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市交通委谈“打造高品质市管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

发布日期: 2020-11-04 15:08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访谈直播现场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 杨扬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一级主任科员 周先奉

主持人 王媛媛

主持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媛媛。百姓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行又离不开道路的支撑。因为道路的好坏决定着公众出行的品质,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为大家维护城市道路以及桥梁设施的安全,同时在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他们还担负着为公众打造高品质绿色出行的工作。我们也都知道,在城市路网中,步道与自行车道是城市路网的组成部分,在缓解交通拥堵、服务绿色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大家聊一聊北京市步道、自行车道治理情况。您也可以通过打开快手APP,搜索“首都之窗”来参与今天的话题讨论,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在座的两位嘉宾: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欢迎您。

嘉宾

杨扬:各位朋友下午好。

主持人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一级主任科员周先奉,欢迎您。

嘉宾

周先奉: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

欢迎两位嘉宾的到来,通过这么多年来的访谈,尤其是杨扬科长不止一次来作客直播间,每次都会介绍一下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相关职责,我们都知道道路养护中心除了不同年代的道路桥梁的养护之外,还有日常工作和专项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到今天的访谈就是绿色出行,步行、自行车的专项治理,也就是设施养护和完善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和工作理念,一开始的时候能不能介绍一下整个绿色出行,包括尤其是步道、自行车道整治方面的相关工作?

嘉宾

杨扬:好的。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实际上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四个中心”定位和“四个服务”职责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提供优质政务保障。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提升对外开放形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围绕“七有”、“五性”,把百姓需求落实落细,增强百姓获得感,这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按照市交通委总体工作部署,倡导绿色出行是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要为绿色出行创造良好的服务及设施条件。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我们单位的职责,负责做好这些不同年代建设的道路桥梁养护工作,保证通行安全。因为是不同年代建设,所以建设标准也各有不同,设施在当时设计时考虑的服务功能可能也不是太完善,所以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采用日常工作与专项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比如步行、自行车系统专项治理等工作。
  从设施养护本身来说,按照市交通委要求,我们通过近三年日常养护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了步道、自行车道“小微”病害的巡查及维修管理力度,多措并举,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出行环境。比如成立94组“巡养一体化”班组,以两名工作人员为一个班组,采用“专人骑行巡视定位,专人骑行定点维修”方式,按照设施距离新改扩建及大修年限,开展有针对性的巡养维修工作。班组出行时带上铁镐、锥筒等简单修补工具和各种沙子、水泥、冷油等快速修补材料,通过巡查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病害,发现小微病害立即修补,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道路病害修复的及时性。

主持人

这是从设施养护本身来的,那么从完善服务角度来说又做了什么工作?

嘉宾

杨扬:对的,像主持人提到的,从完善服务角度来说,按照市交通委有关工作安排,近年每年开展步行自行车系统专项治理,我们也会针对全年社会及市民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针对一些关注程度高的问题,千方百计的开展一些专项治理,尤其是今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更是对我们多年来从事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一种认可、鼓舞和鞭策,我们也按照市交通委要求,围绕《方案》开展了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等各项工作。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近几年来,对于整个步行、自行车道系统的整治,力度是逐年加大的。

嘉宾

杨扬:对的。

主持人

所以您说到的《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的出台,是整个这几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能不能介绍一下工作方案里面涉及的内容是什么,包括工作方案的思路和工作重点又是什么?

嘉宾

杨扬:好的。像主持人提到的,我个人从事步行、自行车道治理工作有几年了,尤其是刚才提到的方案,今年年初我委组织针对近年慢行系统整治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并对国内外慢行系统治理措施及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3月份市长专题听取了我们市交通委关于今年慢行系统治理相关工作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下发了《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明确了重点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

主持人

都有什么呢?

