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市民对话一把手“李先忠主任跟您聊聊如何加强交通综合治理”

发布日期: 2019-01-18 10:30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过去一年,市民朋友可能感觉到地铁又开通新线了,家门口的堵点缓解了,电子支付交通费用更方便了,那么近一年来北京的交通具体有哪些发展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李先忠就将就如何加强交通综合治理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沟通。
  主持人:交通出行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一年当中很多朋友可以感受到,比如说地铁开通了新线,或者是家门口的堵点没有那么堵了,有所缓解,电子支付交通费用更加方便了,过去一年北京的交通具体有哪些新的进展情况,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组大数据了解一下。
  主持人:这些数据显示了2018年交通工作的成绩,不单单是见车见路,还能见人见智,可以看到在交通出行中人的需求,也可以看到智慧交通发展。这也是和北京交通工作去年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去年是成立了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之前是缓堵小组,这是不是体现了思路的转变?
  李先忠: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病”的体现,交通拥堵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治理的方方面面,必须得综合施策,统筹治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北京市成立了以陈吉宁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的平台,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综合治理,共担共治”的工作格局。同时去年,我们明确了交通综合治理的思路,即“优供、控需、强治”。
  优供就是优化供给。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实际上交通拥堵很大程度是绿色出行、公交出行比例不够高。这跟我们公共交通舒适性、便捷性不够,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强有关系,具体想抓好五张网。
  第一是地铁网。从国际经验看,地铁还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方式。北京的地铁,短片里的数据显示,去年年底达到了636.8公里,下一步我们通过地铁二期、三期建设,不断来完善这样一张网,也促进地铁网跟大铁网资源,主要指市郊铁路、城际铁路、高铁这四张网的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第二张网是地面公交网。下一步,地面公交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跟地铁的关系,实际上是地上跟地下的关系。要在一些地铁负荷大的线路上加开地面公交的大站快线,分担地铁压力,同时,处理好地铁的短线接驳。再有一个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到需求,精准来提供这种供给服务。第三是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地面公交、场站、充电桩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公交的运营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提升精准调度的能力,合理配置运力。这是地面公交网。
  主持人:地面公交网。
  李先忠:第三是慢行系统网。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把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间让度给人,通过人性化、精细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包括交通的设计,让骑行的市民,步行的市民也有非常好的出行体验。
  第四张网是路网。要不断的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微循环,打通断头路。去年开通了102公里的高速路,一年建成通车的高速路里程是“十二五”时期五年总和的1.3倍。在中心城区包括副中心,打通了35条断头路,今年我们要持续做这件事情,包括机场高速等都要建成通车,我们也在中心区和通州明确了打通25条断头路的目标。
  第五张网是用好移动互联网。
  主持人:这不是路上的网了。
  李先忠:对,这是智慧交通,智能交通的问题。一方面构建交通大脑,提升统筹调度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给乘客的出行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去年,我们在南站、西站包括北京站试点开通了定制公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年,我们要积极寻求跟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运营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线上预约定制能力和线下服务能力。还包括我们要把公共交通大数据,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出行信息化服务,使公交出行能够可预期、可计划,增强公交出行的吸引力。包括提升公交出行移动支付的体验。前两天我注意到政协委员就这方面提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一会儿也会聊到这个话题。
  李先忠:我们去年开始研究相关的问题,包括公交地铁一码通乘,同时乘坐公交地铁。
  主持人:可以一马平川了。
  李先忠:对,包括手机电子卡、电子一卡通,原来要交押金,今年要把押金取消。包括政协委员提到的在地铁车站有3000多个自动售票机,只能用纸币去买票,找一堆零钱,乘客带着不方便,今年准备要对这些机器进行改造,开通扫码支付。所以委员关心的三个问题,今年都能解决。
  第二方面是“控需”。控需就是调控需求。北京的新版总规,实际上已经把交通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从源头上调控需求,这是一篇大文章。
  主持人:是。
  李先忠:这里包括进一步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了,产业升级了,交通需求就下来了。包括进一步促进职住平衡,降低长距离跨区域的通勤出行,降低交通压力。包括也要进一步通过政策继续降低全社会的用车强度。
  第三方面是“强治”,就是加强治理。加强点线面的治理。点就是堵点乱点的治理。线是道路沿线信号灯的配时系统,摄像头非现场执法系统,标志标线系统的优化。面就是要加强整个静态交通社会面的治理。 过去一年我们按“优供、控需、强治”,通过综合施策,在交通状况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城六区高峰时段的拥堵指数来看是略有下降。应该说,整个的交通拥堵加剧的趋势得到了缓解。
  主持人:确实交通工作上一点一滴的转变都能为市民朋友出行节省出时间,我们也看一下前期收到的问题。“谢晨晨”朋友说,我们家住在青年路,为了做生意经常去唐山,去年8月份的开通的京秦高速车少路宽真好,去年开通了地铁6号线西延,省时省力还环保,出行更方便了。他说到的京秦高速只是去年通车的多条高速公路中的一条,具体有什么进展,我们也通过一段短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听到这一条条高速贯通了,感觉心情都舒畅了。市区的堵点情况怎么样,短片里面提到去年的重点疏堵工程就是万泉河桥的这个点,这都是每年要聊到的老话题了,能不能听到新进展,是大家特别期待的。去年的“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当中我们关注的是分钟寺、大望桥这些堵点,今年打通了哪些堵点?
