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政策扶持 加强管理 实施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工程”直播访谈

发布日期: 2012-10-31 09:36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访谈现场




市交通委运输局停车设施管理处处长 潘波




主持人王媛媛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首都之窗》网友大家下午好!您正在收看到的是由北京市交通委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实施交通惠民工程,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系列访谈节目的现场。不久前,我接到这样一份网民来信,信上说,以前回家是一件特幸福的事,可如今一想到回家就闹心,因为没有地方停车,要不就得抢车位。像这位网友的抱怨,其实我也曾经有过。包括我们市政府在没有对于我们停车管理进行规范和没有增加停车位之前,我也就停车收费的问题和我们管理员发生过很多次的争执。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近几年我们市委市政府在停车管理和停车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我们居民的出行需求和居民的停车需求仍有一段距离。我们要去满足市民的这样一个需求。所以我们今天就请到了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停车设施管理处处长潘波。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这样一个话题。那么请潘处跟我们打声招呼吧。

  潘波: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下午好!

  一、全市停车的现状以及停车位的增量

  主持人:您好!其实说到停车的问题,我们都不陌生了。我们也就不说客套和寒喧的话了,首先您来帮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全市停车现状是什么样子?

  潘波:好的。刚才主持人已经把大家比较关心和反映比较多的一些事做了简要说明。这样,我跟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我们在政策扶持,加强管理,实施停车设施建设工程方面做的一些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和交通委统一工作安排,为全力打造本市交通惠民工程,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交通体系,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密切合作,团结协作,拓展管理思路,创新工作模式,理顺管理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停车行业管理和停车秩序整治力度。着力缓解停车难,治理停车乱的问题。本市机动车停车建设和管理正在逐步得到有效的改善。具体我想谈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首先,第一个方面是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大家都知道说停车应该说是资源的问题,那么资源不足怎么解决。应该说两个方面。市领导多次讲过,既要存量又要增量。同时对现有的可挖潜的要全力挖潜,这样就多措并举。首先是要解决居住区的停车,停车简要地说,主持人刚才讲到了应该说两部分是突出的,一个是基本车位,基本车位就是居住区的百姓停车车位;还有一个出行车位,那么你要让百姓停车放心,那么你就要有车位可停。那么目前城六区市政府已经定位叫“首都功能核心区”。还有城四区,就是朝阳、丰台是城市功能拓展区。那么累积的新增的居住区的停车位现在已经有两万六千多个车位。其中,像东城和西城是叫“核心区”,东城区新建车位是达到了截至目前,城六区累计新增居住区机动车停车位26271个,其中,东城区新建2792个、西城区新建1178个、朝阳区新建7165个、海淀区新建10934个、丰台区新建2600个、石景山区新建1602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住区停车难,改善了居住区周边交通运行秩序。尚有72个小区停车位新建项目正在施工,预计年底将再新增停车位9175个。10月11日,运输管理局受理并完成了第一批61个居住区、8633个机动车停车位新建项目审核工作,包括朝阳区5208个新建停车位、丰台区1823个新建停车位、石景山区1602个新建停车位,那么按照新建的停车位刚才主持人讲到,我们有哪些政策保证呢?实际上这项工作已经再做了。就按照新增停车位市政府给予奖励每个车位2000元的标准,那么具体来说也就是讲的政策保障到位市政府及时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交通委运输局印发《关于城六区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项目竣工验收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严格规定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项目竣工验收有关事宜文件和标准。

