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直播现场
访谈主持人 贺雪晴
北京市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长 叶凯丰
北京市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副科长 殷浩
主持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栏目。我是主持人贺雪晴,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的疏堵工程到今年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每年一百项任务成为北京市的常规举措,今年的疏堵工程有怎样的进展,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关注2019年北京市疏堵工程进展情况。您可以通过首都之窗头条号收看并参与本期话题讨论,今天作客直播间的嘉宾是:
市交通委项目管理中心综合工程科科长叶凯丰,欢迎您。
嘉宾
叶凯丰: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市交通委项目管理中心综合工程科副科长殷浩,欢迎您。
嘉宾
殷浩: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欢迎二位作客直播间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疏堵工程的基本情况。一开始咱们说到全市的疏堵工程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是第17年了,每年100项的常规任务,今年进展如何?
嘉宾
叶凯丰:应该说在上个星期天22号,我们的工程都完成了,全年完成了101项,完成了市政府制定的100项目标。
主持人
今年的效果怎么样?
嘉宾
叶凯丰: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黄港,包括上周六凌晨四点开通的一些工程,包括双会桥等等,节省了一些群众的通行时间和节省了距离。
主持人
疏堵工程作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微创手术,今年的疏堵工程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嘉宾
殷浩:您刚才把疏堵工程比喻成微创手术很形象,因为疏堵工程确实区别于新改建的一些项目,主要是对既有道路上的改造。今年从完善慢行系统、提升道路公交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打通一些拥堵节点,完善道路设施等等方面开展了疏堵工程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这些既有道路的设施改造,来更深一步挖掘道路潜能,使道路功能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堵和方便市民出行的目的。
主持人
刚才听您提到了那五方面,展开具体说一说,先从慢行系统开始,让我们感受一下身边有什么样的变化。这方面有什么改进?
嘉宾
殷浩:慢行系统也是今年疏堵工程突出重点的一部分,从工程来讲,还是以完善行人过街为主。举个例子,今年在后厂村路和西二旗北路路口东侧新增加了一个人行过街的通道,也增设了人行过街信号灯,可以方便路两侧居民过街需求,不需要再绕,算了一下大概可能有二三百米路口的距离,直接可以通过新建的信号灯路口过去。
再比如说今年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今年也在进行枢纽建设。原来有一个过街天桥,是跨立汤路的,现在的天桥东侧是在主辅路隔离带和外侧步道上都有天桥梯道,但是西侧只是在主辅路隔离带设置了,步道没有设。原因是因为步道外面有高压线,建天桥的时候,受高压线的影响,跟天桥的高度有点冲突,当时没有实施。导致了行人从东侧到西侧,只能先到西侧主辅路隔离带横穿立汤路的辅路,跟辅路的机动车有交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今年疏堵工程结合天通苑北站的枢纽改造,外侧的那一排线杆陆陆续续要入地了,结合这个,把天桥西侧步道缺失的梯道引过去了,新建了一个短梯,一个长梯,一个无障碍梯道,实现过街的需求,让行人很安全、快速、方便的从路东侧到西侧进行地铁的换乘。项目截止到今年年底,短梯实施完成,开放交通了,但是长梯那一块我们后续也会做了。
主持人
听您这么说,过街天桥的设置还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嘉宾
叶凯丰:没错。就说立汤路,天通苑北站旁边的这个,应该说立汤路是在2007年就通车了,在奥运会之前,当时是没有规划,天桥因为各种因素,有高压线,借助这次天通苑北站交通枢纽的机会要把这个高压线挪了,天桥就能往西接到广场上面去。明年在天通苑北站,自行车特别多,有三四千辆自行车,还有更多的电动车,总量是三四千辆,现在排到了步道上,隔离带上,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明年利用原来的公交场站都到枢纽区了,腾出一片空地,明年开春气温适合就组织施工,自行车能停放在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里面总面积1.8万平米左右,有5000平米是公交场,还有1.3万平米是能停自行车,既方便了慢行系统的到达,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途径,有所停放,解决这么一个问题。
刚才你说关于天桥。确实很多都不一样,建设天桥也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地下的管线情况,因为有的管线是改不动的,像污水、排水有一些简单的能改动,第二个是旁边的景观建筑,因为天桥比较高的像二层楼高的,旁边刚好有一个小区楼盘靠着窗,有一些私密性的问题,也需要征求周边建筑和商户的意见。最后一个是天桥解决的是行人过街问题,但是从本质来说,是解决机动车的问题。因为人到天上或地上,汽车也走快了,只要把秩序组织好了。
主持人
的确是便利了市民很多方面。除了慢行系统之外,道路公交设施的改善也对我们出行给了很大的便利,在提升道路公交设施方面设计了哪些站点?
