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迎接市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五年

发布日期: 2017-06-12 16:54 [打印]打印
分享到: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充分认识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升市民获得感,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五年来,北京市在“规建管限”四个方面用好“加减乘除”的四项方法,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规划方面做好除法,结合“城市病”治理,控制人口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职住平衡、减少通勤出行距离等。建设方面做好加法,大力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在道路、枢纽、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停车位、驻车换乘等设施体系中全面落实规划实现率。交通管理方面做好乘法,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挖掘交通设施潜能,优化交通秩序,严格交通执法,提高交通服务和文明水平。需求管理方面做好减法,通过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限制和调节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调控总量、降低总体交通需求。

  一是交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有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京新高速五环至昌平段、京昆高速、京台高速、广渠路二期等重点项目,实现1100余条公交线路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是全面践行公交优先战略,有效改善绿色出行服务,在三环路、京港澳高速等多条道路施划公交专用道,持续提升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水平,实施自行车步行系统综合治理。三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力加强改革创新,提出现代化综合交通指标体系,开展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和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四是全面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三元桥仅断行43小时完成桥梁置换,创造新的“中国速度”,建成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开发北京交通APP向市民提供实时公交服务。五是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明显提升交通党建水平。

  整体来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372公里增长到574公里,城市道路里程从6258公里增长到637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912公里增长到1014公里,公交专用道里程从604公里增长到845公里。绿色出行比例71%交通整体安全顺畅,交通拥堵加剧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本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搭建,包括区域交通、公共交通、道路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静态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货运物流和需求管理等十大子系统,各子系统将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最终形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交通承载能力

  加大建设投资力度。2012年至2016年的5年期间,全市交通领域投资完成3400亿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3%。公共交通投资占市级交通基础设施比重达到75%优化投融资模式,针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与普通公路四大板块,分别制定融资方案,吸引社会资金。其中,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被财政部列为第三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项目,2个项目累计吸引社会资金200亿元。

  设施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相继建成了京台高速、广渠路二期、京良路等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重点项目。开通轨道交通6号线、16号线北段等线路,运营线路19条,里程达574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线路通达性、便利性进一步提升,骨干作用日趋明显建成四惠、宋家庄2个综合交通枢纽。

  路网功能更加优化。加快疏堵工程和微循环道路建设,完成718项疏堵工程,完成了机场高速铁路桥瓶颈路段拓宽、京承高速主收费站北路段拓宽、京藏高速上清桥出口增加车道、京藏西辅路西辅路回龙观桥北路段拓宽、京哈高速豆各庄新增出口及辅路拓宽、东三环双井桥北进出口调整、北二环德胜门公交场站项目、建国路大望桥东公交港湾改造、广泽桥开通等重点项目,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推行城市道路“巡养一体化”、“24小时修复”机制。在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中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推进交通一体化

  区域路网加快互联互通。京昆高速、京台高速111国道、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G111二期工程、密兴路二期、徐尹路二期等建成通车。本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7条首都高速放射线全部开通。北京与天津形成京津、京沪、京台三条、20条车道的高速大通道连接。

  轨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提速。高铁方面,京张、京沈在施,京霸铁路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通车。城际铁路方面,京唐、京滨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通车。市郊铁路方面,平谷线规划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东段已率先开建。

  一体化运输服务有效提升。启动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市区1011条地面公交线路(除定制商务公交)及122条郊区公交线路已全部实现一卡通互联互通。百姓持京津冀互通卡畅行北京、天津、河北7城市,并享受同城乘车优惠。今年年底,将实现包括地铁等主要交通方式的互通。

  三、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有效改善绿色出行服务

  地面公交运行条件不断改善。在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三环路、京藏高速和京港澳高速施划公交专用道,全市公交专用道达到845公里,建成4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快速直达专线达到140条,初步建成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定制公交、高铁快巴、旅游专线、快速直达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达到303公交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效果初现

  轨道安全运营水平持续提升。在保障大客流运营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力,提升路网服务品质。路网兑现率和准点率逐年提升,2016年,路网兑现率和准点率都在99.9%以上,运营组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断深入挖掘既有线路运输能力,采取调整运力配置计划等措施,先后36次提高既有线路运力,全面提升路网运输能力,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10号线骨干线路最小行车间隔2分钟。开展地铁1、2、八通、13号线加装安全门工程。加强地铁新线与道路交通体系的有效接驳,其中16号线北段所有车站实现与地面公交的便捷换乘并设置自行车停车场。积极推进轨道建设运营标准化,组织编制《北京市轨道交通标识系统设置指南》等4项地方标准、1项国家标准,修订1项地方标准。

  自行车步行环境显著优化。北京市自2013年启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整治,共计完成步道和自行车道治理1066公里。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管理,在人行步道上设置阻车桩,畅通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切实保障自行车出行和步行安全,实现还路于行人和自行车,绿色出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升级。

  四、加强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区级缓堵主体责任取得新突破,制定并发布了缓堵专项责任清单,市政府与16个区政府签订了《缓解交通拥堵目标责任书》,与区政府就缓堵工作区级主体责任达成共识;成立缓解交通拥堵专项督查组,形成市区两级督查制度联动,大幅提升疏堵项目推进力度成立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中心、举报投诉中心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会三函”、“交通十条”和“投资十条”有效简化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审批流程。以往一条高速路从开始规划到设计稳定大约需要2年时间,从设计稳定到开工建设大约还需要2年时间。现在,高速路落地期缩短到了1年。延崇高速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的历史最快速度。

  开展重点行业改革顺利实施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切实把公共资源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系统开展停车综合治理开展全市停车资源普查,真正摸清停车位底数试点启动路侧停车电子收费改革治理停车难停车乱,综合实施居住区停车设施挖潜、错时停车、建设驻车换乘设施等措施。

  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

  全面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次使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三元桥大修仅断行43小时完成桥梁上部结构整体置换,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建成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完善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平台和监测调度平台,推出“北京实时公交”手机软件,方便乘客实时查询车辆到站情况。持续推广ETC系统应用ETC用户数量超过300万户,电子收费流量占总通行量40%

  大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全市运输行业推广新能源车达1.4万辆,完成4.3万辆出租汽车三元催化器更换工作发布公交、轨道、货运、出租4大行业5项节能标准,初步建成交通能耗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完成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循环区域试点项目,被交通运输部授予“绿色交通城市”荣誉称号。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交通行业将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治本治标同步推进,加快推动交通领域改革创新,综合施策破解难题,到2030年,全面建成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与国家首都功能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定位相匹配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