  二是资金支持到位。市财政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今年从交通疏堵资金中预支1.3亿元,按照城六区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建设,每新增一个停车位给予2000元的奖励。按照市停车管理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市交通委运输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实施细则,严格对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市级奖励资金申请程序及流程的审核。各区也积极制定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政策。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各区在进一步强化落实停车管理属地主责的同时,通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将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工作具体职责下沉到街、乡、镇,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西城区“致居委会主任的一封信”发出千余封,广泛动员各社区积极主动参与;朝阳区组织43个街乡启动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工作会,做到街乡全面覆盖;丰台区提出“一个年限、两个规范、三个到位、四个审核”的“1234”标准,对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四是措施实施到位。各辖区在不断强化落实停车管理属地负主责的同时,通过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多种方式开展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工作。东城区积极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完成车辇店、白桥苑小区等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并对辖区平面停车位进行改造,新增停车位2202个;西城区结合环境整治工程,利用闲置的市政用地、拆迁边角地建设临时停车场,对椿树园小区、清芷园等地进行改造新建,增加停车位1360个;朝阳区通过内部挖潜,因地制宜施划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综合利用绿地设置停车场,利用荒废绿地建设绿荫停车场,同样见缝插针新增停车位7165个。海淀区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对停车设施进行改造,修整停车场3.1万平方米,新增停车场地4.4万平方米,净增停车位4001个。丰台区通过拆除违建、利用树间空地、重新规划绿地、充分利用边角地资源等做法新建停车场,新增2748个停车位。石景山区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畅通消防车通道、增加停车泊位、绿地改造等综合措施,新增停车位1541个。

  第二合理规划,加快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公共停车楼(库)建设。推进五棵松地下停车场建设,目前已与市公联公司签订了《五棵松地下停车库前期工作委托框架协议》。按照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五棵松地下停车库项目立项、可研报告编制申报等前期工作。西城区官园批发市场、大成广场立体停车库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工作,拟于近期进场施工。海淀区五棵松停车楼方案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办理规划、用地等审批手续。石景山区八大处停车场由市公联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增加停车位151个,目前正在完善设计方案;海特广场地下停车场目前正在进行方案设计,预计增加停车位700个。二是加快推进P+R驻车换乘停车场建设。今年,本市按照全盘考虑、合理布局、点、线、网综合统筹的原则,继续推动轨道交通车站和交通枢纽P+R(驻车换乘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工作,目前地铁5号线北苑北、苹果园枢纽周边新建1000余个P+R停车位的规划方案已经批复;地铁13号线霍营站新建完成P+R停车位200个,并已经投入使用,仍执行停车人凭当天市政交通一卡通乘坐公共交通记录按次收费2元的低收费政策,吸引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截止2012年8月底,本市投入使用的驻车换乘(P+R)停车场有28处,车位已有4464个。第三个因地制宜,盘活既有停车设施资源。一是继续实施错时停车,有效配置既有停车资源。城六区在47个停车场开展了错时停车,总计停车位3367个。东城区建工局党校、雍贵中心2处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向社会提供停车位170个。西城区在2011年实施1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停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协调德胜街道科技会展中心、新华印刷厂实行错时停车,提供180多个停车位向社会开放。朝阳区完成华普大厦、吉祥园小区等13个单位1108个车位的错时开放。海淀区协调理想大厦、黄庄小区等21个单位1449个停车位对外开放。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分别完成200个和260个停车位实行错时开放。二是利用人防工程,增加社会停车资源。今年以来,市人防部门积极协调利用人防工程增加的停车位有17199个。城六区共协调增加了11176个停车位,远郊区县共协调增加的有8729个停车位。三是施划占道停车位,增加夜间停车位。东城区积极发挥街道属地作用,会同交管部门在前门文保区、永外小区周边道路新施划占道停车位1010个作为居住区夜间停车使用。西城区在南横东街、北顺城街、鸭子桥路等8处新施划占道停车位715个,让周边居民夜间停车有了更多的选择。朝阳区已完成亚运村、安贞、酒仙桥等地区1345个占道停车位施划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拓展思路,强化停车行业管理。强化停车收费企业的资质管理。在企业进入市场的环节,通过建立交通、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管工作链条,强化了备案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停车收费企业的准入门槛。今年以来,丰台区对占道停车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尝试,通过协议约定的方式,明确占道停车经营企业预先缴纳财政国库的占道费叫停车占道占道费,全区17家占道停车企业全部按照规定预先足额缴纳了占道费,为本市探索建立占道停车特许经营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