嘉宾
叶凯丰:12月中旬,可能上礼拜,从回龙观到上地软件园开通了367路公交线,这个事情在当时研究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的时候分析过,今年在回龙观地区交通委包括昌平区政府、海淀区政府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我先说公交车,原来从回龙观到上帝软件园是没有直达公交车的,换乘的话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短短的六七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对乘客非常不友好。来之前我用咱们的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分别测算,从回龙观东边到上地软件园,是半个小时。在5月份的时候,由双向两车道到双向四车道,从各个方面,公交等方面,从回龙观到上地软件园都解决了一部分,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出行环境都改善。特别是公交、自行车、小汽车条件好了之后,能解决原来地铁的满载负荷,超负荷的问题。
主持人
刚刚说到了拓宽汽车道的问题,我一直挺好奇,怎么在原有的基础上,怎么还能再往外拓宽?
嘉宾
叶凯丰:因为道路有一个概念是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包括绿化用地,隔离用地在规定范围内的能使用,但是空间,你总会觉得永远不够用,我要么分配给机动车,包括公交车和小汽车,要么分配给慢行系统,要么是给行人的,还有给规划。还有一些地上物,地下管线等都要在这个空间内布局完成。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个地方有什么问题,谁的矛盾最突出,优先保障谁的权利,然后才能制定出方案,到底要保谁。大概十多年前,因为我从事这个工作很多年了,更多的是从小汽车角度考虑,但是现在慢慢要回归,不能侵占慢行系统,包括自行车道和行人的权利。但是还是看主要矛盾,看在哪个点,不一样,所以你的出发点不一样。
主持人
咱们说到道路公交设施,还有没有其他站点给我们具体再举两个例子。
嘉宾
叶凯丰:行。去年启动今年年初完成的,东北四环有一个宜家家居,东边有一条马路阜通东大街,辅路特别堵车。原来的公交站是在辅路,两条车道,还有的小汽车通过辅路往右拐进去,但是进不去,因为需求大,排队进停车场进不去,就把车停在马路上,车不动了,公交车一停就往外并线,小汽车走不了,公交车也走不了,所以说我们通过调整了它的交通组织的布局,把公交车放在主路了,不会跟辅路的小汽车“打架”,同时把要去宜家的小汽车和通过辅路路过的小汽车分开行驶,谁也不影响谁,道路资源并没有增加,但是把资源重新分配,让它达到各行其道的作用,让交通秩序得到改善。
主持人
效果怎么样?
嘉宾
叶凯丰:数据没去测,我们看地图排名,确实是改善很多。还有一个也很典型,也是公交站在东三环从北向南在亮马桥那个地方,这个公交站在主辅路上,一般会有一个天桥,因为三环辅路是三车道,有一个天桥下来,刚好天桥在主路出口的位置,公交站也在那儿,你肯定是在外边急拐弯,往外面切出去,不好切,那公交车还要进主路,跟刚才说的宜家问题有点像,相互“打架”,天桥梯道往北边伸一个腿,小汽车能拐进去,公交车也能进主路,非常简单的事情,非常小的事情,但是能解决这么一个点的问题。一个点的问题解决了,后面一片,因为往往有时候前面一个点过不去,后面就排队。
主持人
过去了就没事了。
嘉宾
叶凯丰: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
改善拥堵节点也是一个大工程,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殷浩:改造拥堵节点是我们疏堵的长期重点工作,因为我们疏堵主要还是缓解交通拥堵。今年重点工作方面也是做了一些市民比较关注的,舆论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些点位。举个例子,今年实施了西五环八角桥,在那一块做了一个疏堵项目,主要是在八角桥的南侧,因为现状八角桥跟五环部分是没有辅路的,现在八角桥的东侧内环没有辅路,外侧西侧有辅路。改造之前八角桥的由南向北的方向的行驶都是在外侧行驶,改造前是一条北向南,两条南向北,在八角桥下,如果你想继续往北的话,需要在八角桥下进行转换,造成了桥区那一块比较拥堵。我们这次疏堵改造,提前在八角桥南利用桥下空间,把由南向北的桥下的转换提前引到了东侧,相当于在五环内侧,同时南侧桥下还有一个公交场站,里面有公交车的进出,原来对辅路的影响比较大,把公交场站的进出口随着改造也相应调整了一下。改造完之后,我就把这个直行,由南向北直行车道和由南向东右转车道引了,同时把慢行系统进行了改造,方便周边小区居民区地铁站的出行。改造完之后,我们八角那一块的南向北的高峰时间的通勤测量了一下提高了25%左右,排队长度比原来减少了大概170米左右。