嘉宾

杨扬:我们委领导多次强调“1+3+1”理念,其中“3”指的就是“三大理念、三大机遇、三大举措”,而“三大理念”就是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这使我们常年开展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人员备受鼓舞,也让我记忆犹新。
  在《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深入落实三大理念,就是“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紧紧抓住工作窗口期,把慢行系统建设发展放在城市交通首要位置,大力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增强城市魅力。按照“明确标准 综合施策”、“示范引领、联网成片”、“市区联动 部门协同”的工作思路及目标,围绕“一保两优化、三无四加强”制定了17项大的工作措施,包括修订《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编制《慢行交通服务评价及考核体系》、实施自行车专用路东拓、西延、南展工程,打造四条自行车出行示范街,绿道、巡河路与慢行系统衔接融合,步行自行车系统专项治理等工作。

主持人

按您说的这些工作,如果逐步落实的话,慢行系统应该会有一个特别大的改观。

主持人

杨扬:对的。那我们先从《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说起,因为他属于总体治理行动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按照《“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及市交通委有关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间,市管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任务为1600公里。在这个任务治理之初,我们市交通委就与市交管局在2016年联合下发了《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按照今年各级领导针对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要求,结合近年工作开展情况,组织针对《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这轮的修订完成了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嘉宾

杨扬: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因为这个指南是指导我们今年包括后续的指导性文件。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这个事本身就是市民高度关注的,我们每年也都在治理、总结、再治理、再总结,形成了很多思路、措施等等,算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文件,我挑几个重点的方面介绍下:
  首先是强调步行路权,步行空间是道路资源分配中的首位。
  修订后的指南在保证步道宽度一节中明确提出断面重构的措施:“如果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人行道宽度还不符合要求时,考虑通过调整路幅形式、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减少机动车道条数,在自行车道宽度有富余的情况下,调整自行车宽度等方式,保障人行道空间”。

主持人

这条会因道路条件而实施。

嘉宾

杨扬:对,我们的指南对设计单位来讲,对改造的主体来讲,我们只是提供了优先级和技术措施,某一路段使用哪些措施还要分析和研究,是引导性的文件。
  其次是提高了独立自行车道的设置标准。
  北京市地标《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中没有严格明确12米的道路应设置机非分道线,而是说“可”参考。而指南明确提出路幅宽度大于等于12m的道路需施划机非分道线,保障自行车独立路权。

主持人

这一项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吧。

嘉宾

杨扬:对,也是在规范操作层面的体系梳理,然后进行细化和明确,主要是这么一个方面。
  第三是增加了自行车标志标线系统。
  自行车标志标线是自行车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修编重点了增加本节内容,提出几类优先标志标线。

主持人

哪几类呢?

嘉宾

杨扬:一是混行路段自行车优先标志。参考国外经验,经与市公安交管局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行车优先标志。标志表示自行车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对机动车驾驶人及自行车骑行者具有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标志也是结合实际需求设置在机非混行路段,设置在道路起点及各交叉口入口机动车与自行车行驶会发生干扰的位置,提示骑行和开车的人员。
  二是行人和自行车优先标志。提出了行人和自行车优先标志,该标志表示该路段人行和自行车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对机动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行者及行人具有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该标志主要设置在行人、自行车及机动车混行路段,如胡同等位置。
  三是路口分车道线、路段分道线和双向行驶线。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设置。
  第四是提出了绿道、巡河路与城市慢行系统相互衔接的规则和标识指引系统。实际上刚才咱们提到的步行系统,相当于城市道路的系统,但是在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统之外,还有很多经常看到和使用的一些通行系统,比如说绿道,沿线有很多的绿化,风景很美,有市民在这儿通行或者是休闲,它是一套系统。同时还有一套系统是巡河路,在水系边上行走,行人的感官可能更好。我们也进行了研究,指南提出,加强路网、水网和绿化网的融合,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交通通勤需求,为市民出行提供多种选择,有效提升慢行出行品质。本次修订中提出了衔接原则,同时提出了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和其他标识等相关标识的设置原则和参考样式。
  最后是提出自行车路口优先方案。为保障自行车路口优先通行权,以安全、便捷、高效为目标,提出了自行车路口左转建议方案。主要是这些内容。

主持人

谢谢。您刚才还提到了一点,《慢行交通服务评价及考核体系》,这指什么,有哪些内容?