  主持人:潘处刚才您介绍的内容非常强大,这里可能还有几个问题想问您,关于我们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这样一个话题。那么在您介绍的过程中,您给我们介绍很多数字比如说有关于我们居住区停车位的数量,还有就是占道停车的数量,能不能请您帮忙统计一下,给我们一个总数,从我们意识到停车设施不足然后到开始建设我们的停车设施,每年我们关于停车位的总体的新增量又是多少呢?

  潘波:主持人提到的这个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从目前来说,咱们的停车资源特别是城市的核心区就是东城和西城,还有咱们的朝、海、丰、石四个区,停车资源是非常紧张的,也就是说如果再继续挖潜是比较难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咱们政府出台了一个奖励政策,那么把所有城六区压力大的区域,停车比较难的,特别是基本停车比较难的区域,采取多种方式,刚才讲到了挖潜措施,设施改建。每年的新增停车位的数量应该达到10%-15%。

  主持人:应该说是完成了我们现在的既定目标是吗?

  潘波:是的。

  二、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这里还想问您一个问题,实际上从刚开始介绍的不同的数据来说,说我们给停车位是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类别,比如说有居住小区,包括有公共建筑,我就特别想问您一下,我们对于路侧停车,包括公共建筑,所以我们就想问您一下,就是我们对于路侧停车还有包括工程建筑,比如说像我们的医院、学校、商场、这样的地方还有我们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在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上面是不是也是采用了不同的思路来去要存量要增量,包括还是要采取不同的思路去建设呢?

  潘波:其实这个问题主持人已经替我们回答过了,因为现在老旧小区,因为建设的时间比较早,在它建设的期间应该说有公共建设的指标,在以前都是没有的,多数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甚至是70年代80年代,这种情况下就要因地制宜,比如说像东、西城,文保区比较多,怎么解决文保区的停车难,那么就是两步走,一是文保区的胡同多,比如说东城和西城,它就是采取了一些在交管部门支持下采取了单停单行,进行综合治理,比如说文保区内居住的居民,进行一车一证,其他单位应该是说在基本停车位当中,就不提倡占用我们的停车位。解决我们的基本停车位的问题。同样,还有像属于小区基本上应该说是资源没有的情况下,在无序的情况下怎么规划有序。那么像车辇店就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么这样车辇店集中建了有接近200车位的一个立体停车,建成以后很快就能够达到了80%、90%的利用率,同样,胡同周边的车不允许你再乱停乱放,环境也好了,所以老百姓停车也就方便了。

  主持人:包括我们的公共建筑吗?

  潘波:首先我们想是自己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公共建筑是属于写字楼,或者是一个单位工作的场所,或者是企事业单位也存在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建筑的时间比较早,配建的停车位也不足,这种情况怎么解决?这个单位就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说牺牲社会资源来解决自己的停车难,比如说咱们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交通委都是在自己的规定的地方停车。就向空间要资源,这样的情况下能解决一个部门停车难问题。这样的话也达到了一个共赢,也提高了工作效应,也得到社会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一个很好的治理。

  主持人:还有我们新建小区包括我们新建的一些商场和写字楼的一些停车位,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停车位很富裕,但是用了不到两三个月或者是一年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车位严重不足了,还有一些小区也是这样的。所以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配建标准太低,我们的机动车增长过快。

  潘波:应该说这两个原因主持人提的都存在。首先是配件标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说每个家庭有一辆车,现在从综合来说,应该达到80%-90%。是能够达到这个数量了,现在甚至有一些地方超过了这个标准,原有的配件标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需求。工业供应需求的矛盾。同时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力做这件事情,那么同时像我们讲的商场,我们现在也是得到一个双赢的错时停车。

  主持人:怎么双赢呢?