再有,我们也是关注一些学校周边的。因为学校、医院周边是常发拥堵的区域,而且它有自身的特点。学校就是送孩子上学和早晚这一块,而且它的拥堵基本上是临时停车为主,所以说今年我们在朝阳区的酒仙桥路上面,有一个酒仙桥中心小学,今年也是跟着朝阳区一起,对酒仙桥中心小学的低年级部,中年级部和高年级部进行了改造,我们主要是改造中年级部的。原来在那个门口是一上一下的一条路,通过您刚才提到的适当的道路加宽,我们在小学门口增加了一条车道,好处是什么?因为以前一上一下的时候,如果有早晨送孩子或者是晚上接孩子的车临时停靠之后,这条路基本就断了,后面就得等。我们在门口加出一条车道之后,至少能在家长们接送孩子临时停靠的期间,可以有专门的一条路临时停靠一下,对过境的交通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再有,今年我们也配合着轨道建设这一块也相应的做了一些疏堵改造。比如说今年大兴机场开通之后,北京有新机场线,在草桥有一站,开通之后,草桥会新建的一个停车场,周边的交通组织也有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们配合着新机场线的建设这一块,投入使用这一块,提前对南三环玉泉营桥的辅路进行了加宽,相当于提前谋划,主动出击,也是预判到开通之后有交通量吸引过来之后,提前做一些疏堵项目。
主持人
在优化方面今年又有什么样的亮点?
嘉宾
叶凯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主要我们今年干的是黄港收费站的开通,我在2013年的时候走错过一回,从T1、T2、T3首都机场一直往西走,沿着京平高速也是机场南线,要去怀柔,当时没有高德,没有百度,只有买的那种装在车上的导航仪,那导航仪没有更新,它是南出口出去,其实高速上下不去了,我被迫回望京,走到京承高速回望京到五环再绕回来,多加二十块钱。后来,整个高速底下修了一条辅路,叫京平高速辅路,原来匝道没开通的时候,我必须在孙河路口出来,等一个红绿灯,10分钟很正常,再往前继续走还有8个红绿灯才能到收费站进去,这一段大概有七公里左右,大概要走20分钟,比较困难。
主持人
有点慢。
嘉宾
叶凯丰:对,因为灯多,特别是孙河路口不好过,因为本来就很堵。今年大概6月底,我们跟首发集团和交管局的支持下把收费站进口出口打开,从首都机场过来的,能在高速路上直接出去,缴费右转就能进高速了,实现东部进平谷、首都机场,和北部密云等的交通功能,从西向东也照样能实现这个功能,也不完全需要走底下的路了,只要你愿意交这5块钱都可以。
第二个是京通高速历来也是一个热点,双桥路口也进行了拓宽,也进行了改造。双桥路口是很堵的一个路口,是最后一个5块的钱出口,再往前的八里桥是10块,所以很多车会从这个路出去。也有的从这个路口左转到杨闸,桥底下没有专门的左转车道和灯,能力比较差。为了保障南北交通量的通行,东西方向,京通辅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今年我们是从路口北边加了一条车道,稍微优化了一下,桥下做了一个双向左转车道,活已经干完了,应该是在星期天干完的,很快红绿灯调完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也就这几天的事。
主持人
很快大家就可以享受到这个便利了。
嘉宾
叶凯丰:对,没有增加道路资源,也没有占用慢行和步道,通过交通组织调整一下,让它效率更高,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是简单的说在上地西路,后厂村路,刚好是软件园的路口加了左转车道,也提高一些通行能力。
主持人
刚刚提到一个方面是完善道路附属设施方面,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太了解道路附属设施的范围涵盖什么?
