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年度重点工作

市交通委2023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4-01-22 14:34 [打印]打印
分享到: 

2023年,市交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特别是对交通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坚持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推动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全市交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区域交通网络持续完善,京雄高速全线实现完工通车,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开通运营,西太路、通清路公路段具备通车条件,京哈高速拓宽、厂通路(道路段)工程和朝阳站、丰台站配套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基本完工,顺黄路、雁栖湖北二路、南山环线三期、京平高速改扩建、石小路等实现新开工。高标准做好城市副中心交通服务保障,针对第二批市级单位搬迁带来的阶段性交通问题,实施一系列优化提升工作,完成副中心全域信号灯移交和13处主要路口智能化改造。

二是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幅提升环京通勤效率,推广定制快巴服务,新开通至天津武清和河北固安、廊坊主城区通勤定制班线,现有6条主线36条支线;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服务河北17个县市及地区。大幅提升货物运输能力,打通“净菜进京”便利化的通道,保障了河北“净菜”直接配送超市货架;开通天津港--北京平谷海铁联运班列,实现了公铁海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

三是区域协同治理不断深化。深化政务服务协同,签署《泛京津冀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区域合作协定》,实现高频办理项“同事同标”、电子证照互认、数据共享。强化区域法制协作,联合制发区域执法协作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实施6方面38项任务,推出大兴机场、大运河等三地交通运输执法一体化的应用场景,完成9部规范性文件津冀交叉备案。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外埠过境危险货物运输车管理措施,推进危货运行数据环京8省市共享,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顺畅。

二、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推进轨道“四网融合”。推动城市交通系统和铁路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市郊铁路检票系统融合及与城轨“一票通行”,实现“铁路e卡通”在市郊铁路应用和主流票种全覆盖;推进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西至良乡段)等重点项目前期,加快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持续推进地铁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完成5号线宋家庄站和天通苑北站出入段线、1号线衙门口支线改造,增加线路运力;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重点设施融合衔接,完成首都机场线行李托运与换乘优化工程。持续扩大轨道线网覆盖,新开通昌平线南延一期、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11号线西段剩余段等地铁线路,运营总里程达836公里。

二是推进公交地铁融合发展。编制实施《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方案》,围绕轨道优化公交线路、站点,构建轨道服务中长距离、公交服务中短距离出行的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线网融合,围绕分担轨道压力、接驳轨道客流等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削减低效及与地铁重复线路22条,新开微循环线路8条,新开通勤、就医、旅游等定制公交414条,试点昌平线沙河站以公交分担地铁大客流和地铁增开列车。推进站点融合,完成莲花桥、二里沟等41个公交站点的调整,同时按照50米接驳标准,提前对地铁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等新线的接驳站点进行了优化,缩短换乘距离,实现公交站到地铁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站点达到86%。

三是推进多网融合发展。“一站一策”开展重点火车站优化提升,实施“加强路市双方协作,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等70项任务,统筹推进多种交通方式顺畅衔接、融合发展,火车站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优化、周边交通环境和秩序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站地区实现“拆墙透景”,对外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和整体形象有效提升。推动慢行系统融合发展,打通4处滨水步道断点,完成清河下段10公里滨水慢行系统,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二期完成5.5公里连通慢行系统,实现海淀后厂村路到西直门交通枢纽共14.1公里慢行全线贯通。

四是推进交通低碳发展。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全国首例利用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富余运力运输快递,在地铁4号线、9号-房山-燕房线试点以来反响较好;1-11月,全市绿色运输到发量1851万吨,绿色运输占比达9.87%,同比2022年上升0.32个百分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新增、更新的地面公交和巡游出租车基本为新能源车,全市地面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94%,巡游出租车中纯电动车占比67%,持续提高年度新增小客车指标新能源配比、今年达70%。 

三、交通现代化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强化精细治理。第一,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实施智慧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为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能力。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建设,采用车路协同技术,在亦庄、大兴和通州160多平方公里内实现了商业化、无人化试点运行,提高了道路车辆智慧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行秩序效率进一步提升。加强智慧信控建设,新增接入1000处信号灯联网,完成90条信号绿波带建设,优化100处重点路口信号配时,特别是重点加快副中心信号灯优化提升,完成副中心全域781处路口信号灯移交,行政办公区52个路口实现联网联控,通济路、运河东大街等6条道路实现信号灯绿波带控制。

第二,提升重要节点通行效率。聚焦群众密切关注、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常发堵点治理,完成20项疏堵工程,在东三环京广桥、燕莎桥增设小汽车专用掉头车道,远端提前分流桥下路口掉头车辆,缓解路口交通压力;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局部道路拓宽等方式,将十里河路口南进口由4车道调整为5车道,提升路口南进口通行能力约15%。

第三,提升公交专用道通行效率。实施两批71条656公里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公交车运行速度没有降低,三环路社会车辆通行效率提高,通勤车通行时间缩短,道路整体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央媒和市属媒体进行了持续报道,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第四,提升路网精细化管养水平。公路进行深度清扫保洁,实施遗撒整治等专项行动,重点监测的16条高速公路路段尘土残存量较整治前明显下降,清扫保洁效果稳步提升。城市道路完成超100万平方米大修,大幅度提升了道路的耐久性、安全性及行车舒适性,同时加大预防性养护实施规模以增加维修面积,日常养护采取数据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施精准养护,维持市管城市道路PCI在优良水平。

