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市交通委谈“提高出行安全及舒适程度”

发布日期: 2018-10-17 10:28 [打印]打印
分享到: 

访谈现场


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 甘锋


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 杨扬


主持人 王媛媛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市交通委与首都之窗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媛媛。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多措并举,提高出行安全及舒适程度”的话题。同时您可以通过首都之窗网易公众号和首都之窗北京时间公众号同步收看和参与我们今天的访谈,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在座的两位嘉宾: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甘锋,欢迎您。
  甘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欢迎您。
  杨扬: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是不是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管理设施的范围,包括我们整个基本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子,让网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甘锋:行。北京行政区域内道路是分两种,一种是城区的城市道路,还有一种是郊区的公路或者是高速公路,这两种路有不同的主管单位。郊区公路包括高速路,主管的是国家的行政单位是交通部,我们城市道路目前的主要管理单位是建设部。目前我们城市道路的范围内又分为市区两级道路,有市管的道路,交通委路政局下属的是一个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负责城区的主干路和快速路以上的道路的养护和管理,主干路以下的次干路和支路由各区管理,这是目前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的架构。
  主持人:我们所管理的城市道路有多少,盘子有多大?
  甘锋:截止到2017年底,市管城市道路共管养道路374条,快速路17条、主干路包括长安街、两广路、平安大街这种大的道路大概有269条,同时还有参照主干路管理的,在原来的东西城有一些道路比较重要,参照主干路的道路88条,道路长度1254公里,道路面积4432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3716万平方米,步道面积716万平方米。其中还有一些桥梁,市管城市桥隧1753座,其中83个桥系,我们很多桥是跟那些桥系组合在一起的。
  主持人:所谓的桥系组合在一起,是像西直门这种比较复杂的立交桥的方式吗?
  杨扬:对,西直门、四元桥、五元桥,这都是一个桥系。其中主线桥304座,跨河桥387座,通道桥84座,天桥527座,人行通道191座,匝道桥258座,隧道2座。
  主持人:这是我们管理的家底。
  杨扬:对。
  主持人:这么庞大和复杂的道路和桥梁,我们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杨扬:我们单位名字叫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它主要还是负责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城市道路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章和要求。还有研究和提出我们管养道路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组织目前设施的养护管理,和大中修的工程修理,包括设施的巡查,占掘路检查和安全运行管理,还有行政许可的披露监管,还有应急抢险等等相应的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的工作。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一说个事,虽然我们单位的名字叫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但实际上不是涉及城市道路的搭载设施,我们全部都进行管理的,我们只是城市道路管理的其中一个职能部门。比如道路的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经常路上看到的夜景照明,包括管线和井是由城管管理,还有道路标线由交管局进行管理,还是由多个部门组成了城市道路的大的体系。
  主持人:多部门组成城市道路的运行管理体系,但是运行和管理养护方面是不是各部门也会交叉配合?
  甘锋:对。目前在实际的道路养护维修及设施服务功能完善方面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比如说路灯照明、交通标识、红绿灯都有不同的部门来管理。比如说后面我们会提到的一些主要的工作,也是“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来的,由我们交通委承担的是步道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工作,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分别跟交管部门,比如说安装一些机非护栏,个别的设施要挪移,还有园林部门,随着城市发展不同时期,随着道路的扩建,要跟园林部门沟通共同做好。同时有一些管线设施要进行挪移,特别是红绿灯,有一些路灯在路的某个部位,改完之后位置不合适要让它合适,保证步道更好的治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现在还在整个的路上的水、电、煤气、热力,所有的公共设施都在城市道路埋设着,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他们施工的还是我们管理过程中,都要进行配合。这是咱们要说的。从自行车治理方面举例来说,刚才说的那个是交管局的配合,包括电话亭的挪移也需要配合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上级部门,交通委包括市政府共同的组织相关的会议或者是出相关的会议纪要支撑我们相关的工作。
  主持人:看来城市道路的正常运行,背后有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我们一开始说到道路包括大修、中修和小修、专项治理等修修补补的工作,这里我们都是如何进行的,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工作内容,怎么进行维修,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内容?