嘉宾
殷浩:道路附属设施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出道路功能的一些相应的配套的设施,比如说像一些交通工程部分的指路牌这些。像今年道路附属设施也有一些改造,比如说城东边的环路的牌子的信息板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换。这些工作是为了把道路的指引信息的功能更加清晰化的给体现出来。这项工作前几年也开展了,包括城西边和南边的基本已经换完了,今年主要是把城东边的这些牌子进行了更换,有一些信息内容的简化、调整,增加了一些预告信息,为了让市民开车出行更加清晰,更容易看懂这些牌子。后续我们也会对北侧,城北边的这些环路有一些相应的建设,这样的话,通过这几年的改造之后,可能我们就会把这个环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一成体了,更能体现出道路附属设施的服务功能。
主持人
实有时候路牌还是挺管用的,真有人出门不看导航就看路牌的。网友说路口要提前设置交通标识,尤其是车道的标识。临到路口再并线自己慌张不说,也影响其他正常通行车辆。况且现在摄像头这么多,一不留神就会压线违章。针对这样的说法,咱们有什么回应?
嘉宾
叶凯丰:这主要是驾驶习惯的问题。一条道路上的服务设施,标志标线,警告标志,预告标志都是提前设置的,比如说有禁止停车这种是警告标志,预告标志比如说告诉你前面是劲松桥,首都机场高速出口等等,可能3公里、2公里以外就有了,500米也有,到跟前还提示你,要注意观察,观察标志牌,观察地面的箭头和文字。因为地面是有文字的,有的是写的五元桥,或有的是观察标线,别分神,你总能走对。因为我的开车习惯是我哪怕这条路非常熟,也愿意开导航,它会提醒你,前方多少米要让你并线,前方多少米马上右转,它有这个功能。
主持人 32分钟前
现在导航的确是方便很多了。据我了解到,咱们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北京市又一条潮汐车道莲石路上的潮汐车道也开始投入使用了,其实我有一次在晚高峰出城的时候也看到过一回潮汐车道在使用,对我来说可能那个东西有点陌生,现在潮汐车道建成之后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嘉宾
殷浩:您提到的是莲石路的潮汐车道,这个项目其实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改造建设了,在今年1月份左右正式开通运行。我们这次这个莲石路潮汐车道主要是给晚高峰出京方向做的一条潮汐车道,起点是西四环南沙窝桥东,终点是在鲁谷大街出口,是晚高峰下午5点一直到8点这一段,晚高峰出城方向借用了莲石路进京方向的一条车道,通过设置改成出城方向了。这条潮汐车道是北京市第四条潮汐车道,也是北京市目前唯一的一条在快速路上面设置的一条潮汐车道。因为其他的几条潮汐车道都是在主干路设置的。据我了解,可能也是全国首条在快速路上面设置的。
这条潮汐车道设置完之后,我们对后续运行这一块也进行了相应的观测和统计。晚高峰对出城方向的疏散通行还是有很大效果的,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晚高峰出城的车行速度由原来的大概22%提升到了将近40%多,就是车行驶的速度。有的人会提到,你毕竟是借了一条进京方向的车道,出城痛快了,进京肯定就会堵了,确实我们通过后期的观察,进京方向的速度确实比起用之前有所下降,但是它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因为毕竟晚高峰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出城为主,进城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它对缓解四环的流量拥堵的情况是有一定效果的。因为你要是从整体区域来看,这个潮汐车道其实对缓解晚高峰中心城内部的拥堵也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主持人
刚刚咱们说北京市四条潮汐车道,另外三条分别都是哪些车道,它们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嘉宾
殷浩:北京第一条潮汐车道是朝阳路潮汐车道,大概是在2013年设置。我印象朝阳路是出城方向单向的。2014年的时候,当时设置了两条,其中有一条是紫竹院路的潮汐车道,再有一个亦庄开发区的荣华路设置的潮汐车道,2014年当时设置了两条,最后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莲石路今年设置的这个。目前北京市总共设置了四条潮汐车道。
这四条潮汐车道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你比如说朝阳路和紫竹院路的潮汐车道是全程信号灯控制的,是通过信号灯的指示进行车道的变换。亦庄那个荣华路的潮汐车道是可移动的,通过专门的作业车进行操作,我们都俗称叫拉链车。我们的莲石路潮汐车道跟亦庄的那个有点像,但是我们也是通过机械对隔离设施进行车道变换的。但是我们那个跟它们那个也有区别,因为我们毕竟是在快速路上面设置的,因为快速路的车速比较快,对行车安全这一块提的要求比较高,首先隔离设施一定要防撞功能,确保行车安全。主要北京是这四条,从我们了解来讲,目前四条潮汐车道在高峰时段的运行作用还是比较突出的。
主持人
也缓解了一些市区或者是车流高峰的车流压力。
嘉宾
殷浩:对。
主持人
之后还会建设潮汐车道吗?