嘉宾

杨扬:行,这也是方案里面的内容。刚才提到的指南是近年来治理的一个措施梳理分析再整合,是这么一个整合。
  《慢行交通服务评价及考核体系》是对于前一阶段工作和我们后续引导的方向的一个更为精炼的内容。

主持人

指南和考核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嘉宾

杨扬:对,是一个闭合体系。您提到的是评价和考核,首先要研究如何评价,其次才是考核的内容。
  为落实市长专题会要求,我们市交通委组织开展了慢行系统评价及考核机制研究工作,结合共享单车等第三方大数据,从使用者出行感受的角度,构建以效果为导向的客观、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因为慢行交通服务评价体系国内成熟的研究应用较少,我们就通过意愿调查、专家评估和骑行体验等方式开展了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工作;结合分析结果发现,路权、机动车违章占用等因素为步行和骑行者关注的重点。此外,还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与关于慢行服务评价相关的经验,开展了多次专家咨询会和相关部门沟通会,按照以效果为导向,科学且可操作和兼顾指标的协同性为原则,初步制定了“6+3+2”的慢行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针对非机动车交通评价有6个指标,针对步行交通评价有3个指标, 此外有2个加分指标。包括自行车骑行量、骑行速度、自行车、步道宽度等等。
  因为评价体系,最初的要求是从使用者出行感受角度出发,我们还增加了一个林荫覆盖率的加分指标,旨在鼓励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过程中,配套增加林荫,提升步行、骑行人员舒适程度,创建良好的生活氛围及城市环境。
  后续的考核呢,也是计划在现有通行、设施情况基础上,针对后续的治理工作在“6+3+2”这11个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管理评价。

主持人

好的。林荫覆盖率听着挺人性化的,尤其是现在这样的金秋时节,如果阳光明媚的话,骑起来是挺舒服的。

嘉宾

杨扬:对的。按照我们市交通委整体工作思路,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这些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强化市民绿色出行意愿,创建良好出行环境。

主持人

好像之前更多的是解决自行车步行和机动车的路权问题,加上林荫覆盖率考虑到的是美学也好,还是说公众的骑行品质的问题了,好像已经有一个提升了。

嘉宾

杨扬:对。

主持人

刚才提到了步行自行车系统的专项整治,您从事这个工作挺多年了,应该是有挺多感触的,您介绍一下这么多年的工作内容吧。

嘉宾

杨扬:行。大家应该都知道3510的概念,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交,目前北京交通的发展理念是“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作为道路养护部门,这就要求我们在市民3510的出行半径上提供更具绿色出行吸引力的交通服务。
  实际上按“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从2016年至今,我们开展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任务已经五年了,预计将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1600公里治理任务。我们上面说到的指南、体系及标准,都是由我们日常工作和这个专项工作一步步积累而来。
  我们近年的专项治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减少慢行通行冲突点,改善步行系统等措施,重点针对非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设施方面进行治理。可以说,我们近年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是我们后续开展相应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至2019年底,我们累计已完成1387公里步行自行车系统整治工作,累计完成步道连续、拓宽371处、4.76万平米,步道阻车桩3.4万根,障碍物挪移645处,增设二次过街30处,增设自行车后绕公交车站7处等。

主持人

这是2019年底的数字。

嘉宾

杨扬:对,这是从2016年到2019年累计完成的工作。

主持人

今年计划有哪些工作?

