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北京“一街一策”绣出交通治理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11-06 17:55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近年来,北京市锚定“便捷、顺畅、绿色、智慧、安全”的交通发展目标,以“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创新治理路径与工作方法,通过停车治理、轨道接驳优化、空间优化等多维举措,以“绣花功夫”推动交通顽疾实现从“乱”到“治”、从“堵”到“畅”,市民出行获得感显著提升。

其中,针对地铁站点周边“潮汐式”拥堵、非机动车乱停、接驳不畅等痛点,市交通委强化统筹协调、凝聚部门合力,推动各街乡镇从设施完善、秩序引导、功能衔接入手,持续改善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环境,涌现出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推动全市交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通州区潞城镇:

“四维发力”提升潞城站出行体验

地铁潞城站作为6号线终点站,是服务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及京津冀北三县通勤的重要交通枢纽,曾因早晚高峰及开学季交通流量大、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叠加共享单车淤积、私家车占道违停及“黑车”扰序等问题,成为交通治理难点。对此,潞城镇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原则,构建“四维发力”治理体系,打出精准治理组合拳。

在共治升级方面,通州区加强专班统筹,组建由交通、环保、综治、综合行政执法队等部门构成的“特战队”,实行“10天集中攻坚+21天巩固歼灭+长效常态治理”计划,同时以“文明积分”激励志愿参与,通过“吹哨报到”联动区级交通执法部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交通“共治”格局。

在依法施治方面,潞城镇每月联合区交通委、区交通支队、胡各庄派出所等开展高频次联合执法,开展12次清拖整治行动,投入人力600人次,清拖480辆无序停放非机动车,同时通过堵控和重点路口检查方式,依法查处非法营运车辆和违停行为,形成持续震慑力。

精治落地方面,则聚焦停车供需核心矛盾,通过挖潜空间资源,建成驻车换乘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同步施划停车线、设置物理隔离、安装违停执法设备,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并安排专人维护秩序与环境卫生,从源头缓解停车难题。

人文疏导作为补充,通过“人防+心防”双管齐下巩固效果。“人防”即在地铁站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场、公交站台开展“高峰定点值守+平峰流动巡查”,即时疏导交通、劝导不文明行为;“心防”即线上依托“潞城之声”广播等平台扩大宣传,线下联合区交通委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折页,以柔性引导强化市民文明出行意识。

如今,地铁潞城站周边交通环境已实现显著蝶变。停车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潞城地铁站、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重点区域增设180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4000余个非机动车位,实现分类有序管理;增设调整公交线路,公交与地铁口接驳距离控制在50米内,推动高峰时段拥堵时长下降80%以上,群众满意度从52%提升至96%,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协同”治理经验。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

“一站一策”兼顾交通与文化保护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聚焦地铁站接驳整治提升与非机动车管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编制安定门站接驳优化提升方案和“一站一策”治理方案,新增6个规范停车指示牌,新施划6个、复划10个非机动车停放区,拆除非交通权属护栏6米,并在早晚高峰和节假日期间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公共文明引导员等多方力量,引导乘客有序进站、规范停放非机动车,协助清运淤积单车,确保站点周边安全平稳有序。

同时,针对安定门地铁站附近五道营胡同、国子监街等区域,以“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分片推进”方式,按“先急后缓、差异施策”步骤,扩容立体空间,同时撬动胡同停车减量,引导停车需求外迁,打造“不停车胡同”。在扩大供给方面,街道在中绦胡同20号北侧地块建设两层自走式临时停车设施,协调鼓楼中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宁夏大厦等单位向居民优惠开放部分车位,并协调区城管委利用雍和宫桥、鼓楼桥桥下空间增加停车场和智慧停车设施,切实缓解停车难题。在调控停车方面,每年年底开展路侧白实线停车位居民优惠资格认证,为符合“五证合一”居民提供124个停车位,同时实施胡同分级禁停,对6米以上的胡同实施“单行单停”模式。为保障“不停车胡同”效果,街道建立干部、物业、保安、居民等多方联动的长效巡查机制,实现违规停放车辆“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理、反馈”,并新增LED显示屏和交通探头强化非现场执法,在路侧设置花箱、仿古石墩等物理隔离,既防止车辆违停,又美化胡同环境。

各区典型涌现 全市治理成效显著

倡导市民“骑有道 停有序”

据悉,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多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在工作推进中,各区凝聚合力、共建共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提升接驳服务水平,让地铁出行更便捷。

在设施升级上,房山区西潞街道在地铁苏庄站A口两侧实施“绿地功能复合利用”,划分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专属停放区,解决600余辆非机动车无序停放问题;在秩序引导上,石景山区古城街道联合周边街道,在金安桥、古城地铁站加派安保规范车辆摆放,并协调优化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加密清运频次;在接驳优化上,海淀区海淀街道推动中关村西区“公交微循环”,设置6个站点覆盖核心商务楼宇,缓解苏州街地铁站非机动车“潮汐堆积”,提升出行效率。其他各区也结合实际优化管理机制,为市民营造有序出行环境。

今年以来,全市61个重点轨道站点接驳环境焕新升级,累计修复接驳步行道3万余平方米,修复站前广场3万余平方米,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10万余平方米,优化53处无障碍设施,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

下一步,市交通部门将继续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会同各区因地制宜深化“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全面开展轨道站点周边接驳环境,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骑有道、停有序”,安全骑行、文明礼让、规范停放,共同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构建和谐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