  潘波:就是说,商场一般情况下,它也是晚上资源基本上不能够100%使用。有的10%,20%、30%都是可以的。那就提供给周边的居住区。同样,周边的居住区,白天可以提供给商场来使用,达到了一个资源的共享和共用。这些的情况下,既解决了周边的秩序,同时也给解决老百姓的停车难问题打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开了一个比较好的头。

  主持人:这个我其实还想让您帮我们的分析一个问题,您是做停车设施建设这方面的专家,您帮我们分析一下或者来介绍一下,如果说要想达到一个必须有序,必须方便的停车的模式的话,实际上我们对于公共建筑对于居住小区它的配件比例应该是多少才更为合适?能够满足我们现在的停车需求?

  潘波:国外的通常的比例1:1.2—1:1.3。那么从我们北京的情况下,有些情况还是可以参照一下,比如说像大家都知道咱们周边有一些地方,像台湾、新加坡,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要求从配建标准方面,有一些硬性的法约规定。同时还有一些奖励的政策,比如说在一些中心区、一些核心区、一些比较繁华的街段,进行增加配建标准已经达到了我可以多建停车位,政府会给一些奖励,鼓励他们多建一些停车位。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现在城市的核心区,东、西城,大家都知道交通在高峰期拥堵的问题还是存在。虽然说这个采取了综合措施以后有所缓解,但是存在这个原因还是有车位和价格的问题。就是经济杠杆和车位的配比。应该说从城市发展趋势来说,向核心区向配建标准是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是合适的。

  主持人:具体什么差别?

  潘波:差别的话,曾经我们组织国内外的专家都研究过,在中心区也叫核心区,配建停车位的标准是控制。就是不鼓励大家都开私家车和小汽车进城,因为你资源有限,在高峰期大家都开车进来的时候,恐怕压力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在交通委在各个部门的配合进行公共交通的建设。比如说地铁,每年基本上都有3-4条线甚至还多,公交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个就是要解决,让老百姓少开车,首先要解决一个坐车和乘车换乘方便,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在核心区就要控制停车位,达到双赢。就是说老百姓觉得坐公交车挺方便,成本也降低了。也不用开车了,也省点油钱,时间又保障了那我们干嘛不愿意坐呢?

  主持人:这个是一种倡导和鼓励,就是公交出行。但是我们也知道核心区也有很多的居民在那里住,如果说实现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式。大家进入核心区,基本上有一半的比例甚至是更高的比例都能是公交优先的话,我们核心区的这些停车位能不能满足现有居住在核心区的居民的需求呢?

  潘波:应该说要想满足需求,我们小明主任经常讲,就是说停车有位、停车入位、停车有序,这种情况下,我们这种满足能不能达到一车一位,能够真正入位了。这种情况,目前来说我们调研过还做不到,因为这个有序停车和规范停车的比例和非规范停车的比例,不能按照规定和标准入位停车,也改变大家所说的随意停车现象还是有的。

  主持人:尽可能的利用我们现有的一些停车的地方。

  潘波:如果是你说的把资源用起来,同时因为随意停车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有的多数还占用了消防通道,一些救护车,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或者是突发事件的时候确实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两点怎么解决,就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保证老百姓的生活能够做到无忧无虑。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也就是刚才讲到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反映的热点,以及工作的难点我们要有所突破。刚才您说了,为什么我们要采取一些错时停车,应该说从去年开始全市都在抓,各个区全部跟近,应该说也是在一些政府部门牵的这个头,同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还有包括商业都很好的发挥了作用。

  主持人:比如说实际上我们不管是在我们的文保区还是在新城也好,或者是公共建筑方面也好,我们还是需要去提高我们的配建的标准是吗?