嘉宾

杨扬:今年我们计划针对广安路、梅市口路等42条道路,231公里步行自行车系统进行治理,主要方式包括:
  (一)非机动车系统
  针对机动车非法停车,首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道路拓宽,保证非机动车行车宽度等,路段上设置振动标线,规范机动车行驶,增加自行车优先标识等。
  针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路径不明确,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彩色非机动车专用通行带或加密自行车标识方式,减少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提高路口有序性及通行效率。
  (二)步道系统
  针对步道通行宽度不足及不连续情况,我们采用占用外侧绿地等公共空间及连续人行步道的方式,改善行人通行环境,提升通行舒适程度。
  针对各类设施占压步道,我们采用拆除或挪移的方式,增加步道净通行宽度,提升通行舒适程度。
  针对机动车非法停放在人行道上,占压人行步道空间,我们在人行道路口处增设阻车桩。针对过宽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设施,便于行人在路中安全等候红灯等等措施。

主持人

您说到的2020年我们计划是对广安路、梅市口等231公里进行整治,现在这项工作已经进展怎么样了?

嘉宾

杨扬:这项工作正在实施。

主持人

应该是很快就能交出圆满的答案。

嘉宾

杨扬:对。

主持人

2019年5月,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建成通车,这条路到如今已经成了网红路,在通车之后,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西延”、“东拓”、“南展”三个方案。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嘉宾

周先奉:2019年5月,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建成通车后,有效缓解了回龙观至中关村软件园沿线的交通压力。2019年6月,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做出指示:“提升自行车专用路周边慢行系统。”根据前期规划方案,对自行车专用路周边慢行系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西延”、“东拓”、“南展”三个方案。
目前,交通委正在稳步推进自行车专用路的东拓和南展工程。东拓的方案总体思路是打通断点,畅通节点。南展方案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减少慢行系统的绕行,共享京张铁路遗址廊道,将骑行文化融入到百年的京张铁路,带动周边慢行系统实现水路绿的三网融合,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东拓和南展和总体预计是到2023年完工。
西延工程是7月31日完工的。项目位于海淀区上地地区后厂村路段,道路全长3.8公里,东起自行车专用路终点,向西依次途经后厂村路、茉莉园南路,到达京密引水渠绿道。西延工程主要针对中关村软件园等周边园区现况路网进行慢行系统梳理,改造提升骑行环境,功能定位以通勤、健身为主。

主持人

刚才我们提到的指南的内容,包括创新的标准,包括考核的指标,在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中有所体现吗?

嘉宾

周先奉:有。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也是遵循“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理念,侧重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道出航的路权。首先是左转优先,分别在后厂村路与上地西路、唐家岭路、友谊路、软件园西一路及西北旺东路五个交叉口东进口,从东向西的进口增设非机动车左转等候区及左转引导线,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同向位左转。7月31日通车以后,在9月初的时候做了测算,早高峰时间段,通过在上地西路路口测算,非机动车辆左转通行量提升1/5,路口通行时间减少1/3。其次是通过优化调整沿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使人行步道与绿地有机结合,尤其是上地西路至唐家岭路段400米的范围内,针对软件园员工早上上班集中来,下午下班分散走的特点,对道路断面进行调整,大幅拓宽了北侧非机动车道,在南侧步道新建非机动车道,在南侧林地内新建步道,满足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需求。第三是西延的全路段采取振荡标线加突起路标的方式进行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提升了非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第四是对全线11处公交站台采用非机动车道外绕处理,减少公交车停靠时与非机动车的冲突,提高了非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第五,为确保行人通行的安全性,有效拓宽步道宽度,在全线安装了检查井上盖板和树池盖板,并在具备改造条件的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行人安全岛。到目前为止,自行车专用路全长达到10.3公里,其中全封闭路段5.46公里、还有1.04公里是开放路段,加上今年的3.8公里,整个开放路段4.84公里,同时,实现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机衔接,推进"水路绿"三网融合,进一步发挥出绿色出行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方式出行。

主持人

谢谢。像今年我们在道路大修中,尤其是整治慢行系统方面还会开展哪些工作?