  杨扬:好,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际上我们管理300多条道路1700座桥梁来源于不同的建设单位,来源于不同的建设年代和建设标准。这些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问题的破损,加之随着交通量及出行方式的变化,每年我们都针对全部设施进行体检,针对体检结果,按国家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点”“线”“面”的治理工作。
  “点”,主要指的是小修、零星修补工程,重点针对道路桥梁局部路面、步道和桥梁附属构件进行维修。规模相对最小,基本为10平米以下的坑槽、步道开展维修。从2010年开始我们针对设施上严重影响通行的病害,加大了检查和维修的力度,同时在去年按照路政局有关工作要求,我们在此部分工作内容中增加了设施局部外观锈蚀,外观不是很好的病害治理工作,提升设施通行和整体的服务水平。小修工程方面,主要针对一些道路桥梁的使用病害进行维修,涵盖的内容是各类维修中最多的,包括道路、立交桥、天桥、通道、电梯及隧道等方面。
  主持人:这些都是点的维修。
  杨扬:对,都是零星点的维修。至于“线”,是通过大中修工程,通过“体检”、组织前期勘查、重点解决问题突出的问题。我们通过前期不断的调查,设计,确保实现“维修一段路,完善一段路”,“治理一座桥,靓丽一座桥”。
  甘锋:咱们这三年,我们中心把三环一圈基本上大修了,我补充一下刚才说的所谓的“线”,因为三环一圈大概是48公里,一次投资肯定是有点困难的。
  主持人:我记得我们分了三年。
  甘锋:分三年不断完善,今年终于完成了,刚才说的“线”是这样的内容。
  杨扬:对。“面”,主要是指典型问题的专项治理,包括典型病害、典型出行问题等,比如,我们每年针对突出问题,安排道路灌缝、车辙、预防性养护等专项治理工作,我们也是采用了一些典型的治理手段,尤其是这种道路的裂缝的灌缝,能够有效避免雨水等进入道路结构层,进一步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主持人:您几次提到体检,这里能不能跟我们来介绍一下,近几年来我们对于城市道路通过体检结果治理后的这种设施状况怎么样?包括我们能不能给出大家近几年来的体检报告?
  杨扬:实际上我刚才说的体检是通俗的讲法,我们专业的讲是我们每年都组织针对全部设施开展道路桥梁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和研判,确定后续工作方向和下年度工作计划。这也是做科学养护的内容。结合道路桥梁病的程度,我们就大病大治,小病小治,这样,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资金浪费。
  通过近几年的体检加“点”“线”“面”的治理,总体来说城市道路和桥梁的整体完好情况是逐年提升的。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道路的判别良好的是叫道路破损指数,这个数越高道路状况越好,从2012年到2017年的破损指数从83.2提高到86.43,很直观的可以看到指数在不断上升。
  主持人:说明我们道路破损率是越来越低的对吧。
  杨扬:对。桥梁良好状况的系数叫桥梁合格率和优良率,因为桥梁的评价分为A、B、C、D、E不同的级别,我们说的合格率为A、B、C类桥梁总数除以管养桥梁总数,优良率为A、B类桥梁,是非常好的,占整体设施的比例。我们的合格率从2012年的99.33%提高到了99.57%,说明我们整体的状况一直是比较好的,一直都是99%以上的合格率。优良率是从2012年的92.25%提高到了94.88%,也是A类桥梁和B类桥梁这种完好桥梁不断上升的结果。其中A类桥梁在2016年的时候从872座增至2017年的1046座,D级桥梁由9座减至5座。C级桥梁也是逐渐减少,就说明我们采用分阶段进行治理的这种措施是有效的。
  主持人:是不是我们工作的趋势,终有一天让所有的桥梁都能达到A级的水平,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吗?