  李先忠:应该说2018年我们根据各方的意见建议,制订了345个堵点的治理任务,采取了分级治理办法,一级堵点9个,治理难度大、治理周期长,堵点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一级堵点是由分管的市领导亲自牵头成立专班进行综合治理。去年的9个一级堵点其中三个已经完成,比如说大山子路口和周边地区,被网上评为中国十大堵点之首。去年通过增加车道、优化交通组织和信号配时,实现早高峰通行效率提高37%,晚高峰提高29%。还有6个堵点完成年度的治理任务,比如说CBD制订了一个三年的治理计划,也是一个老大难计划,包括6方面25项任务,2018年完成了7项任务,也是完成了年度计划。 二级堵点24个,由交通委牵头,通过一些交通工程,比如说刘家窑桥区增设了一个车道,调整了出入口设置,使通行能力提高20%。 三级堵点312个,由区级实施完成。我们通过前后对比监测,拥堵有所缓解,从3.6%到26%不等,还是有效果的。2019年继续拓宽堵点的搜集渠道,包括通过热线、网站、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目前收集到了2200多条意见和建议,我们也通过归纳整理,明确了166项任务清单,将纳入到今年的堵点治理中。
主持人:开车在路上,大家追求的是畅通,停车的希望就是更加方便和规范一些,从今年的1月1日开始,通州区、东城区、西城区实现了无感支付的方式,对停车电子支付,市民使用之后的感觉怎么样,让我们也通过一段短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看了大家在短片当中对于道路停车电子收费最直观的感受是避免了乱收费,有一些朋友操作不太熟练,停车电子收费到现在实施两周多了,大家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有哪些,下一步怎么来解决?
  李先忠:东城、西城、通州现在实施的是路侧停车改革,不是简单的收费方式转变的问题。很多交通拥堵的情况都是因乱致堵,乱停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次路侧停车改革,就是要规范路侧停车秩序,通过静态停车秩序的整治,促进整体交通秩序的改善,实现以静治动的目标。
  去年的5月1日市里颁布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为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贯彻好这样一个条例,东西城包括通州去年开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今年全市要分三阶段。通过东西城和通州半个多月来的改革实践来看,应该说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停车秩序明显改善了,车位的周转率也提高了,特别是原来议价乱收费的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杜绝。
  主持人:规范了。
  李先忠:对,这样成果的取得是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理解和参与,也离不开街道,特别是社区基层干部辛勤努力的付出。在这里,借此机会我也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刚才你提到的停车问题由来已久,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政府还是市民,都需要一个调试的过程。这两天我确实也是收集了一下市民反映集中的问题。
  主持人: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李先忠:我想简单回应一下。
  一个是居住停车认证的问题。有的市民反映认证条件太严,实际上不同区甚至不同的街道,不同的社区,它的停车资源、停车需求的情况,停车供需矛盾情况不一样。核心区、老城区矛盾压力更大一些,属地最清楚它的车位供需情况。我们把居住停车认证权限是下放给属地的,属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属地特点的居住停车认证条件,当然前提是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
  第二个是关于居住停车认证通过前停车费缴纳问题。居住停车优惠价格由各区自己确定。对于在白实线停车位的居住停车,在认证前产生的停车费,按出行停车收费标准计时缴费;认证通过后,之前已缴纳的超过居住停车优惠价格的费用,可在认证后逐月抵扣。
  主持人:这个可以让大家特别放心。
  李先忠:还有是停车设施增加供给的问题。居住停车设施资源紧张,将采取“四个一批”加以缓解,即通过路侧停车位错时停车解决一批、周边社会单位或公共停车场有偿共享停车来解决一批、现有空间资源挖潜解决一批、新建停车设施解决一批。我想通过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我们市里和区里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解决好这一问题。路侧停车改革目标是三个: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把现金缴费变成电子收费。