嘉宾

周先奉: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道路大修的主要工作。2020年完成市管城市道路桥梁大修工程共计29项,专项工程2项。其中包括小屯路、阜通东大街、阜通西大街、农大南路等道路大修15项,约39.6公里、141万平米;京原漫水桥、大北窑东天桥等14个天桥进行了大修。完成专项工程2项,分别是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和北清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
  在整治慢行系统方面,2020年道路大修工程累计完成慢行系统治理约33公里,主要的工作是随大修解决宽度不足,打通断点,新建阻车桩,新建二次过街岛等,保障“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

主持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年的道路大修,尤其是整治慢行系统的工作中,干了这么多,我们有没有觉得亮点在哪儿或者是在今年工作中有哪些特点?

嘉宾

周先奉:今年道路大修,在整治慢行系统方面,我觉得有三个亮点,第一个是自行车专用路西延工程,在西延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左转优先的这个。我们与交管部门共同努力,首次在北京市实现了非机动左转优先,给了非机动车左转的路权,极大的改善了路口的交通秩序,提高了非机动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增加了非机动车辆行驶的便利性,为市民出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第二个是西直门外大街辅路,2000年西直门外大街改建,因为是按照城市快速路设计,没有设置辅路,因此白石新桥到北展东马路路段范围,大约有1.7公里的范围,是没有非机动车道,而且还有在南侧白石桥东公交场站缺失140米步道,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这是前期的时候,我们通过现场调查之后,还有交管部门也反映,很多市民投诉说这一块的慢行系统不健全。所以这次大修,我们着重对慢行系统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非机动车道和步道的缺失做了健全。按照“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在保证机动车负荷度和服务水平满足要求,原有公交系统的服务范围不缩减的前提下,通过局部压缩机动车道和适度缩减步道宽度相结合的形式,增设出非机动车道,保证了非机动车道的连贯。同时对展览馆节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调整,对西外大街辅路和三里河路、首体南路、中关村大街等做好慢行系统的转换,全线增设非机动车指引标志标识,特别是针对白石新桥各方向均增设了人性化标识系统,更好的引导市民出行,同时因地制宜在白石新桥公交车站和附近,应该是南侧增设了2处非机动车道后绕公交站处理,让骑行更加顺畅。针对步道缺失问题,原设计占用140米公交场新建步道,目前正在与公交集团积极协调,努力实现吧。

主持人

能实现吗?

嘉宾

周先奉:这个要看协调的情况。通过这次大修改造提升西直门外大街慢行系统,希望将彻底解决西直门外大街主干道自行车无路可走和步道缺失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绿色出行体验,同时使沿线各大景区更具有吸引力,给游人提供了一条可通过慢行系统到达景区的通道,降低机动车的使用强度,减少拥堵,让市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三个是东单延长线大修工程,东单延长线包括东单北大街和东四南北大街三条路。本次大修工程配合东城区政府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使整条大街呈现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历史风貌。本次大修注重以人为本,把畅通交通作为重点,结合该区域市民步行需求大的通行特点,对人行步道进行重点设计。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机非共板,大幅加宽步道,同时步道采用与街道环境更加协调的仿古步道砖铺筑,配合临街铺面的古朴建筑风格,共同营造出历史感、厚重感。对沿线的路口、车站也进行了同步改造,进一步优化了交通组织。随着大修,还将各类杆线和箱体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多杆合一”和“箱体三化”,大幅减少了步道障碍物,路域环境大大改善,整条大街大修完成以后,从雍和宫桥一直到东单这边,正大街呈现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风貌。

主持人

其实这也是美学在道路的大修或者是在道路整治中的一种体现,美学的观念在工作中日益融入进去,谢谢。我记得去年作客的时候说过一个事是自行车出行示范街的事,刚才嘉宾也隐隐提到这个示范街的事,是不是能介绍一下示范街的相关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示范样本?

