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市政府批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对策,确定了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制定了保障措施。作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中56个一般专项规划之一,《规划》为“十二五”时期北京交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对于支持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是北京市机动车增长最快、交通投入最大、交通结构改善最明显、交通管理最有效、市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交通投资大幅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公交优先成效显著,交通出行结构得到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幅度增长,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依托科技创新,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奥运会为契机实施了机动车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拥堵得到缓解;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及国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交通保障工作;应对了5年净增222万辆机动车、423万常住人口的挑战,基本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适应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十二五”交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随着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北京交通形势依然严峻。人口规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预期,出行总量将持续增长、出行需求更为复杂多样。机动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增长,中心城路网承载能力扩充难度大。出行结构优化调整将面临巨大挑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难度大。
结合“十二五”交通发展面临形势,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规划》提出了“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具体指标。“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首都交通整体安全顺畅,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并逐步得到改善,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持。具体指标包括交通出行结构、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建设、交通出行效率等七大类、41项指标。《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为完成各项目标,《规划》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为中心,以建设公交城市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和体制机制管理创新,提出了八项主要任务及三项保障措施。
一是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全方位深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最大限度减少路网交通负荷为目标,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交城市建设,实现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行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五环路内线网密度达到0.5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中心城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1300~1500万人次,高峰时段主要干线候车时间3至5分钟,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控制在70%左右。
二是着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干道系统和次支路系统建设,利用地下空间完善路网结构,建设快速路40公里、主干路200公里、次干路及支路400公里。加大中心城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改善停车环境,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推进中心城5万个公共停车位建设,因地制宜建设20万个简易式、机械式停车位。加大新城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多模式交通走廊,引导新城开发。加快以高速公路和国、市道为骨干,功能和结构完善的市域及区域公路网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民航为一体的交通设施体系,提升对外辐射能力,201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00公里,建成京沪高速铁路、京广客专,建设京沈客专、京张城际,力争建成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综合利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交通需求管理,抑制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使用,努力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
四是着力推进交通精细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安全、有序、顺畅运行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以规范化为手段,以人性化为目标,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推进交通路政管理,强化出租汽车、道路客运、汽车租赁、道路货运、机动车维修等交通运输行业监管与服务,提高交通安全应急管理水平,严格超限超载治理,加大交通疏堵工程力度,完善法规、标准和制度。
五是着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改善步行、自行车设施条件,提高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程度,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重点排查并完善中心城及功能区的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设置1000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形成5万辆以上租赁自行车规模。构建绿色配送系统,组建5万辆规模的“绿色车队”,承担70%的日常物资运输和本行业全部应急物资运输任务。推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加强公交车辆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既有车辆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
六是着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以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着重建立“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开展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结构类型与构造设计、抗震及修复加固等工程科技研发应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基地、交通基础设施材料研发基地等。提升交通管理科技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扩建交通综合监测系统,完善公众信息服务与诱导系统,建设交通组织优化与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开展物联网交通运输服务平台建设等。
七是着力推进交通文明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交通参与者现代交通意识,营造“改善交通我参与,交通顺畅我快乐”的社会氛围,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务、文明管理长效机制。
八是着力推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管理平台;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人才队伍,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源动力;提高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建设交通人才培训基地。
《规划》还提出规划与用地、资金与政策、体制与机制三项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