于这个结点,怎么做呢?
王栋:从主路来讲,是先入后出的一个结点,整个车流的交织就放在三环路上了,所以说我们京津塘高速的车是先入三环,入口在前面,出口在后面。刚入进来以后会把三环切掉,三环的车要出去,又形成交织,所以会堵车。我们跟双井桥的思路是一样,改成先出后入。让车先出去,京津塘高速进来的车在后方。
主持人:虽然不在主路交织,但是在辅路交织。
王栋:没有,没有辅路,就不存在像双井桥那样的辅路交织。因为是一个高速和快速交点,所以不存在。通过工程,是90度绕。以前270度绕的圈,改成90度绕。这是分钟寺的道路。
主持人:这个工程什么时候完工?
王栋:我们计划明年6月底、7月初,如果顺利的话,计划这个时候完工。
主持人:另外一个呢?
王栋:另外一个是我们的万泉河,这个工程规模比较大,而且位置是我们的西北四环的点,中关村的区域,车流量比较大,而且是研究了多年的一个结点,这个结点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万泉河桥是我们的西北四环和万泉河快速路的一个结点。特别是高峰期间,我们的四环,也是立交匝道,跟刚才的大郊亭是一样的,是缺方向的,没有完全的实现规划。它缺了西向北这么一个方向,就是我们的西四环的车如果要上万泉河快速路,往北边走,必须要先出来,经过万泉河桥下的辅路,经过三个红绿灯,这三个红绿灯非常近,距离大概在50米左右,特别窄,因为底下有万泉河,那条河把辅路压得就一条车道,那么大的车流集中在三个红绿灯一条车道,所以万泉河桥下堵的非常厉害,甚至影响到西四环主路和中关村西区的一个交通。我们现在就是把西向北匝道给完善了。通过万泉河往南拐,在万泉河南侧跨过万泉河路,再往北接到万泉河主路上,大概是形成一个远引匝道的一个方案。
主持人:有点像沟的感觉。
王栋:像一个灯泡。
主持人:这项工程什么时候完工呢?
王栋:我们排计划排到明年9月份了。
主持人:预计9月份会完工。
王栋:对,这个工程量相对大一些,是一个全桥梁的方案。
主持人:除了这两项工程,还有哪些工程值得大家期待呢?
王栋:除了这两项呢,我们明年还是副中心的项目想做一些,目前做的一个是广渠门外大街,当然还是在前期研究阶段,结合咱们朝阳区的一个综合治理,现在我们的广渠路从四环往外快了,但是二环到四环能不能快一点,特别是双井桥一个结点。虽然不是快速路,我们让它快一些,也是为副中心,让它条件好一点。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朝阳路,朝阳北路,京通快速辅路,说实话难度都很大。
主持人:看样子明年东部是我们的重点区域。
王栋:其实我们做储备,做研究挺多的,但是能够实施,有可实施性,还要一轮一轮去删除。一般项目的成活率基本上在30%-40%。比如说今年要干了,今年32项或者是年底40项,说实话要研究100项,才能保证40项的实施。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库,看哪些项目具备成熟的改造条件。
王栋:是的。
主持人:也是希望我们的工作推进更稳步扎实,也能解决公众每天要面对的这个出行问题,因为其实大家都是交通的参与者。
王栋:对。
主持人:可能您这边一个是参与者,还有一个是我们交通工程的完善者,来摘大家拥堵的路段。
王栋:是。
八、结束语
主持人:今天感谢两位嘉宾作客演播室,也感谢网民的关注,本期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