  杨扬:对,这是我们终极的理念。
  甘锋:这些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变化,到一定的时间就大修、中修,我们也是延缓降低它的破损,提高它的使用寿命。
  主持人:尤其是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对道路的依赖性非常高,所以它的使用效率包括对于它来说每年的维修,包括我们的工作量其实是相当大的。
  甘锋:对。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说一说2018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怎么样,因为现在已经都10月份了,其实可以做一个小盘点了。
  甘锋:今年特别是十九大以后,我们单位也组织十九大的报告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在不断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今年,我们政府工作要求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市交通委也认真分析了首都交通领域问题,在交通路政行业2018年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不平衡、六个不充分”问题,指出首都交通在便捷性、舒适性、畅通性、多样性上还有差距,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那么说实际上很多问题都能反映到我们设施及养护管理上来。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和市交通委路政局提出的“精细管理、无痕服务”理念,指导路政行业的人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奋斗。我们结合以往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立足首都交通服务,梳理日常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多层次、全方位出行服务需求为目标,以进一步强化设施服务功能和提升绿色出行安全舒适程度为手段,编制了《2018年市管城市道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以刚才提到的“面”的工作方式,明确了年度重点及专项治理工作,并组织进行了治理。
  在实际工作中,刚才也与您和网友介绍了,我们管养设施量是比较大的,涉及内容也比较多,各项工作与首都各项工作及市民出行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保障首都工作和市民出行,市交通委路政局提出了在设施维修、服务功能改善设计、施工及监理等方面提高精细程度、在小微病害和巡查工作中提高工作精准程度,小微病害像10平米以下的这些抓紧时间发现,以后会介绍关于还有一个24小时修复的。就是如果您要是感觉到路上有一个坑,可能第二天你再回来的时候,一看这个坑没了。把它处理完了,老百姓就没有太大的感觉,基本上这里是一个比较浅的样,无痕服务的方面,其他的内涵也是很丰富的。要求我们做到巡查工作中的精准度,哪些要抓紧时间赶快修,有安全隐患的赶快修,有需要长期需要慢慢治理病害的,我们中国中修和计划性的治理。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还有是现在施工,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比较辛苦的。
  主持人:对,因为我们的施工都是在晚上。
  甘锋:都是晚上。
  主持人:而且还要求早上凌晨5点结束。
  甘锋:晚上12点退场,早上凌晨5点就避免,因为有早班车,会影响事故交通,所以这是我们都克服各种困难,也是坚持这种模式。
  主持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善百姓的出行。
  甘锋:对。这种方式我们将来还要继续努力,随着北京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包括咱们整个刚才讲到的桥梁设施的外观环境的一个提升。
  主持人:纵观这几年的道路养护理念有延续也有理念提升。
  甘锋:对。
  主持人:具体来说,比如说在2018年,截止到目前,我们具体都干了哪些工作,具体的治理和工作内容有哪些,能不能帮我们去总结一下?
  杨扬:行,我简单介绍一下。刚才就是分类的一些措施,在大中修工程方面,2018年我中心大修步道专项治理工程计划治理颐和园路、新街口外大街等17条道路,计划维修步道31万平米,中修步道专项治理工程计划治理安定路、鼓楼东大街、学院南路等26条道路,计划维修步道11万平米。除常规步道破损维修工作内容,我们还完善了范围内的无障碍坡化,规范了设置不规范的盲道,并在机动车停车占压步道现象严重道路设置了阻车桩,确保我们治理的维修效益。