二是强化协同共治。第一,推进“学医景商”交通综合治理,滚动实施72所学校、69所医院、16个景区、84个商圈交通环境提升,采取预约、集约化出行、停车治理等手段综合施策,缓解重点区域交通拥堵。学校方面,推动构建了新型通学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系,出台全国首个通学定制公交运行服务监管工作规则,创新推出通学公交车服务,首批于9月1日在西城、朝阳、海淀、丰台四个区先行试点运营,开行50条线路,服务23所学校,既解决了家长接送负担,又缓解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同时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退出提供了替代的交通方式,实现了安全通学、便利通学、环保通学。医院方面,实施非急诊和分时段预约就诊,推动中心城区69家三级医院上下午门诊号源比例达到1.2:1的要求,周边交通拥堵有效缓解。

第二,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加强机动车停车设施供给,发布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存量停车资源共享利用,全年新增共享停车场200处、停车位1万余个,推动桥下空间优先保障社会停车、城市运行等功能、增加车位近2000个,完成全市备案经营停车场动态数据汇聚并分批有序向公众推送。加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共享单车行业管理,实施淡旺季总量动态调整,加强秩序管理考核,建立高快速路车辆乱停放快速处置机制,中心城区轨道站点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监测实现全覆盖;加强非机动停车位施划,全年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35万个,开展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专项治理,停放秩序有效改善。

第三,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围绕重点节假日和雨雪极端天气交通保障、通学公交车试点运行、2批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定制快巴新线开通、绿色出行宣传月等重点工作,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协同联动、主动发声、精准解读,同时积极策划参加新闻发布会、媒体专访等各类新闻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面对面、心贴心地讲好交通故事,弘扬行业正能量,汇集了全社会参与交通综合治理的强大力量。

三是强化依法治理。第一,不断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出台我市首部关于铁路安全的政府规章《北京市铁路沿线安全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市道路运输条例修订立法储备和研究工作,推进道路运输条例、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等5部法规修订纳入市人大五年立法规划。

第二,不断拓展一体化综合监管,统筹推进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机动车维修等10个试点领域完善并实施“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评”“一业一查”场景化措施,依托综合监管信息化系统开展非现场监测。

第三,全力维护交通运输环境秩序,突出“两客一危”、路政、工程质量监督等行业监管重点,强化网约车平台源头监管,高压整治非法营运,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查超限超载、涉路施工、路面遗撒等违法行为,重点行业的运营秩序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按期全面退出,行业车辆全部置换更新并实现“车上牌、人持证”。

四、交通行业保持安全稳定

一是切实筑牢安全稳定底线。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对事故提级处理,以严肃追责倒逼主体责任落实。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建立隐患问题、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台账,紧盯限期整改隐患逐一上账、细化管控,全面落实整改闭环。强化应急能力提升,修订印发行业防汛应急预案、雪天保障应急预案和重污染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指导行业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编制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对手册,提升自下而上的应急响应速度,实现自上而下的扁平化指挥调度。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监管能力,地面公交、轨道运营、危货运输等12个行业企业列入市、区级重点监管,特别是危货运输严格落实电子运单制度,全市危货车辆实现了智能视频设备全覆盖安装、安全监管可控,同时出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强化协同处置,提升了安全监管效能。加强行业维稳,围绕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点时期,严密组织交通行业安全应急维稳保障工作。

二是全力做好“23.7”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第一时间抢通生命通道,迅速组织在房山和门头沟组建2个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组织3400余人,出动2400台(套)设备,5天抢通了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28条国市县级主要生命通道、1200余处断点,7天打通了442条乡村公路,在极短的时间内抢通了全部抢险救援生命通道,为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全市下沉立交桥未发生泡车、伤亡事件,地铁未发生雨水倒灌。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将灾后道路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要求编制交通专项规划,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实施459项受损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建工作,确保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并通过设置防浪墙、增加桥跨等措施适当提高薄弱路段的防洪抗灾标准;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结合中长期规划,增补和改造提级北部山区主通道,大幅提升道路抗灾能力。

五、政府部门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践行“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求,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完善“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持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了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落地落实。

二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统筹谋划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突出实的导向,党组研究确定主题教育方案、领导班子调研课题,认真组织理论学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统筹推进检视整改,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确保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紧盯难题调查研究,聚焦民心所盼、发展所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小切口”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一批管用好使接地气的政策措施、制度机制,尤其是创新推出通学公交车、优化调整公交专用道通行措施等得到市民支持、媒体赞誉,央视“新闻联播”“新闻1+1”等进行了专题深度解读,“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打通公交出行痛点”成果被选入中央主题教育办正面典型案例。

三是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交通行业营商环境。统筹推进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等70项改革任务,严密组织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自查自纠,扎实开展招标投标等专项整治,围绕事项梳理优化、便民措施落地等提升交通政务服务效能,道路运输等领域制发应用22类电子证照、全国内互认,在机动车维修、道路客运、道路货运3个领域推行“一业一证”、实现并联办理,行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贯彻“服务包”工作机制,悉心服务重点企业,推动解决36家企业161项诉求。稳步提升接诉即办工作水平,建立交通行业诉求办理快速和解通道,紧盯三率指标,丰富沟通群众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引导,“未解决不满意”评价工单基本清零,我委“接诉即办”“三率”成绩较去年稳中有升,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分别提升1.50%、5.19%、3.21%。

2024年,市交通委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尤其是对交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推动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出行体系,实现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打造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首都样板,当好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