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市交通委谈“北京交通运行态势分析”

发布日期: 2013-08-21 11:15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访谈现场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温惠敏

主持人 王媛媛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首都之窗网友,大家下午好,您正在收看到的是由北京市交通委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构建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网络·实施排堵保畅工程”系列节目的访谈现场。现如今不少人在出行之前,会刷一下北京交通委的官方微博,看看当前交通指数,尤其是上下班的时候,这个指数更成为了公众出行的参考。那么您知道这个指数是怎么产生的么?您如何评价北京上半年的交通状况?对于下半年的交通状况您是持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呢?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和您一起关注北京交通运行态势分析的话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温慧敏,欢迎您,和我们网友打个招呼吧。

  温慧敏:各位网友下午好。

  一、北京上半年的交通态势

  主持人:非常高兴温主任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和我们聊北京交通运行态势分析这样一个话题。我不知道您对北京上半年交通态势怎么分析,我们先通过一段街采视频来了解一下公众对我们上半年交通情况怎么看。我们看过这段街采视频之后,我们公众的评价和温主任的评价是否一致,怎么看待我们大家的反映?

  温慧敏:我觉得总体是一致的,上半年总体运行状况相对平稳,但是也出现一些比较拥堵的情况。

  主持人: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是堵还是不堵?

  温慧敏:我们监测结果上半年平均工作日的交通指数是5.0,在我们的评价等级里属于轻度拥堵。

  主持人:上半年交通情况有哪些特点?

  温慧敏:我想用三个数字来反映它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交通指数是5.0,比去年同期增长6.4%。第二个数字是30,这个30我们可以概括为工作日路网的平均拥堵时间是1小时40分钟,比去年多了30分钟。第三个是严重拥堵的天数,今年上半年晚高峰有10天出现严重拥堵,指数在8.0以上,比去年多了2天。总体运行平稳,但是比着去年有了这样几个特点,特别是我说的30和2,我们的拥堵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还是在缓慢的变得更严重一些。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请我们的编辑帮我们放一张图片,是我们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的,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月平均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们逐年的线还是往上走的这样一个状况,但基本上大的趋势好像都是2月份的时候是一个最低峰的状态,慢慢呈上升的趋势,基本属于平稳的状态。这样的话是不是我们能不能这么理解,好像交通状况一年比一年严重?

  温慧敏:是。应该说最严重的交通状况出现在2007年,之后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2008年、2009年逐渐在下降,到2010年又很严重,大家印象很深的就是2010年的9月17日,那天我们赶上了4、9限行,赶上一个周末,赶上中秋节前,同时晚高峰的时候下了小雨,堵的非常严重。所以2010年我们实施了新的缓解交通拥堵的28条。2011年交通指数一下又降下来了,基本全年还是年均轻度拥堵的水平,2012年到今年还是逐渐往回涨的过程。

  主持人:从我们实际监测情况看,我们也说到了有几个重点天是非常堵的,就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理解?

  温慧敏:这些天北京市的交通特征有自己很鲜明的特征,凡是堵的天基本上老百姓也能总结出来,4、9限行,碰上下雨会比较堵,同时碰到节假日之前就会比较堵,节假日之前、之后有串休,出来的车多了,比4、9限行还堵。所以2013年上半年晚高峰的严重拥堵一共是统计了10天的时间,多数时间都是出现在不限行工作日还有4、9限行,还有时候是周末,又是春节之前,大家出行活动密集的时候。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晚高峰严重拥堵的天数,很多天拥堵持续时间都在3小时甚至4小时以上,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大家感受到的拥堵不但交通指数高,而且拥堵的持续时间长,让你感受的堵会比较明显一些。

  主持人:我们再拿这个表来说,我们以6月8日和6月9日分别举例,6月8日晚高峰的指数到9.0,持续拥堵时间4小时45分钟,6月9日的指数是8.9,持续时间是9小时30分钟,为什么指数差不多的情况下,拥堵时间差将近一半的差别?

