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我从霞云来 伴君到十渡

发布日期: 2014-08-05 09:59 [打印]打印
分享到: 

  为了充分展现北京农村公路发生的巨大变化,8月1日,北京寻找“最美乡村路”活动开进第二站——房山区六石路。30余位中央及市属媒体的记者行走在房山区六石路,感受乡村公路带给沿线经济和农民富裕带来的巨变。

  据悉,为了集中反映十年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农村公路为优化村镇、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安全便捷出行带来的巨大变化,交通运输部决定今年在全国组织开展寻找“最美乡村路”活动。活动由中国交通报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承办,在全国评选出100条最美乡村路。北京市寻找“最美乡村路”活动正是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要求而组织开展的一次活动。北京将评出10条北京“最美乡村路”和100幅(组)摄影作品,报送交通运输部参加全国100条最美乡村路的评选。

  奇观在险远,口碑坊间传

  宋代名相王安石在《褒禅山游记》中曾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用这段话形容新改建之后的六石路再贴切不过了。改建之后六石路确实称得北京房山区公路建设史上一个瑰丽之景、奇伟之观。沿路而行,道路两旁山峦巍峨葱郁,仰观犹如碧涛中开,擦浪而过,盘山公路蜿蜒曲折,斗转折冲,俯瞰就像层层梯田。

  这样存在着的一个非常之美景,在改建完工之后,最先为资深驴友所发觉,并逐渐成为北京市骑行或自驾游爱好者心中的梦幻之地。证明这一点并不难,只要登陆网页,稍微一查,便能看到网络上北京驴友们在各个论坛、贴吧、博客空间所发表的六石路游记、出行攻略和图片,尤其是前三年前的记录,当他们那个时候偶然走过这段路时,那种内心因目睹美景而迸发的惊呼赞叹之语句溢于言表,跃然纸上,让电脑前的浏览者也不免深受感染。有的人给她冠之以“最美的公路”,有的人称之为“一次疯狂之旅”,有的说“行在山间,置身画卷”,还有的朋友赞赏过后,还不忘调皮的加上一句“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六石路虽然隐藏绿树青山,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关于她的美丽迷人之口碑,在改建换装之后,美誉不胫而走,正所谓“美酒出深巷,闻着皆觉香”,六石路正被越来越多外人所知晓、赞叹。如今,随着参与寻找“全国最美乡村路”活动的举行,有关这位深闺佳人的更多身世背景信息,让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热血筑新路,精心护容颜

  六石路南起房山涞宝路十渡镇六渡村,北至G108国道霞云岭乡石板台村,全长约30公里。此路原为房山区山区乡村路,1977年初秋,为了解决深山区沿线望儿岭村、王老铺村、栗元厂村等老区村民无路可行之苦,市公路勘察设计队一行45人,一路披荆斩棘,奔波于群山峻岭之间,经过紧张而艰苦的野外作业,于当年底完成该道路施工设计图。在此过程中,因为沿途山脉陡峭险峻,一名叫李兰亭的年仅21岁的年轻队员,在做测量时,不慎失足滑落山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在六石路山间转角处,竖有一块纪念该队员的纪念碑,在这里,也让我们向这位公路行业的开路先锋致以崇高敬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年勘察设计队员用年轻生命换来的施工设计图,成为日后建设六石路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经过随后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艰辛施工,六石路也初具雏形,修筑而成的砂石路基本解决了沿线山区百姓的日常出行问题,六石路也提级为县级公路。

  2006年,为了进一步开发房山旅游资源,提振南北沟沟域经济,向南连接涞宝路至十渡风景区,向北连接G108国道至霞云岭景区,方便市民自驾出游及骑行游玩,增加并串联沿途旅游景点,市政府按照“畅安舒美”的建设总要求,再次投资将六石路升级改造为旅游景观大道。此次新改建工程按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公里/小时,路基依山势分为宽8.5米和7.5米两种,路面宽7米,设计载荷为公路II级。沿线上共有中桥1座,全长38米,小桥14座,隧道3座,总长261米,各种标识标牌249套,安全护栏24743米,标志线133312米,沥青混凝土面积92912㎡,边沟总面积7479㎡。整体项目投资3.98亿元,工程历时3年,于2009年9月完成改造工程,2010年10月正式通车。