嘉宾
殷浩:潮汐车道的工程其实是对现状交通组织很大的一个调整,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区划路口或者是一些变换路口车道。所以说我们设置潮汐车道都是需要跟相关的研究部门,尤其是一些交管部门反复的论证,然后来提出这个潮汐车道的设置情况。下一步,我们也只能说是会根据目前的潮汐现状,针对一些需求,有一些潮汐明显现象的地方会开展前期的分析调研,首先是要论证,潮汐设置对缓解局部的区域交通拥堵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主持人
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将取消省界收费站,北京的高速公路也都在进行着相关的改造建设,我看上周刚刚发布公告,京藏高速上清桥完成了疏堵改造,这也是咱们实施的?能否介绍一下?
嘉宾
叶凯丰:目前北京市在五环内只有两座收费站,一个是京开的西红门,一个是五环的清河,这跟五环路的规划有关系,后来五环路改了功能,从收费变成非收费,造成了目前的情况。应该说在周六之前,去五环的车通过主收费站过去,领一张纸票,去京藏高速的把纸交了,5块、10块就行了,但是去五环的不会收。明年必须用CPC一种介质卡实行电子收费,这个卡是有成本的,不能随便扔了,这是一个考虑。第二个是收费站改后从星期六早上凌晨开始,去五环的车都得从专用窗口驶离,去往五环的车辆有牌子是“请靠右行驶”,沿着京藏高速辅路走,再选择方向,最左边是去北五环的外环,去往香山、功德寺那个方向。最外侧是往东走,去林萃桥、顾家庄、五元桥方向走,中间方向是往昌平方向走。有的车到那儿犹豫了,不知道怎么走,这有一个过程,再过几天就会知道了。也非常感谢地图厂商,导航路径都修改过来了,如果不修改,容易造成绕行和交通拥堵。
第二个就是确实对京藏高速主路的交通有一定的改善。因为我们观察了一下,因为刚开通,数据还没出来,目前早晨也看了,目前包括昨天晚上,昨天的出城晚高峰,京藏高速的清河主收费站南边不堵,出去才堵了,还是有所改善的。辅路900米左右从2车道拓宽到3车道,这个方案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论证成熟,可能改了五六轮,因为影响很大,每天从京藏高速去五环大概有3万辆左右的机动车,首先我们的准备工作要做很多,开通也要向社会公布,后续的导航服务都得提前做好。至于说具体效果如何,看再过俩礼拜等交通稳定之后我们会做后续的跟踪分析和效果评价。
主持人
多年来北京因地制宜,坚持实施疏堵工程,今年是第17个年头了,这17年来我们共实施了多少疏堵工程?“好干的都干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这话咱3年前就说过,我看咱这3年里活儿没少干,亮点也频出,着实不容易。那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施疏堵工程面临哪些挑战?
嘉宾
殷浩:确实像您刚才提到的,因为这么多年来,好干的、能干的基本上都干完了,我们大概统计过,自2003年到现在得有两千四五百项,目前从疏堵工程方面来讲,确实也是遇到了一定的难点。但是我觉得难点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比如说我们现在也是通过这一块来转变我们的思想。以前更多的倾向于机动车,包括常规的方法,遇到哪儿堵就想尽一切办法看能不能拓宽,能不能给机动车增加一条道,最后造成了一道路口就做区划,路口会越来越大,这个虽然说看似方便了机动车通行,因为毕竟加了一条路,但是路口做得很大之后,行人过街和非机动车过街又存在问题,一个信号灯过不去,机动车跟行人的交织会很严重,还是影响路口的通行效率。从这一块来讲,我们也是想下一步更倾向于慢行,一个是更倾向于慢行,第二个是更倾向于公交出行。
再有一个是目前整个疏堵工程从一些城区向外围扩散的趋势。原来我们主要是集中在城六区做一些疏堵项目,这几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包括市民反映这的一块,涉及到五环的项目陆陆续续比较多的,一些拥堵,改造的需求。因为五环最早当时修建的时候是叫公路一环,当时是按高速公路的标准修的,进出口其实比较少,再加上局部的地方也没有相应的辅路系统。随着现在城市发展,五环周边的地块开发都起来了,交通出行需求也变了,涉及到五环路的改造需求也都相应提出来了。
综合上面来讲,我们疏堵工程这一块,下一步还是得依托大数据,来寻找常发的拥堵点段和点位,通过对这些拥堵点位的分析研判,考虑一个是实施的必要性,另外一个是实施的可行性。因为疏堵工程也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我们会综合选择一些疏堵项目,开展一些相应的研究,我们也是想把这个缓堵工程做到市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这个地方。
主持人
刚刚说到慢行系统和机动车交织的现象也有网友说,关于慢行系统和机动车交织的现象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双井路口西侧由西向东,右转车道和行人南北通行的绿灯总是同时亮起,造成路口通行效率低下,请问有计划改造么?