  在小修管理方面,2018年的内部管理的变化比较大。2018年初,针对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所有小修工程8万余条数据进行了全部的整理和分析,从整体投资、量化维修标准、强化巡查和养护人员相关监督、促进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尤其是提出了三级养护维修标准,可能之前针对设施破损,基本上发现哪儿有破损,就安排进行维修,实际上没有一个整体的线性管理思路。我们这三级主要是按设施面积和投资钱数,在提高质量和及时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维修的水平和效益和主体责任。划分为三级,即:在一级养护维修标准以下问题,养护单位发现病害自主进行维修,二级养护维修标准范围内问题,采用养护单位上报,监理复核,我们备案的方式及时进行维修,三级养护维修标准范围,编制专项实施方案方式,近三年每年维修项目不足10%,较之原来所有病害均由养护单位上报,监理进行复核的二级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维修及时性。通过我们分析,三级的这种时间上比较长一点,但是我们前三年都没有超过整体维修10%的数量,我们通过维修面积进行梯段,保证维修质量和及时性。
  同时,实际上我们也编制了2018年工作养护的工作要点,有市交通委和市交通委路政局的工作意见,按北京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精细化指南(养护篇),尤其是对无障碍设施设置、步道的精细化维修等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做精细化养护示范路的工作,2017年做完了50条精细化养护示范路的建设工作。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我们的精细化养护示范路建设工作,这个报道被江西吉安和河南郑州的有关单位关注到,立即派遣道路建设设计相关人员到中心来“取经”,调研我中心精细化养护示范路的建设情况。这一事例也体现了我中心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在国内的引领地位。2018年我们计划继续针对广场西侧路、前门东大街等进行了验收。
  甘锋:其实我们比较注重步道的维修,其实这几年在北京生活有10年以上的老同志都应该感觉到,这几年的油路面,就是机动车的驾驶感觉已经是比过去有一定提升了。
  主持人:我这一点特别有感触,就是开车觉得现在路上胎噪小了。
  甘锋:有一些科技的材料改变的方式,还有是过去坑多一些,现在少一些。噪音有很多种,估计麻面也会造成,老化也会有噪音,随着北京出行方式调整,这两年刚才杨科长他们做了大量完善步道的维修,让老百姓的感觉越来越舒服,看着感官越来越美,所以我们是想这几年就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这个量比较大,我们是按我们的计划逐年推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做完之后,其实细小里面见精神很不容易的,外省市也到咱们这儿来看,包括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这么一个事情,你看起来这活不是很大,但是产生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主持人:能不能这么理解,精细化示范路引入一种新理念,就是道路维修和养护过程中也引入一些美学的概念。
  甘锋:您说的非常对,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注意这些内容。
  甘锋:对。
  主持人:好的,您继续介绍。
  杨扬:2018年我们计划针对市管城市道路范围内二环路、朝阳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等560个公交站进行公交站台破损及无障碍不规范问题进行治理,提高绿色出行便利舒适程度。同时,城市道路和沿线天桥建设年代不同,导致建成后盲道指引存在错误,天桥牛腿过低容易磕碰行人的问题我们组织排查,共排查出此类问题31处,计划通过调整盲道位置,在天桥牛腿涂刷警示涂料的方式,确保行人通行安全。
  主持人:说到天桥,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关于桥梁天桥通道方面治理重点是什么?
  杨扬:实际上我们道路可能是路比较长,我们从个人出行角度来说,实际上天桥包括通道只是我们通行的一个结点,但是正是这个结点反映了我们通行是不是舒适,是不是顺畅。针对天桥和通道,尤其是天桥,2018年按之前我们说的精细化示范路一样,我们也按这个理念和精神做了30座的精细化养护示范桥,针对南二环以北,三环内125座天桥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包括影响景观的锈蚀类的病害,破损类的病害,外立面,无障碍不完善等等问题打包处理,提高设施服务品质。
  通道方面,2018年我们注重人文关怀,针对管养的全部通道进行排查,针对梯道和坡道,扶手缺失的情况大概10座进行了扶手增设的工作,提高舒适度。从通行面和结点我们还是希望综合的细微措施,整体提升绿色出行包括行人出行的舒适度,这么一个目的。
  主持人:网友说,我经常看到路上开着三轮车的养护工人,是咱们的队伍吗?