  据当年参与改建工程的建设者说,六石路作为山陵重丘三级路,建设过程中共有三大难关,一是沿途经过不同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整体路共穿越四类地质段,其中道路K16+500~K29+690这一13公里长路段,以青白口系的页岩、砂岩,互层分布为特征,坡高沟深,岩型破碎,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岩石边坡多出现陡立的张裂缝,带来很大的施工难度;二是工程量巨大,主要体现在开山量和设置防护挡墙上。具体来讲,整个工程共挖掘填埋岩石 226万立方米,填土11万立方米,设置各式防护挡墙总面积共98010㎡;三是地段偏远,坡多弯多。全线共有233个弯道,最大圆曲线半径3000米,平曲线总长19904.1米,占路线总长的67.3%;共有上下坡146个,竖曲线全长13796.3米,竖曲线占路线总长的46.4%。加上原路为砂石路,路况及线性差,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不具备机动车通行条件,机械、用水、材料运输极其困难,施工人员只能终年住在山上的临时工棚里,施工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主体建设工程及后续交通绿化工程完工之后,六石路开始通车,随之而来的是房山的旅游资源由线状变成了环状,南北通畅,大大方便了市民在房山休闲旅游。昔日的沙石路变成了如今的柏油路,新的旅游景观大道已经初具规模,六石路已经是容颜焕发,秀美可人。

  在建成后的几年当中,伴随着辖区公路分局持之以恒的精心维护工作。作为一条重要旅游线路,辖区公路分局在秉承“精细管理,无痕服务”理念下,将其巡养标准与国道、市道相看齐,分局养护科及路政大队结合“巡养一体化”机制,每天对该路段进行全线巡查,及时清理路面落石、遗撒等养护事件。由于前期建设工作工程质量过硬,六石路建成以来几乎没有大的养护事件发生,后期维护养护工作更像是一种细微的补妆工作,精心的呵护着六石路的美丽容颜。

  一线连南北,明珠粒粒穿

  六石路改建完工后,在使自身成为一道瑰丽景致的同时,也很好的串联起了房山区南北沟的旅游景点。她就像一条金线,穿起了北由霞云岭,南至十渡一颗颗灿若明珠的自然人文景观,并也由此逐渐沉淀形成她自身独具一格、内涵丰厚公路文化。

  说起六石路起点霞云岭乡,它位于北京西南,全乡218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72.53%,著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歌曲就诞生在该乡堂上村。作为房山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乡镇,“红歌绿海”是该乡重要而极富特色的旅游元素,“红”指的就是霞云岭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绿”指的是霞云岭国家级森林公园,除此之外,该乡还有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运动营地,还获得过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近年来,特别是资源型产业退出后,该乡依托两大资源优势,确立了绿海红歌霞云岭发展战略和三乡发展目标,即生态立乡,文化兴乡、旅游强乡发展目标。全力打造红歌源地,京西九寨。

  1943年10月,年仅19岁的曹火星在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了不朽之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红色赞歌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唱红了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歌曲加了一个“新”字,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作为名曲诞生地,在挖掘开发该乡红色旅游资源方面,该乡近些年,动作不断,成绩斐然。2010年,霞云岭乡实施了“一旗、一柱、一广场”工程,党旗广场因广场旁巨大党旗而称名,这面依山就势飘展在纪念馆对面山梁上的“全国最大党旗”党旗采用大型金属结构建造,面积960平方米,寓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鲜红的党旗、金色的党徽鲜艳夺目,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遥相呼应,相映生辉,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又一重要的红色符号。漫步在党旗广场,面对这面巨大而鲜艳党旗,心中充满震撼,那个熟悉的革命旋律也不禁在心中唱响。站在广场边缘,俯视下方的六石路,在赞叹人工造化之魅力时,也会不免心生感慨,这就是共产党领导下民众之力量!今后,霞云岭乡还将持续发掘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改造升级,提供游客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等庄严仪式的服务。通过深化红歌唱响的地方主题,最终形成一项红歌历史文化遗产。

  2005年12月,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借助这一契机,该乡大打“绿海”牌,打造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景区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82﹪。作为首都西南绿色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山峻林茂、河湖隐现,生态环境优美,蕴藏着丰富的风景资源,有陆生植物103科645种,野生动物138种。其中以“北京西南第一高峰”著称、有“北京天山”之称的白草畔自然风景区,海拔2161米,六石路改建通车后,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驱车可直达山顶的景区。修建的道路在便利游客的同时,这也使得乡政府更加注重辖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巩固强化绿色卖点。通过围绕“一河一路”的改造示范工程,建设滨河水艺景观,提升水环境品质,以道路建设为引导,实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突出建设沿线景观节点,绿色文化理念深入民心,最终将霞云岭乡打造成为“京西九寨”,彰显“绿色”品牌。