  温慧敏:9.0和8.9是晚高峰的交通指数。计算方法是晚上5点到晚上7天,就是通勤的晚高峰这两个小时每15分钟一个交通指数的均值。这个拥堵时间我们认为一天中凡是指数超过6以上的时间都是拥堵时间。所以统计出来的数值,凡是指数超过8以上的持续时间。怎么理解9小时和4小时。6月9日的9小时从早高峰一开始就开始进入到中度拥堵以上,中午稍微下来一点,下午两三点又进入拥堵状态,所以持续时间长。所以6月9日大家感觉更堵一点,因为持续时间长,你白天什么时候开车出去都在堵。

  主持人:您看1月6日是8.3的指数,但是交通拥堵时间只有2小时45分钟,这个意思就是堵的快,散的也快。

  温慧敏:是这样。

  二、交通指数的测算标准

  主持人:谢谢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指数是怎么算出来,跟持续时间是什么关系,比如说9.0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知?

  温慧敏:交通指数整个计算过程首先得有数据采集,是通过出租车上面的车辆定位系统实时回传的车辆定位数据,通过位置信息到了电子地图上之后,就会得到每条道路的道路运行速度,我们再根据道路等级和平均的交通流量的情况进行加全,之后得到全市的道路的总体运行状况。之后我们再结合人对拥堵的感知调查,这样就把一个总体的运行状况和0到10之间的指标值联系起来或者是做了一个定量的计算关系,之后把数值,就是交通指数就计算出来了。所以我们看得到的交通指数就是0到10之间的数,每两个数之间是一档,0到2是畅通,2到4是基本畅通,4到6是轻度拥堵,6到8是中度拥堵,8到10是严重拥堵。从它的名字或者是我们的描述也代表了一个人的感受,比如说8以上大家感觉非常堵。我们也做过定量的计算,如果我们认为0到2之间是一个畅通状况的话,就是可以理解为晚上不堵的时候,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目的地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说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指数2到4的话,你就要多花0.2到0.5倍的时间,依此类推,4到6就是0.5到0.8,再往上到8以上就需要多花1.1倍以上的时间。从一个起点到终点是一个小时,8以上就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网友多看看交通微博,看看交通指数,交通指数在6到8之间,你一定要看看路况,选一个好的路线,这样才能比较畅通,如果6以下,基本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6以下随时可以走,6到8是想想再走,8到10是先别走。

  温慧敏:对。因为一旦出去,百分之百的基本上是堵的。

  主持人:这样车的速度会不会也给一个定义,比如说15迈以下是什么样的速度,有这样的对比吗?

  温慧敏:有。有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我们计算过,基本上指数是9的话,全市的路网速度在18公里以下,如果你的出行距离比如说是18公里,你就可以想像,从家到单位需要一个小时时间,这个就可以想是很慢的而且是很堵的状况,如果指数是8的话,基本全路网的速度在20左右。

  主持人:我们基础数据是通过全市的出租车上的监控得来的,我也不是说一定要跟您抬杠,我们知道出租车一定是找最畅通的路在走,是不是实际上公众感知的交通情况比我们得出来的数据更糟糕呢?

  温慧敏:不是这样的情况,目前参与计算的是4万辆出租车,但是每5分钟我们要参与路网的速度,但是真正参与的是只选用载客状态的,载客状态的基本上是车流的这个,全部车流的总体运行状况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也做过定量的测算和分析,误差基本上是在10%以内的,对于反映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还是非常好的一个采集手段。

  主持人:我们在监测出租车的时候有不同的状况,比如说空驶或者是停运状态,我们只选择载客的这一段的数据采集,通过一系列的验算公式,多长时间更新一次?

  温慧敏:道路网的速度是每5分钟计算一次,指数可以5分钟计算一次,但是波动性大一些,现在是15分钟计算一次,所以一天有96个指数。

  主持人:我们指数除了给公众出行做一个参考之外,还能干什么,我们最早的时候也有在2007年之后开始陆续做这个工作,其实是在2010年才正式对社会公布的,也就是3年之后才做这个公开参考,我们做这个指数的初衷是什么?