嘉宾

杨扬:好的。其实主持人提到了,之前我们可能说过一些步行自行车专项治理的示范区,跟这四条的自行车出行示范街有一些差别。刚才说到的常规的治理内容包括自行车系统和非机动车道系统,我们这个自行车示范街,更多的是因为刚才跟您介绍了,指南这个标准和规范是在一些常规的治理措施和规范基础上进行接纳总结和再创新。这四条自行车示范街是对我们归纳和总结的一些措施,在四条街上有所体现的试验,所以名字叫自行车示范街,也是对指南的内容的落地,使用的后续再评估,再形成闭环的工作程序的必要的环节。所以说,我们这个自行车示范街也是包括两横两纵,即两广路、平安大街,还有刚才提到的东单南北延长线及西单南北延长线道路慢行系统为整治范围。
  项目前期结合需要及道路基础条件,针对分路口、路段、公交站、地铁站、医院及学校进行了多轮逐步精细化的现场调研,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并由我们牵头,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治理工作。
  与常规的专项治理工作相比,计划在这次治理中实施两广大街十个路口自行车通行优化,实施自行车专用路的左转措施,结合路口信号灯的控制,停止线前划分自行车转向的自行车道,供自行车实现提前分道的待行。通过设置自行车左转导向标线,利用机动车左转向位,实现各进口自行车直接左转,有效提升左转自行车通行效率及安全性。
  在公交站、地铁站施划自行车停放区标线,利用“电子围栏”及“禁停区”软件等科技手段,优化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医院及学校周边完善标志标线,提高区域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和秩序;道路沿线通过补种行道树、增设高大乔木,打造自行车通行林荫道等措施。

嘉宾

我感觉我们尽管在用各种方法,各种努力尝试提高自行车的左转的同行权,包括明确路权,专用的标识标线,最重要的线是在每个出行人的心中,大家各自认清和守好自己的路权,出行才变得更有秩序。接下来咱们再说说,北京市都在围绕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展工作,咱们这块有什么动作吗?

嘉宾

杨扬:这也是我们交通委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市政府、残联及交通委有关安排,这也是我们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年年底开展,我们就逐条道路的开展了四环以内及场馆周边258条道路和此范围内1557座公交站台无障碍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工作,建立了工作台账,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组织下发了专项工作方案,将排查治理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在充分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况设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市管城市道路无障碍改造精细化标准图集(初稿)》。为进一步增强适用性和指导性,强化了与道路红线外衔接内容,创新了7种路段坡化、公交站台无障碍改造方式,并明确了不同改造方式的优先级,计划随改造工作不断进行,逐步完善。
  今年7月份左右,我们便完成了第一轮上账的整改工作。之后我们又按照我单位的工作方案,9月底组织完成了第二轮逐路再巡视、再上账、再整改、再核查的工作,确保具备整改条件的全部治理。到目前,累计完成人行步道盲道完善1060处,路口坡化治理330处,公交站台盲道完善121处,公交站台坡化治理12处,并在公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24座公交站台无障碍联合治理工作。

主持人

我觉得无障碍设施有没有,好不好用,体现了一个城市包容性和人性化的表现,这项工作中的亮点在哪儿?

嘉宾

杨扬:首先实际上对于无障碍工作,我们觉得应该秋收是像今年这种治理方式一样,编制了专项的工作方案,通过创新的摸索,同时在整改,再巡查,再整改,发现问题研究标准这么一种,现场标准和治理方式多轮衔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无障碍这项工作做好。同时,我们除了常规这种提到的再巡视、再整改、再完善标准、再治理的基础上,还针对四环内市管城市道路路段步道边缘存在检查井高差点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这类问题会导致有的市民在找路时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摔倒。我们也结合现场不同情况制定了增加盖板的方案,刚才周工也提到了,这种措施也是在西延工程上有所应用。这些创新点刚才指南里提到了,西延里也进行了尝试。我们计划今年针对调查的四环内的全部市管城市道路约1500余处全部进行治理,保证市民通行安全。

主持人

今天我们谈的内容非常详实,干货满满,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工作内容之外,在日常工作中还有什么举措吗?