  而在六石路南是房山区十渡镇,素有“北方小桂林”之美誉,全镇辖区面积208平方公里,辖21个村委会。地处北京西南,距市区80千米,该镇处在太行山脉北段最高、最陡峭、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峰林大峡谷,北京四大主要河流之一的拒马河贯穿全镇。

  十渡景区山奇水秀,谷壁峭立,峰林叠翠、石美潭深、景致幽胜,众誉“青山野渡、百里画廊”。又因其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每立方厘米达7000-10000个,素有“自然空调、天然氧仓”之称。景区内,石奇峰险,渡渡水清景美,峰、石、峡、水、洞、溪、潭景景相映,四季如画,处处是景。初春百花争艳,香溢山川;盛夏群峰叠翠,碧波荡漾;深秋红叶似锦,柿坠枝头;寒冬山岭披银,冰河如镜。恰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十渡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拒马河,它蜿蜒迂回、穿山而过,宛如一条玉带,与山峰映衬,相得益彰,是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区内山清水秀、环境幽美。人们感叹:“早知有十渡,何必下江南”。十渡峡谷曲流回转,湾阔水深,渡渡可乘舟划船,青山野渡风韵如画,渡渡有名,渡渡立标。

  十渡山水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就有详细描述。清朝乾隆皇帝数次来此 寻游,每游必即兴写诗,房山县志中就有乾隆皇帝的《拒马河》诗赋八首。此引其中之一首为例:“潦水尽寒潭,横桥渡六骖。渚烟宜画染,旅景与诗谙。岸苇白无力,崖枫丹欲甜。遥源何处是,重垒缋云岚。”明代荣国公姚广孝、傅若金等历史名人都曾以拒马河为名写过十渡赞美诗赋。自1978年十渡开发旅游以来,中央和北京市重要领导人多次来十渡考察观光。美丽的山水风光也成为电影外景拍摄的理想之地,先后有《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三国演义》、《西游记》、《碧雪青天杨家将》、《孔雀公主》、《天龙八部》等近百部电影、电视和广告在此拍摄外景。除此之外,十渡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众多,如古城址、古炮台、古建筑、古地道、古战场、摩崖石刻等及近代革命活动遗址及有纪念意义的纪念馆,六壮士纪念碑、赵然墓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肖克、邓华等老一代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平西抗日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历史遗迹对于增强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珍贵的文学艺术、历史教育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十渡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始终坚持“旅游强镇、旅游富民”的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开发有彩虹不夜谷、孤山寨、东湖港、拒马乐园等旅游景区,全镇共有48家宾馆饭店,15个民俗旅游专业村,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十渡镇先后荣获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卫生镇、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黑鹳之乡等殊荣,她的品牌早已享誉全国。

  未来,十渡镇政府将紧紧围绕“生态崛起、产业升级、高端发展、旅游兴镇”的战略定位,以“绿野花谷,生态富民”的新十渡为建设目标,制定出了“环境生态化、旅游精品化、产业集团化、山乡城市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一线二带六区”发展格局(“一线”即:沿拒马河观光旅游线,突出“亲山亲水亲自然,乐玩乐游乐其中”的主题,进一步加快沿河村的旅游发展。“二带”即:沿六石路观光赏景旅游带和登山健身旅游带,推动深山村旅游产业形成。“六区”即:民俗旅游接待区、景区中心娱乐区、生态养生区、婚俗文化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红色教育区),以期使十渡成为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旅游经济桥梁纽带、房山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绿色名片、首都和谐之都的生态腹地,最终将十渡打造成为首都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此路通车后,惠民促发展

  六石路改建工程的完工并通车,极大改善了房山区南北沟之间的交通状况,为沿线百姓出行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她就像一条招财的“金路”,使房山南北沟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为沿途乡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创造了并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前人们从十渡景区前往北沟各个景点,要绕行南部的京昆线,多走60多公里。六石路改建通车后,市民来往南北沟就方便多了,而且再遇堵车,可以走六石路绕行至108国道,避开拥堵路段回京,路程少走30公里,能节省约1个小时。因此,建成通车后的六石路不但为10个乡镇13万百姓,还为往来南北沟间的游客们提供了便捷的行车通道。

  道路交通设施的极大改善,也为房山区南北沟乡镇大力发展旅游业,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难得助力。提起昔日的房山区南北沟两镇经济,人们心中第一想到的就是煤矿和建材。开采煤矿,开采石板,是建国以后房山南北沟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首都定位的转变,房山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积极为沟域经济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花了很大力气做好产业转型工作。