  甘锋:对。
  主持人:他们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看到他是在路上,实际上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甘锋:巡养一体化是交通委针对路上的一些小的问题,零散的一些小问题便于他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一种方式。我们目前建立了万泉河站点,每个巡养一体化的班组有范围,因为它骑着电动自行车,有效行驶距离有限,目前是城六区的范围,分了25个维修站点,这样把它分布在整个市区里面的道路上。一个是骑电动自行车的,还有一个是骑三轮电动自行车的,骑三轮电动自行车的是拉着水泥、沙子,需要马上进行处理的一些微小的修补料进行修复。还有一个巡查,为什么是巡养一体化,前面还有一个巡查的,可以快速发现他管的道路里面还有什么问题,把发现的问题,一个是他们巡养班组能修的,刚才说到的点线面,也许他也做了贡献。除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之外,因为他们长期在路上巡查,能提供道路的实际运营状况,掌握的比较清楚,根据情况分成马上修,及时报养护巡查平台,通过PDA,GPS定位可以描述一下现场病害是什么状况,发到管理平台,技术人员根据情况到现场落实了解情况,如果需要马上治理的话,规模大的弄不了,规模小的才能做。刚才说的晚上夜里施工的人,因为动静比较大,我们这些巡查人员你看起来是默默无闻的,对老百姓影响是最小,哪怕占步道也是围一个小框出来,旁边老百姓该通行的通行,这样把事做得很快。同时,我们的人员设备还安排了,每个设备上都有一个GPS,每天走到哪儿,干了啥活,都要从平台反映上来,我们对他也是有序管理。通过这种巡查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病害,发现微小病害,修补可以大大提高路上的一些小问题的处理。特别是北京现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了,老人走路的时候,影响的能力越来越低了,我们道路部门也在想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小问题,争取做到尽量不出问题。
  主持人:让我们的出行更舒适,让城市更宜居,这里体现了科技概念在里面,比如说您说了GPS定位的PDA的仪器。接下来说一下慢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的治理。经过这几年的自行车系统的治理,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甘锋:是这样,北京也是世界上的大国的首都,就像以前的红绿灯,一放的时候有好多人骑自行车,这几年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很多人放弃了骑自行车,开始使用小轿车或者是开始坐公共交通等等。现在人的观念又发生改变了,又开始骑自行车了。我们翻过头一看,我们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也出现一些不同的问题。咱们的老百姓也好,当然过去我们在其他地方接受采访也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们自己也骑自行车感受一下,我们感觉到咱们的步道和自行车道的使用空间被压缩了。因为随着机动车在不良的上涨,要保证咱们不堵车,可能就说要调整区划车道的时候,局部就把步道缩小了或者是让机动车道加宽,挤压了一部分的空间。包括现在很多机动车占压了咱们的非机动车的路权,这些都会影响到咱们在步行或者是骑车的安全度。不改造之前我们说骑的很慢,不敢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东西。现在我们弄完之后,按照我们的彩铺,彩色铺装的线你走,你放心,肯定是除了机动车占压之外,不会再新增意外的一些其他的障碍物。
  主持人:也是机动车违规占压。
  甘锋:对,正常情况下是很顺畅或者是舒适的就过去了。这样,随着这个城市的慢慢发展,目前也出现了大量的拥堵情况,目前从欧洲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来看,过去交通委提出来一公里走路,三公里骑自行车,目标就是让大家把腿迈开,骑起来。第一是远距离你出去旅游可以开小汽车,如果你正常上下班,距离不太远的话可以坐公共交通,你到商场或者是到周边买东西也好,你可以骑自行车。通过这种方式之后,可以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同时减少大气污染。咱们现在老是说尾气排放,这样咱们骑自行车也多了,走路人也多了,自然而然使用机动车的数量也小了,污染包括能源的消耗也降低了,这样就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还有城市持续发展,同时发展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也是咱们提出来的城市交通节能,减少碳排放和细颗粒物,咱们平时说的PM2.5,改善咱们的城市环境。
  主持人:也就是之前骑自行车是有下滑的,近几年又在上升。
  甘锋:对。
  主持人:我们是怎么完善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呢?
  杨扬:这项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治理之初我们这个单位对道路桥梁的结构和养护更专业一些,但是对这一块不是很明确,我们也在2013年、2014年、2015年也在反复探讨,反复梳理和总结,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才逐步开展这项工作,也是逐步摸索的过程。
  您提到怎么完善,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路上骑行的体验,我们进行梳理总结。主要是刚才介绍到两大系统,包括非机动车车道系统和步道系统。非机动车车道系统经过我们调查,主要有非法停车,包括自行车在桥区路口一些通行秩序上不明确两大类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比如说机动车的非法停车,在一些严重的点段,尤其路口范围前后30米至50加一些机非护栏,针对一些大路口路段,机动车和自行车通行冲突严重的地方施划一些彩色铺装,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提醒机动车注意避让自行车和行人。
  步道系统改善,有一些步道很窄,不是很连续,通行有一定安全隐患的。针对这类问题我们采用外侧绿地等公共空间及连续人行步道的方式,改善行人通行环境,提升通行舒适程度。
  针对各类设施占压步道,影响行人通行安全及舒适性情况,我们采用拆除或挪移的方式,增加步道净通行宽度,提升步道通行空间。
  针对机动车非法停放在人行道上,占压人行步道空间,我们在人行道路口处增设了阻车桩。我们为了统一阻车桩的设计规范和样式,编制了一个阻车桩的设计导则,对样式进行了规定。我们主要是选用了四种样式的阻车桩进行了设置,包括:石球、石柱、不锈钢及铸铁。使用过程中,根据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整体因素进行选择。比如石球桩主要用于空间宽阔,广场有一些纵深,石柱桩主要用于历史文保区,不锈钢桩主要用于行政办公楼及光鲜亮丽的商业区,铸铁桩用于一般路口,我们会区分区域进行治理。
  主持人:这也是标准的体现,说到标准我有一个疑问,对非机动车的行车的宽度,就是自行车的行车的宽度有没有标准,看有的特别宽,有的特别窄,这个标准怎么定?