嘉宾

杨扬:好的,随着今年工作的开展,我们大部分会采用日常和专项相结合的方式。在“民呼我应,接诉即办”工作上,加大属地部门及市民意见建议收集工作力度,认真分析研判,针对网格平台问题及相应服务需求及时开展对接及服务维修工作,主动作为,力争做到未诉先办。我们每年日常养护的重点工作,也是在充分研究分析近年社会及市民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并组织实施的。
  在设施方面呢,我们今年继续深入推动精细化养护示范路桥建设工作,按照市交通委有关工作标准,针对三环辅路部分路段、阜成门内大街、西四东大街、首体南路等30条道路,羊坊店南北通道、月坛南天桥、紫竹桥东天桥等20座桥梁开展了治理工作,通过精细化建设,以点带面,提升整理养护工作水平。
  今年我们围绕市民出行的重点区域,涉及38处中小学及幼儿园,40处医院周边道路桥梁开展了设施养护综合治理工作,确保通行安全及舒适。
  在慢行系统方面,围绕出行节点,针对五环内(含五环)立交桥区、天桥及通道重点针对步道、梯道、踏步破损,无障碍不完善,推行坡道及扶手缺失,位置设置不合理,坡道未到底、梯道扶手未到顶,通道盲道破损、缺失等问题进行排查,完成47座天桥、89座通道治理工作等等,还有很多管理性和保障安全性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

谢谢。节目所剩时间不多了,最后再来谈两个问题吧,一开始说了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很长了,我相信您看着工作一点点往前推进,随着北京市对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力度越来越大,您也应该是很受鼓舞的吧,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在优化绿色出行方面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点?

嘉宾

杨扬:有的。其实每年开展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刚才跟主持人说是1300多公里,其实道路沿线上有很多个点都要详细的制定方案,沟通协调,紧盯实施,要说记忆犹新有很多。要说比较难忘的,就是中关村东路与知春路西北角的步道缺失问题了。

主持人

为什么它很难忘呢,推进起来很难吗?

嘉宾

杨扬:对。大约100米的距离,建设时就没有步道,辅路上是一条机动车道,一条自行车道,严格来说,市民步行的时候是走在自行车道上的。辅路上也是有排水口的,一到下雨天,市民通行还是得踩着薄薄的积水通行,我是2015年开始负责养护管理工作的,相当于我开始管养护工作的基础上,算是第一次一个特别棘手的工作,会让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接到这个工作之后,也是经过反复协调,一直没有解决。后续街道、市民也反映过好几次,我们依旧协调沟通,直到今年,随着刚才提到的《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方案》的印发,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按照市交通委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回头看”的工作安排,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今年终于完成了这100米人行步道的增设工作。实话实说,一谈到这个点位,这些市民和我电话沟通的话,包括我去看现场的一些问题,我都印象深刻,我完成了他们交给我的任务。

主持人

五年了,这个事终于解决了,现在想想特别有成就感,相信以后的工作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的点。节目最后,两位嘉宾想对大家说一些什么,因为我们看到的路是这样子,但是大家并不知道原来后面会有这么多的修路人会为大家奔波,尤其是刚才提到的路五年才解决,那么想对大家说一些什么?

主持人

五年了,这个事终于解决了,现在想想特别有成就感,相信以后的工作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的点。节目最后,两位嘉宾想对大家说一些什么,因为我们看到的路是这样子,但是大家并不知道原来后面会有这么多的修路人会为大家奔波,尤其是刚才提到的路五年才解决,那么想对大家说一些什么?

嘉宾

杨扬:其实您刚才听我说了很多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内容。这项工作其实不只涉及交通委,还有许许多多道路上的管理单位。就像在节目开始时说到的,这些工作是在交管部门、绿化部门及属地部门等相关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及联合治理过程中完成的,他们也为我们优化绿色交通出行环境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感谢他们。

主持人

谢谢。那周工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嘉宾

周先奉:我来中心工作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有一个感触比较深的。因为2017年的时候,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向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所以,我们在日常城市道路管理和养护工作中,也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和交管、绿化及属地部门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把北京绿色交通出行环境建设得更美好,让市民绿色出行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

主持人

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作客演播室和大家交流提升绿色出行品质,提升步道、自行车道的系统整治的话题,也感谢网友们的关注,本期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