  温慧敏:这个指数另外一个作用我们说像心电图一样记录北京市的交通运行状况的一个趋势或者是一个脉络。因为2007年我们做研发的时候,只要是市政府,那时候应该是刘淇书记说能不能像空气污染指数一样提出来一个交通指数,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值反映交通运行状况的特征,这样我们能知道各种交通措施,包括大量的交通投资之后我们知道交通状况有没有改善。所以那时候我们就研究,在2006年开始就开始做,2007年基本上有一个初步成形的东西,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做奥运交通监测工作,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一套东西运转起来还是非常可靠,灵敏性也非常好。灵敏性好反映在不同的尾号限行反映出不同的特征,不会像速度一样比较平均,把路网的速度做平均,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样就给了我们监测的状况。大家去观察2011年到2013年的年均交通指数您可以看出来,不同的政策下,我们的指数能改善多少,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多,又恶化了多少,我们都是用数字说话,定量的衡量它,这就是它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把交通情况用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

  温慧敏:对。

  主持人:您有没有记得2007年到2009年的交通指数是多少?

  温慧敏:2007年如果没记错全年是7.6,那是最严重的,2008年是4点多,属于基本畅通的等级。2009年大概就是4点多,2010年就到了6点多。

  主持人:2011年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温慧敏:2011年应该是4.8,其中在2010年是6.1,属于中度拥堵以上了,4.8就是轻度拥堵,基本上状态还是比较好的。

  主持人:这也跟社会大的环境是有关系的,2007年的时候没有做太多的交通缓堵措施的政策,2008年是有奥运会的大的背景,2010年数字上升了,2011年又下降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摇号政策是2010年底实施的,所以会对交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可视化的数据能反映出来一系列的交通的政策跟现实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温慧敏:对、是。

  三、对下半年的交通情况的预测

  主持人::谢谢您。我们了解了上半年交通运行情况之后,对下半年的交通情况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还是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公众怎么看。看完了大家的反映,从这么多的不同的被采访人来看,大部分人持并不太乐观的态度,还有说不会有太大的改善的,听完这个之后您心里寒吗?

  温慧敏:不,大家心里也很明白,因为北京背负了这么多的机动车,保有量这么大,很难一下子变得特别好,上半年总体运行还是比较平稳,但是个别天拥堵也是很严重。下半年总体的交通运行状况都要不如上半年好,所以上半年出现有一些个别天会比较堵的话,可以预见下半年总体上比上半年差,而且在特殊的月份和天数,比如9月和12月相对更差一些。

  主持人:接下来看一个图片,也是交通指数预测的情况,是一个全年的情况,从7月往后看,到9月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10年、2012年的实际值也是这么一个反映,基本上大家的趋势是一样的,从这张图上能得出一个结论,是不是北京就是这么一个特点,2月份的时候非常好,中间是一个比较缓的坡型,8月是相对低的点,9月份一下子就上去了。

  温慧敏:大家也知道,春节的时候,北京外来人口比较多,所以大家都回家,人的活动,社会经济活动也减少了,交通状况会比较好。到7、8月份,孩子们就都放假了,这样早上送孩子上学等等这些因素就没有了,就又好一些。所以9月份开学之后,同时会赶上中秋节,还有国庆节的前夕,出行的需求会突然增加很多,这样会导致咱们几乎每年9月份的交通指数都是全年最高值。

  主持人:我记得去年9月25日,包括12月28日应该是新年左右,当时的交通指数是9.6或者是9.5,据说局部还报了10,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今年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温慧敏:每年我们做预警预测,也是希望提前告知老百姓什么时候堵,大概堵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指数是8还是9,大概从几点到几点开始堵,我们希望及时的引导老百姓不要开车,采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也适当的选择自己的出行时间,避开拥堵的时段。今年北京同样9月份的时候要采取畅通北京,绿色出行月的活动,我们希望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使得我们的交通别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强度高的拥堵情况。

  主持人:我们看一张表,基本上是9月份的交通指数的预测,第一名是9月29日,预测交通指数是8.5,而且持续拥堵时间超过9小时,我们给出的说明是不限行加国庆节的社会大背景。反而我们把9月30日,我们通常认为节前最后一天会比较堵,但是我们放在严重程度的最后一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排序和预测,我们依据什么预测出来的?

  温慧敏: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的特点,刚才说了主要是受限行与不限行,限哪个号以及是不是某一个假期或者是节假日的前夕或者是后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之所以把9月29日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它不限行,首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车都出来了,要比4、9限行,甚至比一些限行的下点雨都严重,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限行,而9月30日是限行的,尽管是国庆节前,所以差别就体现这里。另外一个是9月30日相对来说,我们有了国庆节7天的长假之后,到下午大家就错时提前下班,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拥堵情况相对要差一些。

  主持人:可是我记得去年我们也是就某一天的情况进行了预测,可能那天是全年最堵的一天,媒体也报道,跟大家说了,结果我们发现那天并不堵,我们的预测跟实际的情况有时候不匹配,是因为我们预测的不准还是我们不科学,还是什么样的原因?