  在产业转型方面,2011年,六石路沿线乡镇全部完成了矿山石场的关闭工作,彻底告别了以煤炭和石材为经济龙头的落后产业。沿线乡镇按照“关、停、转、并、进”的工作原则和就地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的转型指导方针,积极做好产业转型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经济,通过典型引路,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了关得住、转得快、效益高的目标。以霞云岭乡为例,通过引导发挥本地民间资本优势,石材加工大户们自发组建了山水田园怡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种植黄芩、苦荞等生态农业产品,开发荒地7000亩,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个致富新途径。而十渡镇更是先行一着,结合其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六石路(老沟)域内4各村产业发展出路,在王老铺发展丹参等中草药种植,目前达到1000亩,组织230余户养蜂户组建绿野花谷养蜂合作社,五合村60余户村民利用石人峰一个美丽的传说发展起了民俗旅游,目前已成为北京市旅游专业村。与此同时,十渡镇还主动出击,加大了沟域的招商引资力度,与北京永昌福极科贸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十渡文化走廊项目,逐步探索并走出一条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真正做到了生态崛起、旅游强镇富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在旅游发展方面,沿途乡镇政府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依托辖区内自然人文之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霞云岭乡和十渡镇陆续打造了包括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霞云岭乡国家森林公园、十渡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六石路建成通车,使城区游客们一日游遍房山南北沟成为可能,在便利游客的同时,也极大的整合了两大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其中十渡镇政府通过与中青旅、国旅等大型旅游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整合十渡、霞云岭、云居寺、野三坡等周边旅游景点,深度挖掘临近五省(河北、山东、内蒙、山西、河南)一市(天津)的客源市场,打造跨区域联盟营销体系。此外,通过引入先进管理团队,在已有的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推出了包括鲲鹏大峡谷旅游文化路、六石路沟域骑行车队、老沟极限运动基地、十渡文化走廊、平峪大型婚庆文化主题公园、五渡房车宿营地等在内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六石路在改善沿途乡镇出行条件方面做起的作用是明显的,而沿途乡镇善于把握此次道路基础条件改善之机遇,主动有为,巧做文章,更是彰显了这条路的社会经济价值。其中霞云岭乡在道路通车之后,旅游收入由2011年的3039万元增至2013年的3621万元,年均增幅10﹪,农民人均收从2011年的人均7335元上升到2103年人均10964元,年均增幅12.3﹪。十渡镇在六石路通车前的2010年接待游客329万人,旅游收入5.77亿元,通车后的2011年接待游客333万人,旅游收入6.85亿元。2012年房山区遭受7.21特大自然灾害,十渡镇是其中的重灾区,旅游业遭受重大打击,全年接待游客123万人,旅游收入3.53亿元,随着道路水毁恢复重建工程的陆续完工,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263万人,旅游收入7.8亿元。总之,六石路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招来滚滚财源的“黄金”之路,并将为沿途乡镇持续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丽质难自弃,美丽留心间

  六石路改建后通车至今,已逾4年。由于她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她在连通房山区南北沟干线公路方面的唯一性,她沿途自然人文景观的丰富性,这些特性集于一身,使得她独具明星潜质,前途不可限量。

  相较于北京市其他公路,改建后六石路还是显得比较年轻的,然而这也预示了未来她在道路功能上的无限潜力。从文化旅游层面来讲,它将是霞云岭和十渡旅游资源的倍增器,这不仅体现在她在两大景区之间的连通作用,更是赋予此旅游行程更高层面的意义。从参观霞云岭红歌唱响之乡的党旗广场开始,让人重温红色信仰,再到途中领略道路及沿线自然美景,让人感受祖国大好山河及民众力量,再到十渡参观新农村建设项目、大型婚俗文化基地等,畅想对美好生活之向往,美丽乡村路,其实也连接着中国梦。从经济发展层面讲,六石路开通几年的牛刀小试,已经很好的带动了沿线村镇的农家乐旅游,很多村子已经陆续建立了旅游接待点,当中的五合等村子的民俗旅游更已具备规模。随着游客增多,以农家乐餐饮、山间临山水库垂钓、天然氧吧长走、山区水果采摘等特色旅游为卖点的村落经济势必会更加繁荣,能够很好的促进当地村民的增收。从开辟新的旅游创新点来讲,由于六石路具有地势落差大,道路曲折回环,连绵多变之特点,可以通过组织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等体育活动,扩大知名度,使之最终也能成为国际知名的精品赛事和竞技体育线路,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六石路自身的天然优势,加上沿线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景区景点,一定能够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正所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六石路,她从霞云岭走来,她奔十渡镇而去,她容装天成,她曲线优美,她玉体横陈在山间,她连接南北在房山。她就像步出房门之闺秀,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愉悦游人身心,惠及沿线百姓。

(摄影-杨增元)