  潘波:对,在这个现状下,交通环境也好,和北京的经济发展也好,从目前来说,因为严格来说,配建标准,目前已经研究了一个初步的意见。再进行一些论证,到底刚才说,核心区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配建。

  主持人:这个问题等过两天我们市规委来,我们要好好问问嘉宾配建的比例是多少,我们今天就不再难为潘处长了。还有网友提出来说,我知道机动车的保有量只会增不会减,但城区的空间的确有限不可能建很多停车场,所以你们有没有规划,这个城区有多少停车位就饱和了不可能再增加了?

  潘波:应该说网友提的这个问题是比较专业的。说明网友朋友还是做了很好的研究,饱和不饱和,应该是供需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提出来一个居住区,基本的停车位要保障。按照现行的配建标准和现有的停车位的情况,居住区一般在以前建立一些居住区,前3年到5年之前建了一些小区。甚至是更早,他们配建的停车位基本都不够用了。为什么说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奖励就是把一些刚才主持人讲的一些余地利用起来。同时向空间发展,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个就是在居住区周边、道路,夜间,满足居民停放的需求,并且收费的标准,发改委采取比较人性化的管理。也是按照居住区每个月是150的收费标准,也是让居住区的居民安心停放。管理也是由专业单位负责。

  三、停车设施增量的措施

  主持人:那这里还有一个网友提出了一个建议,您听听可行不可行。这位网友说我建议以后买车必须提供可以停车的证明,这样不就可以解决你们的难题了嘛,当然前提是你们首先把这个停车设施建设到位了才行。提供这个可以停车证明才可以买车,您觉得这个可行吗?

  潘波:应该说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说买车首先就像百姓个人的生活,你晚上要休息是要有一张床,这个床放在哪儿,这个要很好地考虑,应该是有床你才能休息好。我们比如说,车也是一样,也需要有一个放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们北京市在之前一些年,应该是1998年到2004年,当时也是采取过这个办法,也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也是在摸索当中,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推进。从目前来说,如果能够做到一车一位和停车的证明来买车,那么应该说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主持人:但是像目前这种现状下,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措施是吗?

  潘波:这个措施实施呢,主持人您讲的非常好,首先解决一个存量,要做到一车一位,这样的情况下,后面的问题应该是迎刃而解了。怎么解决好存量的问题,因为这两者还是要同步走,不能有一个方面停滞。

  主持人:对,两条腿同时走路,你不能有一条是瘸腿。

  潘波:主持人讲的非常好,我们现在解决存量同时新增的设施不能再有欠帐,那么这两者就是要很好的衔接好,那么说咱们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核心区控制供给,非核心区控制适度供给,简单的说,三环以内应该说是控制供给,因为咱们调价,不也是说一类地区是三环以内。三环到五环应该是适度供给,也不能做到100%的,完全按照标准去做,也是现阶段资源不足,五环以外就应该保证供给。因为停车位做不到唯一,我说能够走多少米,我走回去是比较方便的。国际上研究过,是500—1000的。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恐怕还是有一个距离。我们习惯尽可能短,我们能不能做到100-200米。这样也都能接受,这也有一个特殊情况,比如说阴天下雨这个情况如何处理,就要进行很精细化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才比较好。

  主持人:我们现在还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吗?

  潘波:按照各个部门分别管理的职能都在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在“十二五”期间,主持人前面也讲到了就是在停车位的增加增量方面也会有突破,同时在这些精细化管理上,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提高。

  主持人:比如说一刻钟的生活圈,还有说我们的地铁、我们的公交每站隔多少米,让大家步行好像是5分钟还是10分钟。当然这个政策我记的不是特别清楚。就有点像我们的停车位,在10分钟的步行路程或者说是一二百米的步行路程就能找到你的停车位和方便你去停车的地方?是这样一个思路对吗?

  潘波:其实,刚才听众们可能也听出来了。主持人又点到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找车位,这是一个诱导的问题。我停在哪儿,咱们去一些比较好,比较大的就像首都机场T3,3000个车位,你记不住是哪一个区,你要去找是很难的,那么就必须要有标识标志,要非常清晰。

  主持人:有一个电子的引导标志,绿的是空车位,红的是满车位,是这样一个标志对吗?