  杨扬:一般要求自行车道大于等于2.5米,针对过宽的情况也有一些相应的标准,可能自行车道建议宽度不能大于3米,也是为了考虑如果过宽过大的话,会被一些机动车非法占压,这是比较宽的条件。
  主持人:还有一种情况是特别窄的路,本身路没有这个条件设置2.5米宽,这个情况怎么办?
  杨扬:实际上交通组织的调整跟我们的治理是一样的,比如说通用措施是拓宽,但是不同的点段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拓宽方式,这个点段可能外侧有绿地,会选用一些占用绿地的方式,另一个点段,边上的自行车道比较宽,我们会采用占用自行车道的方式,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甘锋:您提的问题,因为市管部门的主干路以上的道路,这种路的不够宽的非机动车道,这种现象不是特别,目前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比较困惑的部门应该是在区里,区的交通委。
  主持人:我们说说今年,2018年自行车道和步道的治理情况怎么样,到目前为止,干了哪些工作,计划目标是什么,工作量大概有多大?
  甘锋:刚才杨扬在前面说了这个工作从2013年开始试点,有五年的时间了,在试点过程中,也说改变原来错误的想法,有一些修正。这几年我们委里和局里也出台了一些慢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的一些规范,我们中心是一个实操单位,我们在组织工作中也考虑到怎么才能干好呢?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区域连通,成片成网,综合交通、环境治理,形成规模”。过去是区里先连成一个小网,我们拿主干线给它配,从小循环可以,变成大圈也可以,后来做二环,2015年做的二环,2016年做的三环,2017年是主干的放射线,2018年的工作是市区两级部门配合的。按照咱们市里的折子工程,还有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今年我们要完成市区两级的900公里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治理工作,目前我们中心承担的市级任务是450公里,前面刚刚说了,前期有了一定的基础,做了一些示范,做了一些环形的连通,我们这里采取两种方式完成。一项是专项工程,就是我专门去做这个项目,这样把原来在去年主干线的基础上把大区域连在一起,今年针对三山五园地区、中关村地区、奥体周边和二环里的前三门大街往南这一个区域,二环的核心区南部,涉及到中关村大街、安定门外大街、宣武门外大街,大概要治理96条道路,涉及到的里程大概是381.3公里。前面提到的点线面,这是指导我们养护工作,一个大线就是我们的大修。当然我们三环主路大修没有自行车道不涉及到这个工程,但是我们今年还做了其他的大修工程。比如说颐和园路、圆明园东路、天坛路,随路大修的时候也进行自行车道和步道的完善,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完成我们今年也就是2018年的慢行系统整治是450公里。
  主持人:现在是不是任务早就过半了?
  甘锋:我们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了,你看起来是这些路,我们前期要设计,招标,组织施工,材料进场等等有一套的管理程序,因为涉及到的面比较大,目前按我们的计划应该是在12月底之前能够圆满完成今年的任务。
  主持人:谢谢,甘主任我不是抓您说话的漏洞,但是有一点我特别感兴趣,您说从2013年到现在五年的维修整治过程中犯过一些错误,也进行过一些经验总结结,这里是不是说现在的方式方法会较之前有所创新和改变?
  甘锋:对。
  主持人:有哪些创新和改变?