  主持人:接下来把目光转向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2018年北京市提出来优化回龙观和天通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道路交通问题,那么对于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交通提升也有了具体的措施和最新的进展。
  李先忠: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超大型社区,由于历史原因在公共服务、包括交通、包括基础设施方面有短板,为此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三年的行动计划,具体到交通问题来讲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是职住严重不平衡,通勤需求压力大。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人口目的地在三元桥、望京、CBD。
  主持人:您这儿有一个展板给大家看一下。
  李先忠:一是职住不平衡、通勤压力大。包括到中关村园区,这是他们的通勤目的地。
  二是地铁的运力还是相对不足。虽然区域内有4条地铁线,昌平线、8号线、13号线、5号线,相对海量的出行需求来讲运力还是不足。有一个统计,地铁全网早高峰进站量排名前10位的站点,回天地区占了7个。还有一个问题是地面公交发展受限,因为先天的一个路网条件,包括场站的配套条件不足,给公交运力的提升也是带来了影响,再有是区域跟其他地方一样,停车设施不足。路边的乱停车也是增加了地区的交通压力。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个回天地区的综合交通治理措施,大家看这张图。要打造“一横一纵、五通五畅”的主干路网。
  一是要打造一横一纵:对横向的北清路和纵向的安立路进行快速化提级改造。
  五通五畅:加快推进定泗路、回南北路、太平庄北街、太平庄中街和中东路五条横向主干路,文华路、林翠路、建材城东侧路、北苑路北延和北苑东路五条纵向主干路道路建设。
  二是提高轨道交通供给,优化地面公交线网。
  1.推进轨道交通17号线建设。17号线是从亦庄至未来科学城的轨道线路,途径CBD核心区和天通苑地区,解决CBD与回天地区的职住联系,预计2021年通车。
  2.对现有13号线进行拆分。现有13号线是由东直门到西直门的U字形线路,为了提高13号线的运能运力,拟在西二旗站至回龙观站区间,将既有的13号线拆分,形成13A和13B两条线路。
  13A线起点为6号线车公庄站,终点至在建17号线的天通苑东站。13B线起点为既有13号线的东直门站,终点至16号线马连洼站。13A线与13B线在新建的龙泽站实现同站台换乘。
  三是优化地面公交线网,打造两条公交走廊。目前,回龙观地区形成了“四横九纵一环”的公交线路格局,实现了各社区的地面公交全覆盖,包括2018年引进的三条新线。为进一步提升回天地区地面公交出行效率,2019年将在该区域打造两条公交示范走廊。
  一条是回龙观大街示范走廊:根据大数据分析的客流OD分布情况,高峰时段将开通连接回龙观大街-北郊农场桥-京藏高速-上地软件园的公交快线,全长约8公里,形成居住与就业之间的快速通勤通道,全程可节省出行时间25-30分钟,或经由回龙观大街-北郊农场桥-京藏高速快速进入中心城,有望减轻目前13号线的客流压力。
  通道中的主要瓶颈点--北郊农场桥,目前正在进行改造,在现况桥梁南、北两侧各新建一座桥梁,将机动车1上1下2条车道改造成2上2下4条车道,同时加宽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打通进入市区的节点,该工程将于今年5月份改造完毕。
  另外一条是北苑路示范走廊:结合走廊内乘客出行OD分布,拟建立起点为立水桥,终点为和平西桥的示范走廊,全长10.3公里。现状走廊内公交通行时间约为80-100分钟,通过线路优化并开行大站快车,减少中间设站停靠时间,预计可减少通行时间20-25分钟,有效分担通道内地铁5号线的压力。
  四是建设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打造慢行系统示范街区。自行车专用路起点位于昌平回龙观的同成街与文华路交叉路口,终点位于海淀上地软件园,全长6.5km,其中新建高架段2.72km。计划于2019年6月完工通车。同时,在回龙观地区通过道路断面结构优化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慢行系统示范街区。
  五是增加停车位,规范道路停车。新建三个停车场,共增加车位3297个。预计2019年启动建设,2020年建设完成。同时,结合全市的道路停车改革工作,对路内、路外的停车位进行统筹规划,规范停车秩序。
  到2020年,预计将完成5条主干路建设和北郊农场桥改造、2条公交示范走廊、自行车专用路及3个停车场建设。
  主持人:感谢李主任所做的介绍,也希望我们的绿色出行得到更好的保障,城市交通更加畅通高效,市民生活更方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