  潘波:是的。

  主持人:但是现在好像感觉一些大的商场还是做得不错的。但这个智能的停车诱导系统还不能够遍及北京所有的市场。

  潘波:主持人还是比较细心,商场也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对一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商场,要求停车设施进行改造,因为可能大家都是开车人,开车人去商场购物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要停车方便。我们曾经小明主任也多次在讲,相关部门也跟国内外探讨过,和管理部门商务委商讨过,提出一个想法,一个新的理念,商场的停车场应该是它的第一大堂,就是说老百姓要想停车、停着方便、找着方便,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给他这个商场增加了客流量。

  主持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潘波:所以说这几年,他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刚才主持人讲的非常好,实际上各个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行业,都在为解决北京交通问题出力,用心开展工作。

  四、停车系统设施建设的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的专项检查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我有一种感觉好像停车系统的设施建设,真的不是交通委一家能说了算的事,对吗?因为您刚才说了商场要和商务委沟通,然后医院要和卫生局沟通,然后还有一些其他部门,它都是互相协商出来的这么一种感觉。我这个理解对吗?

  潘波:从个人理解上不应该是错的。但实际上就是交通问题,北京市有一个停车管理工作小组机构成立以后,这些工作应该是综合来解决的。

  主持人:看来我们北京市已经把停车难的问题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对待了吧?

  潘波:对的,成立这个小组以后,当然是涉及到各个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发挥了作用。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比较好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典型的案例,大家都是共同来参与,积极来按照职能发挥作用。比如说刚才讲到301、五棵松的停车场建设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首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因为301这个医院它是全国乃至是国际都是有代表性的,解决好这个是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看病的人应该是比较弱势的,那么怎么方便他去看病,那就是在交通方面给他抢时间,让他们在交通畅通,停车方便尽快看上病,各个部门都在努力往这个建停车场投资、建设、规划、运营、管理等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出主意,想办法,并且流程和程序都已经是非常能够在不突破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方便高效的开展工作。

  主持人:像咱们领导小组我估计应该是有一个协调的机制,包括联席会等等这样的一个机制。我想说的是,我们是不是要在强制的公共建设上面都要加装这种停车诱导系统,然后包括也强制一些企事业单位,还有我们这种私人企业,他的办公楼必须拿出一定的车位给社会资源使用。还有包括错时停车。如果都能写进立法里面的话,我想推动起来会更容易一些,但是我了解好像目前在推动停车立法方面并不是说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可以给大家是吗?

  潘波:主持人讲的对。停车立法也是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近年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应该是在2001年,当时的一些规定和一些要求,对现在来说,需要进行完善了。这里面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管理需要有法可依,现阶段这个法我们也是在使用,各部门也是在尽可能地尽自己的最大的职能,来依法办事。就像您点到的错时停车,还有一些自由停车场怎么开放。严格地来说,在咱们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说在立法上效果会更好一些,就是说大家如何共同来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因为一个单位的工作大家不管是领导还是同志都能想到一起,做到一起。整个大社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个时间和一个认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停车,比如说一个单位有100个车位,我们提倡是鼓励去做一些工作,各个区、县政府,非常下工夫,也做了很多工作,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确实也存在了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说从安全等等的一些方面,一定要开放改造,资金的投入这方面。我们在法规里面写进去以后,它就有这个社会责任,要承担一个社会的义务。这样做可能推进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说的,我们是每新建一个停车位就给予2000块的鼓励是吗?这个就涉及到,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私人企业,有一些大楼开放了地下停车空间给社会资源的话,这方面有没有鼓励?另外网友提出来了,比如说一些政府机关,还有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国企单位,你本身就拿着这个公共财政的钱了,你就不应该再有鼓励了。我们在立法这个层面上有没有考虑呢?还是说现在还是一个正在思考的阶段?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停车设施建设是一个公共的设施建设,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而不是就个人、私人的地方,除非你是在小区租用了一个停车位,使用权在你,包括购买的停车位。接下来,我们看看网友的问题,这个网友说,早就听说要启用路侧电子收费系统,但是如今却成了摆设,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另外网友问到,这个立体停车位,记得说了很长时间好像这个除了在地下的停车场和停车楼开始起用立体车位之外,路侧根本也没见到过,这两个问题可能都是关于路侧的事。