  温慧敏:预测本身是提前的在说未来天的情况,未来天的情况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比如说我们说它堵,但是它没有堵,这是出行引导导致的结果,也许你说不堵,但是其实堵,这也可能,因为你说不堵,大家都出来了。当然也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你再细分不同节假日的特征,节假日前的工作日拥堵情况也会不一样的,比如说比较短的假期,假期之前的工作日相对堵一些。比较长的假期,比如说十一,顶前头的工作日反而不会特别堵。我们再看春节,有一些人会请假,或者是晚一点回来,到了大年二十九根本就不堵了,会有各自的特征,我们也是不断的修正,也在摸索这些规律。

  主持人: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我们的预测别成为现实,否则的话太烦心了,我们预测9月29日,9月18日超过8小时的预测,9月10日、9月16日分别好一点,基本上只有我看到了9月2日就是周一的时候我们预测8.0的指数,拥堵时间超过3小时,说明来得快,散得快,其他时间是来得快,散得慢,我们一方面八小时告知公众,让公众做好出行准备,不过也没准,我们发布之后,大家一看算了,那天别出行了。说到这儿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我们在预测交通指数的时候,能不能就局部的一些路段预测,比如说就预测东二环或者是西二环或者是预测某条路?

  温慧敏:其实是可以的,现在我们的监测也是分成不同的区域,比如说全市的中心城,我们还可以监测行政区,比如说东城、西城、朝阳、海淀这些区域,同时可以按环路来监测交通指数,比如说二环以内,二环到三环,三环到四环等等这些。有了基础数据之后就可以做预测。目前对交通的预测预警都是基于全市来做的,一个是数据积累比较多,同时因为交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一些活动的影响范围也很难在局部预测它,比如大型活动。我们下一步也是希望做的更精细,比如我们可以预测到9月29日的时候,我们说二环以内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二环到三环是什么,三环到四环,这样更精细的引导大家的出行。

  主持人:这个什么时候能实现,我们可以通过网站查询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温慧敏:现在是分环路,不同行政区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交通委的网站可以得到,但是预测值目前正在做。

  主持人:我们看那个表是预测了9月份的重点时段,为什么没有下半年的数值一块预测,还是因为工作节奏的关系?

  温慧敏:因为马上要到9月份了,其实我们在7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9月份的严重拥堵日的判定和分析工作,整个工作是按一定的步伐往前推进的。像这种重点月份都是提前两个月做初步预测,到那个重点月的前一个月再做更精细化的预测。同时上半年过了之后我们也对下半年的总体情况做一个预测,比如说下半年交通指数在6左右,下半年过了9、10月份之后,我们需要再进行滚动的预测,同时9、10月份要启动对11、12月份,特别是12月份的预测,整个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离的越近,预测的越准。

  主持人:可能受一些环境的影响,包括一些大的影响,都会有一些变化,包括可能还有受特别大的影响就是天气的影响。

  温慧敏:对。

  主持人:上半年的情况是5.0左右,下半年预测是6.0,是不是一平均全年是5.5呢?

  温慧敏:基本上是这样。

  主持人:这样离我们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能实现吗?

  温慧敏:基本还是可以的,我们年初的目标是5.0左右基本上还是这个水平。

  四、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

  主持人:我想大家还是希望交通能畅通一些会更好,大家出行会更便利,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街采的视频了解一下,面对现在的交通情况,大家给交通委支了一些什么招?还是最后的小伙子说的实在,对大家种种的高招,您怎么看?