  甘锋:先说失败的地方,最早之前做彩铺的时候面积比较大,后来有了规范之后,尽量的是引导性的、不做大面积的彩铺,不一定是我们部门做试点,因为当时好多部门都在做试点,看一下什么状况,这就是我们认为当时应该改的地方,后来我们交通委路政局也出了导则,在这个指导下做工作,这些工作是我们2018年的主要工作。目前我们说咱也得学点东西吧,不断提高。我们根据自己的家属、员工和骑行爱好者的一些想法,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我想介绍两个东西。一个就是现在很多路口等自行车的时候,路口比较拥挤,骑自行车上下也不是很方便,为了提高这个舒适度,可能您在电视里也看到过,路口就有骑自行车的人不用下来,这手扶着,这手搭着,我们计划三山五园和中关村地区试点脚踏板,供骑行者在路口等灯的时候更舒服。我们想可能设完之后大家排队更长,因为舒服,因为没有这个脚踏板大家都到前面去了。所以这个试验成果是不是跟我们想象一样,还不太一样,但是我们某些方面也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思想,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是目前步道上包括公交车站有很多不同的区域,咱们现在大部分都是一个颜色,事实上我们也设想说每个人到了不同的地方,根据不同的色块就知道我走到这个地方,比如说坡道的地方,我为了无障碍设施,如果到了坡道路口的颜色变一下,对腿脚不灵便或者是不舒服的人就知道这个地方要稍微走慢一下,可能有小坡了。还有是步道也有等红绿灯的地方,分割出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可以右拐弯,这个区域等待,不会卡死在一个路口。我们下一步想通过颜色的区分,在步道上引导不同的方式进行过街,同时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也想试点一下,对咱们的共享单车的停放地方。因为我们道路上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现在很多的共享单车都堆在路口,特别是地铁站周边,我们想在有一些我们能提供服务的区域,不影响行人通行的,比如说现在的隔离带上,主辅路的隔离带是一种想法,还有一种是设施带,因为5米之间有一棵树的跨度,现在能看到有的是拿不同的街道和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方式,涂一个东西,你刚做很漂亮,但是时间长了会掉色。我们也划出一个小块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放共享单车的,主要是这两方面有所创新。
  主持人:区分不同的步道的颜色,这个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个基础色调的问题,不能说赤橙黄绿青蓝紫,我们走路上像彩虹似的。
  甘锋:北京城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有三大块,一个是长城灰,还有一个是故宫红,还有一个是琉璃瓦的金色,我们安排颜色的时候也会征求专业美院的人士的意见,尽量搭配,步道还是用它,包括深浅设置的方式会好一些,局部的采用一些深一点比如说红色。
  主持人:还是引入美学。
  甘锋:对。
  主持人:还有一点时间来说说彩铺,我们是有标准和规范的,目前我们彩铺,它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包括这个材料是否环保安全,我们现在经过不断的这种试验之后,我们现在的设置原则又是什么?
  杨扬:所谓的彩铺就是非机动车道彩色铺装,材料主要包括胶结料和骨料,我们现在用的胶结料为环氧树脂类,骨料为陶瓷颗粒类。我们在设计阶段明确了相应的技术指标,按照达到或高于室内相关标准提出了环保技术指标,因为一般户外的这个,使用的材料标准要比室内的要低一些,因为咱们也是自行车骑行,第一个是鼓励大家运动和绿色出行,我们希望提供更好的设施服务,我们选用室内的环保技术指标。在进场的时候要求按批次送到具有国家检测资质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机抽查送检,确保材料各项指标满足环保设计要求。这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环保方面的要求。
  关于设置原则,市交通委路政局编制了《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 》,明确了彩铺不宜大面积进行铺筑,多设置为各大桥区、路口、自行车道分合流等自行车通行路径不明确、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的点位。自行车道彩铺设置的位置、形式是根据路口交通流量、交织点冲突情况等因素决定的,具体情况如下:
  1、井字形彩铺适用于各方向交通流量大、机非冲突明显的路口。
  2、平行双边路口彩铺适用于道路等级差异大、交通流量不均衡,单向交通流量大、通行秩序难以保证、机非冲突明显段。
  3、单边形式路口彩铺适用于路口单向单侧交通量大、机非冲突明显段。
  4、彩色标识块形式路口彩铺适用于交通量小、机非冲突不明显路口。
  主持人:今天说了这么多,问了这么多怎么干,有什么样的工作原则,工作目标,现在我们节目快到结束的时候了,我们是不是也回忆一下,近几年做的比较好比较成功的比如说在自行车道和步道,包括人行道上面的一些成功案例,包括还有曾经阻碍通行的障碍物的挪移,一些好的实施案例呢?