  潘波:立体的停车楼建得比较少,比如说在百货大楼的应该西门对面就有一个叫王府井的停车楼它就是一个省事的,把车开进去以后,自动的就给你送到一个地方给停下来了。

  主持人:会不会建设成本也不低呢?

  潘波:就是建设成本是比较高的,现在建设起来,因为任何一个企业投资者是要算一笔经济账,就是说回报率或者是回收期,如果是说回收期比较长的情况下,要是没有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投资的积极性不会很高,所以市委市政府也要求我们交通委组织相关部门,公共停车建设的意见,意见的出台就会有一些鼓励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投入停车场的建设。

  主持人:这样也相当一些税收方面的减免吧?

  潘波:税收这些方面跟税务部门的沟通,能够在这方面的一些鼓励,我们是属于刚性的,总而言之应该是有所突破。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另外还有网友问,对于居民小区私装地锁的行为,目前有什么明确的说法吗?这也是我们在停车的现阶段出现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潘波:确实有这方面反映,但是私装地锁的事特别小区里面的道路上,从2011年以后,政府出台综合交通治理措施,咱们城管部门目前也非常下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居住区里面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特殊就是说私装地锁的这个事肯定是不对,咱们的居住区都有一个业委会,成立业委会进行自治以后,要保障在居住区的居民要有车位来停,这也是网友关心的。这种情形下,业委会讨论以后价格也能接受,从有序的角度装一些这种设施,但是首先不能影响交通,不能影响居民的安全。对于说,所谓的私装地锁,我认为是私自抢车位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大家有一个社会责任,刚才主持人讲到这个资源不是每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那么你占了这个资源,必然要影响到别人,要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从对方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能够把这个问题给处理好。当然这个问题从法律角度来讲,还要加大对这种私装私设的一些处罚。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私装地锁这个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去协商,比如说我们业委会,我们的居委会,我们的街道,因为我们都在提倡大家的小区的和谐自治,其实有些东西大家都可以通过邻里共通,通过业委会,能够自己去调解,没有必要所有的都要靠政府来解决。我觉得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于停车的管理我们有什么样的措施?包括有一些什么样手段?包括停车费涨了之后,我们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一些专项检查,你在开始的时候也给大家开了一个头,下面能不能给大家再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呢。

  潘波:我们刚才也讲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做,首先是要增加对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比如咱们的辖区停车管理部门,大家可能最关心的是路侧占道停车,这种资源,签订一个委托协议,就是说这个资源通过一些招标和公开竞争的办法,选择一些比较管理好的企业进行管理,这些有一些区域已经做得不错了。同时对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这个持证是由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局统一进行考试、培训是企业自己进行组织。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和方式,比如说科技管理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刚才主持人讲到的,电子收费。电子收费实际上大家可能看到路上的以前的一些仪表,因为种种原因电子的东西更新换代非常快。现在大家可能看到了,我们从今年的市委市政府应该是高度重视,有经信委及发改委和交通委几个部门,共同来推荐一个叫停车物联网,我们通常讲是“三维一体”。在朝阳、东城和西城进行试点,每个车位装一个感应器,就知道这个车的有和无,就是对数据有没有停了多长时间,都有记载,同时收费我们目前采取的是用手持POS机,可以对车进行照相,同时对停的时间和走的时间有一个相对比较精确的取值。现在的收费标准都已经核算出来了。同时在空间里有一个探头监控,知道这个区域内停过多少辆车,环境怎么样,这叫“三维一体”。

  主持人:跟诱导就挂上勾了是吗?