嘉宾
叶凯丰:一般大部分这种情况,就说双井路口西向南右转和西向东或是东向西的行人会发生交织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是一个秩序问题。从一个市民角度来说,我觉得应该是人让车、车让人相互尊重。怎么解释?人让车,路口都有停止线,自行车、行人不要越过停止线,一旦越过进入路口范围内,机动车右转就转不过去,得往左来一下,势必会影响另外一个被加入的直行车辆的行驶,车会越来越挤,人就待在停止线的位置,再快也快不了5米,快不了3秒,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二个是车让人,如果说人行灯如果亮了,北向西的右转车,你就等人通过之后,你再右转,也等不了几秒时间,两个一旦相互抢行,谁也别走了,这确实是。但其实往往更重要的是,目前是人挡在路口,车过不去,那个角度特别别扭,老司机没问题,新手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就等着,后面按喇叭他又着急,容易出事情,还是要文明出行。
主持人
咱们解决这种问题会不会有地下通道和天桥这种设施?
嘉宾
叶凯丰:也要因地制宜,地下通道和天桥受的制约因素太多了,而且成本很高。对解决这些问题从设施角度说,一个是尽量把路口做小一些,右转弯的半径越大,是为机动车考虑的,半径做小之后,自然会慢下来,给行人安全感。第二个是过路口的距离变小变短,这样原来需要30秒过马路,现在可能需要20秒,这是一个小半径,对人和车都有好处。第二个是对特别宽的路口,中间有条件的可以做二次过街设施,现在有很多的路口是没有计时器的,我看着手机往前走,还不知道前面允许我通行多长时间,我害怕。但是如果有二次过街设施,我可以在这儿等着,很安全,对人的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
主持人
说完这些了,相当于也算是总结了2019年的大部分的工作的,对于2020年有什么计划,能不能提前给我们透露点信息?
嘉宾
叶凯丰:2020年是几方面。现在特别注重慢行系统和绿色出行、公交出行。刚刚我们殷科长也说了,有一个没有干完,是天通苑的短梯完成了,长梯想在明年开春之后完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京密路和万红西街,路的北侧行人没法过街,人就是违章的过,绕一个弧度过去,这样我们给加一个红绿灯,保证行人的路权。
还有像公交方面的,像一些公交站特别窄的,特别是公交站离路口太近的,都解决一部分。
在解决小汽车出行,像西客站旁边的会城门桥,解决亦庄出行的康化桥也有一个堵点,局部的特别难受的点解决,让上下游的交通更加平衡,我不能说不堵了,至少是这个路口没有毛病了。
主持人
能减少通行时间。
嘉宾
叶凯丰:对。
主持人
刚刚您说的这些项目都是怎么选出来的?
嘉宾
殷浩:其实我们这些项目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多的。像北京市马上要开两会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会提一些建议。还有一部分是市民反映的一些拥堵的点位,可以通过12345热线进行反映,包括网上,包括您这个节目有网友觉得哪儿堵的话,也可以跟您这儿反映,您转给我们都可以。我们的渠道有很多。再有是我们除了收集反映的这些渠道之外,我们自己主动也会做一些专题的研究,就像我刚才介绍了,我们可能会通过一些大数据来分析,来寻找堵点之后,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找一些专业的队伍帮我们一块儿研判这些堵点,一个是必要性,还有是是否有可实施性。
这些渠道来的项目之后,我们会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改造设计,拿出一个成熟的方案之后,会请相关的一些比如说交管部门,改造堵点的属地政府,包括一些涉及到公交的一些相关单位,一块儿开一个联席会,开一个专门会,大家一块儿来讨论方案,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方案是否可行。一个是是否可行,再有是是否能达到缓堵的效果,通过这样对一些重要的缓堵的改造项目,还会聘请专家开专家会,让专家给我们提一提建议。我们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来确定疏堵改造的点位和相应的改造方案。
主持人
咱们今天也让我们的网友了解到2019年基本的工作,和咱们项目产生的一个流程,今天咱们的访谈就到这里,欢迎你们下次作客我们直播间,跟我们讨论一下疏堵的问题。网友朋友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儿,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