  温慧敏:大家的招都挺好的,但是有一些实施方面的难度。总体来说对交通拥堵的治理或者是缓解,我们的顶层设计肯定是要迈向公交都市,更多的要使用公共交通的方式才能缓解交通拥堵。因为亚洲这个区域的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也大,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像欧美那样,每个人去拥有小汽车,因为它地方大,路非常多,每个人的空间也大,所以听了大家的看法,大家也是认可,很多人推崇公共交通的方式,如何达到公共交通都市的目标,有不同的途径。首要的是一推一拉。要把小汽车的交通需求做相应的限制,对于公共交通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要鼓励它的发展,加快它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大家也就说的非常好了。还有一个人说的更明白,从根上怎么解决,就是要把城市的架构做好,人口的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能不能更好一些,不要所有的布局都在中心城,大家上班往里走,下班往外走,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我们好像说过要把交通指数控制在5左右,我们以5.0为目标的话,以现有的路况能承受多少车,也就是说现在的车要减少多少,我们做过测算吗?

  温慧敏:我们做过初步的测算,也是非常粗的。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保有量的影响,比如说保有量是拥有多少量,但是这些车可以不开出去。初步的测算是500多万辆,就是底限,大数是600万辆是重要的底线,如果再往上超,可能现有的道路条件以及现有的公交服务水平,所有的现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不断增长,到那时候交通状况就非常不好了。

  主持人:车的保有量是不断增加的,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措施,因为我们的交研中心这边不光是分析,其实也有建议,我们对政策部门有什么建议吗?

  温慧敏:大家出的主意都是我们建议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这些东西,但是真正的如何来实施,如何来保障,我觉得需要公众老百姓的智慧,还有政府大家拧成一股劲,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这里有一些采访的公众也说,包括限行,包括摇号等等这些政策,这些政策其实对于缓解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每种政策都有适用性和作用的周期,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下一步提出更好的政策措施。

  主持人:其实当时我们外采视频的时候,大家也在争论,比如说开征拥堵费,还有说要实行更严厉的政策,我们的同事就吵的不可开交了,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有的是更招骂的建议,对交通我觉得是一个难的话题,你很难统筹或者是兼顾各方的利益,这个怎么弄?

  温慧敏:每个人是交通的参与者,我们都离不开交通,你要上班,购物,交通时时刻刻在你身边,每个人有自己的权利去发表观点,每个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每个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多方的博弈或者是妥协。比如说开车的人换个角度多想想步行的人,坐公交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多想想过横行道的时候多谦让,大家多想一想,或许能达成共识。

  主持人:比如有网友说开征拥堵费,和钱挂钩了,有个人说了,这样不就是为有钱人吗,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怎么看?

  温慧敏:交通的需求管理和控制有各方面的手段,有行政的,有非行政的,特别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有一定的可选择的余地,比如说英国收拥堵费,你要着急的时候你可以缴一次费进去,另外是通过拥堵收费,也可以达到特别是能实现交通在时空分布上的更均衡。大家都得到好处了,你是穷人的话,可能在交通上受损失,但是在空气质量上受益了,使得我们的系统运转效率更高,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主持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您觉得有哪些措施是要刻不容缓要实施的,或者是现在没有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温慧敏:大家一上街也就能看到,最主要停车还是要治理好,停车现在成为我们这个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停车,一个是比较乱,第二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侵犯了每个人的出行的权利,比如说步行,自行车,包括公交车,你上车的时候都费劲,小汽车串来串去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当务之急。我们把它当做城市形象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来看待,也是非常重要的点。且不说在路上堵不堵,最起码城市看起来更整洁和有序,能体现我们的管理水平,我觉得这个是挺重要的事。

  主持人:还有吗,如果给它一个排序的话,接下来我们会给相关业务部门什么样的建议?

  温慧敏:其他的都是各有各的利弊,包括现有的摇号,还有限行,目前来看对缓解北京交通拥堵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是得继续实施。其他的拥堵费等等这些,可能还是在研究中吧,因为像这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不光涉及到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你对居民怎么处理,包括把某个地方设了拥堵收费之后,可能会把交通流引到别的地方,我们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等等。

  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了北京交通运行态势分析,确实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庞杂的工程,拿交通现状来说,有车辆因素,有驾驶习惯因素,还有交通心理学的影响,还有天气影响,政策影响这些,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希望每位交通参与者能够更多的为其他的人换位思考,尽量乘坐交通工具出行。当然我也得扪心自问一下,我今天有没有公共交通出行,大家都得以身作则,或者是多为别人考虑考虑。今天非常感谢温主任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当然也感谢网友们的关注,本期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