  潘波:连上了,这是所有的信息都要集中到我们的一个平台上,这样就把占道停车所谓的叫静态停车跟动态停车进行互动,这种情况下,就能采取一个衔接比较好,能够保持人流的畅通。还有一个就是执法,现在咱们交管和城管在执法上都是加强了力度,还有管理创新上的,主持人讲的一些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我们现在要求,就是几个统一,统一停车收费、统一服装、统一证件、统一标志标牌,还要制发一个价格手册,还有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共同来进行联合执法,根据各自职能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这是一方面。下一步,就是刚才也讲到我们还要继续做什么呢,我们也跟大家一块沟通一下,一就是要加快公共停车楼的设施建设,我们解决了基本车位的情况下,出行车位也不能不考虑,这两个也是有效的衔接,就是从起点到终点,过程我也要办一件事,我少在路上跑,在停车比较方便的情况,这个车位的解决,比如说我们现在也在探讨,你像五棵松刚才也讲到了,是在地下,你像西城区在动物园也要修一个停车库,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研究。同时继续推进的居住区的停车设施建设。同时还有一个要提高现有的停车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能不能达到使用率比较高,让资源不浪费还有一些创新的办法,像咱们这个东城采取的这个“四管治两小”停车套餐管理模式,都在做这个事,叫做自管会,还有自治管、自主管理、互助管理这种模式。特别是对小街小巷和老街小区,还是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在一些胡同街区聘请一些同志进行巡查和巡视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一些科技化的管理,将来诱导方面,从三级诱导:远程、近程和车场这种三级诱导,同时还讲到一些配件指标的研究,还有停车执法的工作。应该说主持人讲到的,观众网友比较关心的事。经过这两年停车设施的建设,惠民政策方面确实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下,市委市政府全力部署都在努力尽职尽责。收到的一些成效,但是还是应该说任重道远。

  主持人:好,最后问您几个数字上的问题,因为您刚才说了,我们计划下一步加快公共停车楼的建设,推进居住区停车设施的建设,这里有没有计划比如说我们的计划,比如到2013年到什么时间点截止,那我们计划要增加多少这些新的停车位给大家?有这样的一个数字可以向大家去做介绍吗?

  潘波:这个有。咱们在综合治理采取28项措施包括“十二五”期间,比如说居住区在2013年就是要解决13万停车位。争取在2015年能够解决20万停车位。基本大数都是有了,但是这个方面解决起来,各个区县政府,属地管理压力非常大,因为资源现在解决起来比较有难度,怎么去形成一个合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当务之急是没有退路,我们政府办事就是要有一个透明。这是咱们网友比较关心的。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不管是停车还是行车,我安全我放心!这也是我们大家的一致的目标。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主持人:恩,好,最后一个网友留言,网友说错时停车,应该是我们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应该率先垂范向社会开放停车资源。另外还有网友提到,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事的时候,没有地方停车,建议先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可能也是我们在鼓励错时停车开放资源上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我们也在探索也在摸索。

  潘波:应该说网友跟我们想到一起去了,所以确实应该解决,也在做这方面工作。

  主持人:包括您刚才说的我们的公安局、工商局等等一些他都是向社会,包括就是先解决他自己的职工的停车,之后把原来的停车地方让给社会资源去停车是吧?

  潘波:对,是的。

  五、结束语

  主持人:好的,那今天也非常感谢,潘处来做客我们的直播间也感谢网民的关注,那最后还是说一句,其实关于停车的问题就是开车人、机动车的驾驶人和非机动车的行人之间多一些礼让、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因为大家换个角色的时候会不一样,其实也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会不一样。好,今天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本次访谈的关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