  杨扬:行。我们做工程,反映在材料上是新建了几平米步道,十几平米步道,量非常小,但是之前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调查,每一个点段怎么实施,是不一样的,这个工作也是有挑战和有意义的。
  甘锋:特别是施工过程中还要跟属地居民,街道进行沟通,因为在自己家门口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这是我们工作之前要跟街道沟通,希望街道跟周边的居民做好解释工作,居民说不行,不能弄。
  主持人:还需要当地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杨扬:还有是离不开相应的权属部门的支持,包括绿化部门、交管部门。
  您说的比较好的案例会比较多,2015年的时候在奥体中心区域做过一些试点,在附近有一些废弃的线杆,在大屯路有一个很小的变电箱,半米多,当时的步道应该是3米多,走起来特别舒服。但是就是在路口范围内,中间有一个变电箱,很影响出行和美观,当时我们把它进行了向外侧的挪移,包括北辰西路有一个废弃的电线杆也占压了盲道,很影响我们通行的体验,我们也进行了挪移,这是2015年在这个区域做试点的基本情况。
  2016年我们在三环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
  甘锋:三环的工作量特别大,做了自行车的后绕。
  主持人:这个自行车后绕是什么意思?
  杨扬:之前的自行车出行和公交出行,环线大部分是在辅路上,但是自行车道也是最外侧,公交进站和自行车通行的路有重叠,对自行车出行来说,第一个是不安全,第二是骑行体验稍微差一点。我们做的时候也针对全线进行了梳理,针对具备条件的地方做了一些自行车骑行道公交站附近的时候,从公交站的后面绕行,来躲避进站的公交车。
  主持人:解决了人车冲突。
  杨扬:对。包括2017年的时候在西苑南路有一个公交占宽度不足1米,我们考虑站后的外侧绿地拓宽到3.5米,原来等公交车的,通行的全部都挤到一起,非常乱,很不舒服,很局促。我们改了之后,该等公交车的排队等车就行了,后续通行的在后面拓宽的位置行走,也是规范了秩序。
  主持人:我理解怎么提升出行的安全和舒适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的通行变得更有序。你有序之后大家谁都走的好。
  甘锋:各行其道。
  主持人:最后给甘主任一分钟的时间来说说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甘锋:目前来说肯定是关于自行车和步道的系统建设是列入到北京市的缓解拥堵行动计划里面,同时也是交通委“十三五”规划里面的一个主要的任务,目前来看,我们的任务还很长,前三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大概干了1000公里,今年是450公里,对我们来说后续的任务还很长。一个是把今年的任务按我们的时间去组织完成,把我们想做的想法,给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的一些新理念进行试点,同时对于我们前期已经实施完毕的一些项目的结果,我们将来也会请第三方单位对我们的设施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我们也会在每次实施完之后跟老百姓进行互动,我们有一个调查问卷,对我们现在的实施效果如何。通过这种方式,除了我们的导则之外,也会对我们的后勤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做的更好,做的更美,提供一些方便,这是一个指导作用。明年我们预计计划还要在全市干大概八九百公里,我们自己的任务,我们给自己加的码大概还是450公里,到后年就结束了,把这几年有一些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或者是有一些可能遗漏的地方完善。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最后再对我们所有的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在这里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我们主持人给我们提供这个跟大家互动的机会,同时也感谢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各个职能部门还有各个产权部门,感谢他们。希望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能对我们给予大量的支持。
  主持人:您太客气了,感谢我们所有的交通建设者带给我们不断提升出行的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其实也是感谢我们所有的交通参与者,他得各行其道,我们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宜居的城市,宜居的出行目标和环境。谢谢您,本期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